北京中轴线(中集)——中国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

居天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中轴线(中集)——中国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策划编辑 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7月</b></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老北京城南北,全长7.8公里,由15处遗产要素构成,包括皇家宫苑建筑、皇家祭祀建筑、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中轴线道路遗存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历史悠久,秩序井然,雄伟壮观,秀丽多姿,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箭楼为四层砖砌堡垒式,开有射箭窗口94个(正南面为52个箭窗,东西两侧合计为42个箭窗)。</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箭楼与正阳门城楼、瓮城组成防御和礼仪兼备的建筑群。1915年,民国政府为缓解正阳门地区交通压力,将瓮城拆除。</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石匾</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上方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下方门洞镶嵌着“正阳门”石匾。</p> <p class="ql-block"><b>箭楼对开铁甲大门</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防御与礼仪功能兼备的箭楼重在防御,故门洞有两重厚重的铁甲大门。前为可升可降的千斤闸门(简称千斤闸),后为可对开的红色铁甲大门(铁皮包木,铁钉加固〉,使城门坚固又防火。单扇铁甲门的尺寸为高6米多,宽约3米,厚20厘米。</p> <p class="ql-block"><b>银镐</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15年,民国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朱启钤奉命督办正阳门改造工程。</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正阳门的这次改造工程,民国政府向朱启铃颁发这柄银镐。银镐制作精美,总重1.223公斤,镐头宽18厘米,通长51.5厘米,木柄选用名贵红木,包嵌银箍,其上镌刻“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内务交通两部会呈,奉大总统令修改正阳门工程,特造此器陈梁总长,以作纪念。”等字样。</p><p class="ql-block"> 1915年6月16日,朱启铃手持这柄银镐拆去正阳门改造工程的第一块城砖,标志着改造工程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 银镐由首都博物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b>箭楼前东西两侧置立一对石狮</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改造工程首先拆除了瓮城及周边大量房屋,缓解了该地区交通压力。随后对箭楼进行改造时融入了西洋风格装饰,在箭楼南面的正阳门石匾上方墙体新增了一长排仿汉白玉悬空眺台(观景平台)并在一、二层的箭窗上檐加饰白色窗眉。</p><p class="ql-block"> 石狮后的箭楼墙体镶嵌着汉白玉“正阳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p> <p class="ql-block"><b>箭楼北面新增的登城梯道和平台</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箭楼改造工程还将北面墙体加宽,在东西两侧增建了“之”字形,加装仿汉白玉护栏的登城梯道(又称马道)和仿汉白玉护栏环绕的观景平台。</p><p class="ql-block"> 瓮城拆除后,箭楼城台东西两侧断面改建成“绶带悬章”白色浮雕装饰。至此箭楼的东、西、南、北面均在墙体上增加了一道道靓丽的白色景观,从而将中西建筑元素在古老的箭楼实现了完美的交汇融合,进而使整个箭楼显得更加雄伟壮观,秀丽典雅,大气磅礴,增添了别具韵味的风姿。</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箭楼为北京内城最壮美的箭楼,它的前后左右都独具风韵,有着别样的美,下面的诸多图片将从不同视角,不同时节展现箭楼之美。</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箭楼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3日,古老的箭楼揭开了新的一页,<span style="font-size:18px;">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而载入共和国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一天,</span>人民解放军(具体为第四野战军)举行盛大北平入城式,威武雄壮的步兵、炮兵、骑兵、装甲兵浩浩荡荡,在军乐声中,从永定门进入,途经永定门内大街、前门大街入城,沿途受到北平市民热烈的夹道欢迎。平津前线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平津卫戌区司令员聂荣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彭真、北平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等在正阳门箭楼检阅入城部队。</p> <p class="ql-block"><b>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通过东效民巷</b></p><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除给列强巨额赔款外,还允许列强在东交民巷进一步扩大使馆区,派遣驻军,兴建兵营,构筑碉堡,架设钢炮,不允许中国人通行,将东交民巷变成了不受清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成了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p><p class="ql-block"> <b>毛泽东主席在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之前,特别指示入城部队一定要经过东交民巷,以此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宣告帝国主义任意宰割、欺压中国人民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新生的中国将行使国家主权,展现大国之威。