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送女儿去到县城上画画课,我则决定去探访前新村。</p><p class="ql-block">先前看过一些关于南诏国的书籍,如左歧洲老师的《南诏国演义》、杨光樑老师的《走进神秘的边陲古国》,及王金明叔辈的《美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一一魅力巍山》等,加之无数次游巍宝山,其中都提到一个村名一一一前新村,为南诏国第一代王的避难之地。</p><p class="ql-block">相传南诏国的第一代王细奴逻先前生活在今南涧县的无量山。一天,唐王朝的星相师夜观星象,见西南方向有帝星出现,上报朝廷。王庭震惊,派兵来铲除后患,传说杀死了一千多小孩。细奴罗的父母为保全孩子,杀了一条狗后将儿子藏于狗肚子里,掩住了王气一一一农村人认为狗是厌物,故鸦片战争时,清军干不过洋人的大炮,派人悄悄弄些狗血淋在洋人的大炮上,以为大炮就会失效。随后一家人逃到巍山前新村避难,此地在唐朝时期确实是个偏僻的地一一一如今公路修好了,距县城有7公里,从此,细奴逻一家在此定居生息。</p><p class="ql-block">从县城出来,一路打听。经环城东路至大小寺路口左转至和平村路口,询问一路人,她告诉我怎么走,但本人自幼路痴,出了和平村后没有直行至黄栎嘴水库大坝,而是转向大坝前的那个村。进村后才发现无路了只好调头,原路返回至主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过黄栎嘴水库坝顶公路就转入去前新村的方向。沿着水库南边的水泥路行了不久就到了个地方,下车后才知是新村服务站,再往前看知是范家村,于是又驱车前行。到了自官村路口,见情况不对,于是问了在河边凉亭闲的村民,方知走过了头,只好又调头返回。</p> <p class="ql-block">从自官村路口返回,行了三四百米的一个路口左转就是去前新村的路了。沿着水泥路走了一会儿就到了前新村。</p> <p class="ql-block">村标前是一个文化小广场,广场围墙背面写有南诏国相关历史。</p><p class="ql-block">此幅为南诏国大事记,从大事记知南诏国于902年因臣权专权而亡。公元907年,李唐王朝被节度使朱温所灭,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故有史家研究得出一个结论:李唐王朝是被南诏国拖跨的。对此,初懂此历史的我也有同感。李唐王朝一会儿要对付北方突厥人,一会儿要对付吐蕃,一会儿要对付南诏国,有时还要同时对付南诏国和吐蕃的联合进攻。内部则有安史之乱和王仙芝黄巢起义。总之,大唐盛世的马车最终也没能经受住历史的颠簸,终于散架在中国历史的大道上。</p> <p class="ql-block">此墙壁为南诏国十三代王的名字,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取名不同一般,这就是彝族父子连名法,即父名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p><p class="ql-block">巍山,作为中华彝族的故里,即中华彝族的祖居地,每年农历二月八都举行中华彝族祭祖节,全国各地的彝族都会来巍山参加祭祖大典。当然,现在的巍山彝族人取名不再遵循父子连名法了,听说此法仍在云南和四川的凉山彝人中沿用。</p> <p class="ql-block">此为南诏国雄霸东南亚的盛况,看完后有一种老子的先人也牛B过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前新村文化广场壁画(一)</p><p class="ql-block">彝族的虎图腾标记。</p> <p class="ql-block">壁画(二)</p><p class="ql-block">老君点化细奴逻</p><p class="ql-block">相传细奴逻随家人逃至前新村,曾在巍宝山耕牧。一天,细奴逻在山上耕地,到吃晌午饭的时候还不见妻子送饭。饥肠辘辘的细奴逻紧等紧等仍不见妻子的影子,觉得有点怪,以为家中出了事,于是扛着犁赶着牛朝家赶回去。</p><p class="ql-block">途中遇到妻子提着篮子来送饭,细奴逻为此责问妻子,其情形可想而知。妻子道出没有按时送晌午饭的原因。原来她做好饭就送来了,途中遇一人向其乞讨,细奴逻的妻子毫不犹豫地将为丈夫准备的晌午饭给了乞讨之人,于回家重做。在来的途中又遇一乞讨之人,她又将午饭给了那个人。细奴逻听完妻子的讲述,不但没有责怪妻子,大加肯定了妻子乐善好施的美德。</p><p class="ql-block">此时,太上老君及那两个假装乞讨的弟子现在真身,原来他们是来测试细奴罗夫妻人品的。老君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拿玉杖在细奴逻肩上的犁头上敲了13下就不见了。这13下预示着南诏国传承十三代,当然细奴逻是参不透的,毕竟这是天机。为此巍宝山巡山殿大门有对联:</p><p class="ql-block">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佛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p><p class="ql-block">与李唐十三传始终,雄图何在,似此闲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p><p class="ql-block">另一联:</p><p class="ql-block">宝岫著仙踪,想当年玉杖频敲十三传,相承霸业。</p><p class="ql-block">名山开胜景,幸北日音容宛在千万载,咸仰神威。</p><p class="ql-block">此两付对联就是对这一传说的概括。当然这是一次干部任前的考查,看看被考查者的内人品行如何,毕竟再好的干部都经不住枕边风。再有,这也是君权神授的一个很好注脚,让当权者心安理得,让有异心者有所忌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画(三)</p><p class="ql-block">蒙舍诏的诏主经几代人励精图治,建立起大蒙国。</p> <p class="ql-block">壁画(四)统一六诏</p><p class="ql-block">火烧松明松楼</p><p class="ql-block">在野史中,有皮罗阁为灭五诏建南诏国采用火烧松明楼、残害五首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皮罗阁以松明等易燃木头为原料建了楼房,于星回节(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以祭祖为名,邀请五诏首领至山龙山于图山松明楼聚会。正当五诏首领饭饱酒酣之时,突然松明楼起火,将五诏首领尽殁火中,五诏首领群龙无首,全部归顺南诏。</p><p class="ql-block">当然,火烧松明楼的故事是在野史中有,正史中无火烧松明楼一事。</p><p class="ql-block">战争是残酷的,尤其南诏各部尚处奴隶社会,其意味着大量杀戮。总之,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吞并五诏,最终统一六诏。</p> <p class="ql-block">壁画(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苍山会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十年(794年),唐使崔佐时与异牟寻在点苍山神祠会盟。同年十月,唐命袁滋为“册南诏使”,至南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赐给南诏银窝金印,上有“贞六册南诏印”。此次会盟,立铁卷一式四份,一本藏在点苍山神室,一本沉入洱海,一本放在南诏的祖庙,一本进献给唐天子。盟文很恳切地表明,南诏宣誓永久归顺唐朝。</p><p class="ql-block">苍山神祠的会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此壁画故事,高度概括了南诏国的历史发展的各重要阶段。此前将其独立成图是为了方便理解。</p> <p class="ql-block">站在文化广,俯首是长势喜人的玉米,其尽头是草山,虽下了好多场大雨,那山也不见绿,灰土土的,与前新村后郁郁葱葱的巍宝山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近几天都下雨,湿度大,西眺则是隐隐约约的巍山古城。</p> <p class="ql-block">干净整洁的村貌</p> <p class="ql-block">先前听同事说从前新村后的游道可直接上至巍宝山巡山殿前的篝火广场,本计划从前新村后拾级而上巍宝山,但走着又走错,只好返回至细奴逻故居,听说上山的路在故居前。</p> <p class="