</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1月中旬至4月上旬,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全部收回了外国在东交民巷的兵营,结束了外国非法驻军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透过前门大街花坛远眺箭楼(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正面(南面)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北面</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从箭楼北面可清楚观览到东西两侧“之”字形,加装仿汉白玉栏杆的登城梯道(又称马道)和仿汉白玉栏杆环绕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b>箭楼北面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东北侧景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绿树环绕的箭楼东北侧景观。</p> <p class="ql-block"><b>箭楼东北侧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东北侧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西北侧景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绿树环绕的箭楼西北侧景观。</p> <p class="ql-block"><b>箭楼西北侧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西北侧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东侧景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西侧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箭楼西侧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在箭楼上远眺永定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站在正阳门箭楼的箭窗口(箭窗口都安装了玻璃)双眼穿越前门大街、永定门内大街,远朓永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b>正阳桥岸边的镇水兽</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桥是在正阳门箭楼前护城河上建造的一座桥梁,为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桥梁,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正阳桥建于明正统年间,为一座石桥,桥身为三券,桥面宽阔,用石栏板分隔成三路,中间石路为皇帝出行,两侧石路供百姓通行。</p><p class="ql-block"> 现已对正阳桥遗址进行了两期考古发掘。2021年8月27日至9月16日为第一期,发掘出镇水兽一头。</p><p class="ql-block"> 古人为了防止河水泛滥,冲毁桥梁,便在拱桥两侧的两岸设置镇水兽,共计四头。</p> <p class="ql-block"><b>正阳桥的桥洞</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20日至2023年1月4日为第二期发掘。共发掘出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桥洞。</p><p class="ql-block"> 古人还在桥拱洞上方设置吸水兽,万一岸边的镇水兽没镇住,河水还不停的上涨,那么拱洞上方的吸水兽便将水吸走,以保护桥梁安全。可见古人用心良苦,期盼平安。</p><p class="ql-block"> 此图片可清楚看到拱桥洞上方突出的吸水兽的兽头。拱洞两侧都设置吸水兽。</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为丽正门,明正德年间更名为正阳门,民间俗称前门。</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雄伟壮观,气势非凡,为北京内城(九个城门)和外城(七个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正阳门具有祟高的特殊地位,又有国门之称。</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远眺正阳门前幽静而宽阔的马路。</p> <p class="ql-block"><b>鲜花簇拥的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鲜花簇拥的正阳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夜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由正阳门城楼、箭楼和瓮城组成。民国初期(1915年)为改善交通状况将瓮城拆除。</p><p class="ql-block"> 清代,外城七门由汉军八旗守卫,内城九门则由满洲八旗防守。正阳门因其地位重要,位置特殊,则由满洲八旗轮流值守。 </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远眺</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从箭楼西北侧登梯口石狮处远眺正阳门城楼,突然一只雄鹰从高空俯冲直下,笔者见之便抬手拍下了这精彩瞬间,形成三雄相聚,共同拱卫老北京城安全的画面。(注:三雄指雄关、雄狮、雄鹰)</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图为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右为正阳门城楼,左为箭楼。</p><p class="ql-block"> 在内城九门,外城七门,共计16个城门中,正阳门是唯一城楼与箭楼共存的城门,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正脊明代压胜锡质宝盒</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相传,无论皇家、官府还是民间的建筑物大脊正中都放置压胜宝盒,将其作为一种“镇物”,以求趋利避害,祥瑞平安,保护建筑物免遭灾害。</p><p class="ql-block"> 根据建筑物规格的不同,建筑物主人的财富、身份、地位的不同,宝盒的材质会有不同(银质、锡质、铜质、木质等),宝盒内放入的镇物会有种类和多少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此锡质宝盒(含宝盒内放置的镇物)为首都博物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正脊明代压胜锡质宝盒内镇物</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作为京师的内城正门,具有崇高地位,故而压胜宝盒内的镇物非同一般,不但规制高,而且品种多。依照五行之说,在宝盒内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镇物。五枚金元宝代表“金”;长方木代表“木”;五色丝线代表“水”;五色宝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p><p class="ql-block"> 此外宝盒内还放入了在金黄色丝帛上书写的佛经,以求佛保平安。</p><p class="ql-block"> 图片最左侧为压胜锡质宝盒,最右侧为丝帛佛经。中间上方为五枚金元宝和五枚五色宝石,中间下方为长条方木、五色丝线、圆盘内五谷。</p> <p class="ql-block"><b>正阳门正脊明代压胜锡盒内五枚金元宝</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翘起手指赞中轴</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北京市民聚集在正阳门箭楼前欢歌笑语喜相迎,纷份翘起手指,高呼“我爱北京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真棒!”</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正面,北面)</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而建造,位于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正阳门之间。</p><p class="ql-block"> 1976年11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1977年9月9日,举行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p><p class="ql-block"> 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和落成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p><p class="ql-block"> 每天前来瞻仰毛主席纪念堂的人们络绎不绝,表达对共和国缔造者毛主席的深切怀念。</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南面)</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占地面积5.72公顷,总建筑面积33867平方米。纪念堂主体建筑为柱廊型正方体,北面和南面檐下正中镶嵌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题写“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的汉白玉匾额。</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雄伟壮观,庄严肃穆,堂堂正正,大气磅礴,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雕塑</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纪念堂南北两面共有四组雕塑,这是其中的一组。</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奠基石</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率先执锨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p><p class="ql-block"> 图为毛主席纪念堂奠基石。石上正中镌刻“奠基”大字,左侧镌刻“”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小字。此图片摄于纪念堂地下N层。</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竣工庆功大会纪念册</b></p><p class="ql-block"><b>李广居珍藏并摄影</b></p><p class="ql-block"> 图为笔者珍藏的“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竣工庆功大会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b>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竣工庆功大会纪念册</b></p><p class="ql-block"><b>李广居珍藏并摄影</b></p><p class="ql-block"> 图为笔者珍藏的“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竣工庆功大会纪念册”。</p><p class="ql-block"> 纪念册上方“毛主席纪念堂”六个金色大字为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手迹。</p><p class="ql-block"> 纪念册由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制作颁发。</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决定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p><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下午6时,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毛泽东主席宣读亲自撰写的碑文并率先执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参加奠基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1958年4月竣工,同年5月1日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纪念碑正面(北面)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1955年6月9日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镌刻着毛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手书的鎏金碑文。</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米,碑基占地3100平方米,为中国体积最大的纪念碑,称为“天下第一碑”,又被称为“双绝碑”,因为碑上镌刻着中国两位伟人的精湛书法作品,即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手书。</p><p class="ql-block">(注:下面两张图片为纪念碑的碑文,因文字为竖向,太长,故分为两张图片,阅读时需将上张图片和下张图片的竖行文字上下连起来读。)</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鎏金碑文(竖向,从右至左)为:</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立。</p> <p class="ql-block"><b>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镶嵌着8幅巨型主浮雕和2幅附属小浮雕。依历史顺序,东面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面为: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西面为: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北面(正面)中间为主浮雕:胜利渡江,其两侧分别为附属小浮雕:支援前线和欢迎解放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为纪念碑南面浮雕(从右至左):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此张图片为国家举行重要纪念活动时拍摄,纪念碑台基上铺红地毯)。</span></p> <p class="ql-block"><b>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建于1959年9月,为北京首批十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集国家收藏、展示、研究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b>国家博物馆(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将两馆合并为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经扩建后其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人民大会堂近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刚建成后,毛主席视察时亲自命名为“人民大会堂”,让人民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商讨、决定人民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北京国庆十大建筑中最具政治影响力的建筑。时至今日,人民大会堂仍为世界上最大的礼堂。</p><p class="ql-block"> 图为红旗飘扬的人民大会堂正门(东门)。</p> <p class="ql-block"><b>人民大会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中央决定,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大庆,将在北京建设国庆十大建筑。</p><p class="ql-block"> 人民大会堂建筑面积为17.18万平方米,于1959年9月竣工,仅用10个月时间建成,创造了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迹。当初人民大会堂设计时,中央提出“一万人开会(万人大礼堂),五千人吃饭(可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的要求得到了完全实现。</p><p class="ql-block">(注:北京国庆十大建筑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钓鱼台国宾馆</span>、民族饭店、华侨大夏)</p><p class="ql-block"> 图为红旗招展的人民大会堂。</p> <p class="ql-block"><b>人民大会堂(丝织品)</b></p><p class="ql-block"><b>李广居珍藏并摄影</b></p><p class="ql-block"> 在蓝天白云映衬,绿树草坪簇拥下的人民大会堂更加显得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这幅《北京人民大会堂》丝织作品出自中国杭州东方红丝织厂,尺寸为40X27厘米,为20世纪60年代制作。</p> <p class="ql-block"><b>人民大会堂《国宴莱谱集锦》</b></p><p class="ql-block"><b>李广居珍藏并拍摄</b></p><p class="ql-block"> 提起人民大会堂,人们往往津津乐道的讲起人民大会堂可容纳5000人的宴会厅,更是惊艳那举世瞩目的盛大国宴。</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国宴是国家形象和文化的展示,有着微妙的政治内涵和独特魅力,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金名片而闻名世界。</p><p class="ql-block"> 《国宴菜谱集锦》汇集建国以来国宴菜谱,共计冷菜100种,热菜300种,糕点100种。书中详实介绍了每品佳肴的用量和配料的选择、加工制作过程及风味特色。</p><p class="ql-block"> 该书1984年由人民大会堂编辑出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书名。</p> <p class="ql-block"><b>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首都30万群众参加开国大典。</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同时军乐团奏国歌,54门礼炮鸣放28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的光辉奋斗历程,终于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广场上鲜红的五星红旗在蓝空中高高飘扬,从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广场成为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注:汉白玉基座前方的穿白衬衣者为广场工作人员)</p> <p class="ql-block"><b>雄伟壮丽的天安门</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皇城的正门,始称承天门,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为明清两代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组成,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前建有外金水桥,为明清时期由皇城通向中轴线南端祭祀的必经之桥,也是当今国家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礼仪之挢(参见下张图片中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图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蓝天白云下,城楼上8面</span>红旗迎风招展。</p> <p class="ql-block"><b>“天安门重建纪念”彩页证书</b></p><p class="ql-block"><b>李广居珍藏并摄影</b></p><p class="ql-block"> 图为天安门重建工程现场指挥部在1970年为工程做出贡献的建设者颁发的“天安门重建纪念”彩页证书。其上部为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彩色图片;中部为毛主席烫金手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泽东 二月四日”(这是毛主席1965年为修建地铁所作批示);下部为“重建纪念”红色大字。</p><p class="ql-block"> 1969年,国务院为从根本上消除天安门城楼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长期失修、战乱、地震等而遗留下来的安全隐患,决定将天安门城楼拆除,按原规模和形式重建。</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和机密工程,由北京建筑工程局第五建筑公司承担,组建了政治上可靠,技术上精湛,作风上过硬的施工队,连续奋战,仅用112天(196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1970年4月7日竣工)便高质量,高速度完成了这项特殊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这项工程保密工作做的十分出色,正式施工前先盖起了一个很大的有顶大棚将整个天安门城楼完全罩往,外界根本不清楚里边在干什么。</p> <p class="ql-block"><b>天安门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当天安门城楼拆除屋脊的正中央脊瓦时,发现下面存放着一个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的精致金丝楠木宝盒,盒内存放着一块姆指般大的红宝石,一个金元宝和一些朱砂粒。原来是古代建造天安门城楼时特意放置的压胜宝盒,以求建筑物的安稳如山,万世永存。</p><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在排除重大隐患的同时,也留下了难解的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拆除城楼的西山墙时,发现墙体内有一枚完整的带壳炮弹(高达45公分,直径为9.5公分)经紧急赶到现场的炮弹专家鉴定,确认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所用的炮弹。众所周知,打过的弹头既使没有爆炸,与弹壳也是分离的。显然这枚完整炮弹是有人故意放入墙体的,那么是何人何时放置的呢?为什么要在城楼墙体上埋放炮弹呢?此为难解的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城楼拆除过程中,又先后在其它部位发现了5枚同样型号的完整炮弹。显然这决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并由多人共同操作才能完成的行为,这一切又是谜中之谜,永远的难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注:天安门城台由城砖对缝灌浆砌成,十分坚固,故没有拆除。拆除重建的只是城台上的木架构城楼。</p> <p class="ql-block"><b>端门(北面)</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端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天安门北面,为明清两代进出宫城的礼仪性建筑和前导性建筑,突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秩序和礼仪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太庙琉璃庙门</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琉璃庙门是太庙的正门,为七楼牌坊式,位于太庙中垣庙墙南面正中。</p><p class="ql-block"> 太庙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其建筑遵循周代“左祖右社”的规制而建,与社稷坛相对。太庙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皇家祭祖建筑群体现了明清两代皇帝对祖先祭祀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古籍《资治通鉴》所云;“太者,大中之大”。“太”字加一点的本意为大而又大,比大还大。《说文》中云:“庙,尊先祖貌也”。“庙”字的最初含义指专门用来祭祀祖先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b>戟门</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戟门为进入太庙的最高等级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围栏须弥座。</p><p class="ql-block"> 戟门内外原设置朱漆戟架8座,插放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金龙戟被洗劫一空。</p><p class="ql-block"> 戟门前的水道上建有七座8米宽的汉白玉单孔石桥。七座石桥中间一座为御路桥,专供皇帝行走,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官桥,边桥二座为办事人行走。可见封建等级森严,按身份不同,各走各的桥。</p> <p class="ql-block"><b>戟门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享殿(前殿)</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太庙建筑群也有三大殿,即享殿(前殿)、寝殿(中殿)、祧殿(后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享殿雄伟壮观,庄重肃穆,为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 享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6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b>大殿所用68根大柱全部为珍贵的整根金丝楠木,地面铺设细料澄泥方砖(俗称金砖),殿顶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b></p><p class="ql-block"> 享殿比紫禁城的太和殿还高2米(指大殿的高度。太和殿总高比享殿高,高在其座落的汉白玉台基上)。享殿的价值从某些方面讲要高于太和殿。因为太和殿遭雷火焚毁多次,在清代康熙年间重建时所需高大木柱只能用东北松木,珍贵的金丝楠木在明代就采筏用尽了。</p> <p class="ql-block"><b>享殿(前殿)内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一排排(总计68根)高大粗壮的珍贵金丝楠木立柱引人注目,最高的为13.2米,直径最大的为1.2米,珍贵无比,让人叹为观止,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金丝楠木殿。</p> <p class="ql-block"><b>享殿(前殿)内景(之二)</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享殿(前殿)内景(之三)</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享殿顶部用片金沥粉彩画装饰,花纹精美,制作精致,金光闪闪,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 <b>享殿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绝无仅有的三金大殿,即金顶(片金沥粉彩画装饰),金柱(高大粗壮金丝楠木),金砖(苏州细料澄泥方砖,质地细密,敲击可发出金钟悦耳之声,故有金砖之称)。</b></p> <p class="ql-block"><b>太庙匾</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享殿顶檐下高悬用滿汉文书写“太庙”二字的九龙贴金匾额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史料无明确记载。但有两个佐证证实出自顺治帝之手。</p><p class="ql-block"> 其一,《清实录》中记载了顺治帝下旨改动“太庙”匾额;</p><p class="ql-block"> 其二,紫禁城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文字出自顺治帝亲笔所书,与“太庙”匾额上的文字对比,其用笔特点,书法风格相通,均为一人之笔。这应是最有力的证据。</p> <p class="ql-block"><b>寝殿(中殿)</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寝殿为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之处。</p><p class="ql-block"> 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9位皇帝和皇后的牌位供奉在殿内。</p><p class="ql-block"> 每逢举行祭典的前一天,便将牌位移至享殿(前殿),安放在神座上,祭毕再奉回寝殿。</p> <p class="ql-block"><b>祧殿(后殿)</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祧殿为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为供奉皇帝远祖牌位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b>太庙东部假山群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太庙东部假山群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社稷坛南坛门的金光大道</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西侧,辽代为兴国寺,元代更名为万寿兴国寺。</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周礼》“左祖右社”之规,建立社稷坛。该坛为皇帝祭祀土神、谷神之地,又是国家收成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外墙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其南坛门为网红打卡地。每年秋季银杏叶金黄之时,落叶铺满大地,形成美不胜收的金光大道。</p><p class="ql-block"> 此金光大道通向社稷坛。</p> <p class="ql-block"><b>社稷坛</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穿过南坛门的金光大道,便来到了社稷坛。</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坛为中国现存唯一的皇帝祭祀社稷神的国家祭坛。</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高一米,为正方形,青白石砌筑。最上边的土层按照:东为青色,南为红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中间为黄色来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天下的东、南、西、北、中的五个方位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p> <p class="ql-block"><b>社稷坛中央的江山石</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社稷坛中央位置安放着一块被称为“江山石”的上锐下方石头,寓意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农历的二月、八月在社稷坛举行祭祀仪式, 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b>拜殿(中山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拜殿位于社稷坛正北,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时休息或遇风雨时在此行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将拜殿更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b>拜殿雪景(中山堂)</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社稷坛保卫和平坊</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1914年,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向社会开放,为北京第一座由皇家宫苑变为城市公园。1925年公园举行孙中山公祭活动,1928年更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从中山公园正门(南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名为“保卫和平坊”的蓝琉璃瓦顶,白色大理石牌坊。该石坊是清政府迫于八国联军侵略者的压力,为被刺而亡的德国公使克林德而建,取名“克林德坊”。1919年由西总布胡同移至中央公园,1952年更名为“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题写。</p> <p class="ql-block"><b>孙中山铜像</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铜像置立于保卫和平坊正北。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建于1986年。</p><p class="ql-block"> 基座正面镌刻邓小平题写“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b>来今雨轩</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始建于1915年,其名来自唐代诗圣杜甫《秋述》诗序中“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旧雨”指旧友,“今雨”指新友,“来今雨”表示新旧(老)朋友都来这里相聚。</p><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门前平台所立太湖石为1915年从颐和园移至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b>来今雨轩近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的门上方悬挂的“来今雨轩”横匾为郭风惠先生受周恩来总理嘱托,于20世纪70年代初所题。门前廊柱上悬挂的对联为“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p><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革命志士多次到此从事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b>水榭廊桥秋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季这里便成了网红打卡地,前来赏秋,拍照留影的人们络绎不绝。身着古装的美女们纷纷来到水榭,站在廊桥上尽情赏秋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b>水榭廊桥秋韵</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大红灯笼高高挂,与深黄色、翠黄色、绿黄色的银杏叶交相辉映,尤其与古色古香的廊桥相搭配,形成一幅绝美的秋景图。</p> <p class="ql-block"><b>廊下赏秋</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水榭廊桥之秋</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水榭廊桥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水榭廊桥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悠悠长廊</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悠悠长廊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雪中赏雪</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愉园雪景图</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中山公园东北角有一座美丽的愉园,以园内有多种名贵宫廷金鱼供游人观赏而得名鱼园,取谐音命名为“愉园”,令游人愉快之园。游客见了美丽活泼,自由自在畅游的金鱼都会心情愉悦,欢歌笑语品味评赞金鱼。</p> <p class="ql-block"><b>愉园雪景图</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愉园重檐八方亭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习礼亭</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习礼亭建于明永乐年间,为黄琉璃瓦顶的六方亭。明清时期,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等专门演习朝见皇帝礼仪之场所,故称习礼亭。</p><p class="ql-block"> 习礼亭原址在正阳门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鸿胪寺衙门被焚毁,习礼亭却幸存,1915年移至中央公园(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b>唐花坞</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唐花坞建于1915年,为中山公园的重要景点,常年展览名贵花卉。</p><p class="ql-block"> 唐花坞建筑造型古朴典雅,孔雀蓝琉璃瓦,盝顶,平面为燕翅形,中间为重檐八方亭。</p> <p class="ql-block"><b>唐花坞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 <p class="ql-block"><b>搴芝(太湖石)</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搴芝”、“绘月”、“青云片”、“青莲朵”这四峰太湖石均为圆明园遗物,分别于1914年、1919年、1925年、1927年由圆明园移至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这四峰太湖石为历史名石,清乾隆帝赏玩之石,先后为之赋诗多首,并将御题命名镌刻石体上。</p><p class="ql-block"> 搴芝石险峻奇绝,凌空挺立,气势非凡,其造型宛若灵芝,为此清乾隆帝御题“搴芝”。“搴”为采集摘取之意,在山野中看见有起死回生之神效的灵芝仙草就赶紧采集。</p><p class="ql-block"> 该石后面的建筑为宰牲亭,用于祭祀时屠宰牲畜之场所。</p><p class="ql-block">(注:“青莲朵”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名石,历经南宋高宗赵构、清代高宗弘历两位皇帝赏玩。2013年由中山公园移至新建立的中国园林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圆明园仙人承露台座(下部石座)</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该石座高阔硕大,纹饰秀丽,雕刻精美,一看便知是非寻常之物,其背后或许有着高贵的身世和曲折多变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石座置立在一处偏僻的树林中,显得十分落迫。笔者见其外观不凡,便拍摄留存(2015年9月拍摄),以便进一步研究考证。</p><p class="ql-block"> 后经考证,发现这个石座为圆明园遗物,而且这个石座为底座,其上还应有一个石座。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园内涵秋堂置立的仙人承露台遭受破坏,立于承露台上,用双手托举铜盘的铜铸仙人下落不明,而上下两个台座被弃于废墟中。民国早期,台座移至中山公园,但只发现下半部的石座,而上半部的石座又在哪里呢?</p> <p class="ql-block"><b>圆明园仙人承露台座(上部石座)</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中山公园的另一个更为僻静之处发现仙人承露台的上部石座,便将石座拍摄下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1月雪后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石座雕刻海水江崖和祥云图案。当时便想若将两个石台座按历史原貌合二为一就好了,再附上文字说明标牌,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景点。</p><p class="ql-block"> 仙人承露起源于汉武帝时期。相传服用天际间的甘露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汉武帝便下令建造仙人承露台,每天喝铜盘承接的露水,以便长命百岁。</p> <p class="ql-block"><b>圆明园仙人承露台座(上下台座合一)</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笔者前往中山公园拍秋景,发现多年前在公园不同地点拍摄的两个石座合二为一,置立社稷坛西门外,并有标牌介绍,成为公园新添景点,游人纷纷驻足观看拍照。</p><p class="ql-block"> 至此,积压在笔者心中多年的惦念才豁然而解,心中大悦,感谢中山公园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为恢复历史原貌,保护文物,发挥文物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而办的一件大好事。</p><p class="ql-block"> 两个石座什么时间移至社稷坛西门外并合二为一的呢?笔者分析后认为应在2024年5月份以后(2023年11月,去社稷坛时还沒发现,冬季一般不会施工)。编辑本专集时,笔者特意致电中山公园询问具体时间,回复为2024年9月19日石座合并完成。</p> <p class="ql-block"><b>兰亭八柱亭</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亭为孔雀蓝琉璃瓦重檐八角亭建筑。</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帝御题“景自天成”、“引派涵星”的两块石匾分别镶嵌在亭南坊额内外。亭内置立石碑一块,正面刻有晋永和九年《兰亭修禊图》及题记。背面刻有亁隆帝御制诗。八根石柱分别刻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临慕晋代王羲之《兰亭序》,明代董其昌仿柳公权兰亭诗和乾隆帝临慕的《兰亭集序》《兰亭诗》。<b> </b></p> <p class="ql-block"><b>兰亭八柱亭雪景</b></p><p class="ql-block"><b>摄影:李广居</b></p><p class="ql-block"> 兰亭八柱亭的石匾、石碑、石柱均为圆明园遗物,中山公园建园初期移来。</p><p class="ql-block"> 笔者多年来先后走访探寻京城各大名园、王府,私宅大院发现有不少圆明园遗物,中山公园应为较多的,现加以展示,留存纪念。</p><p class="ql-block"><b>《北京中轴线》中集至此结束,下集即将发布,敬请关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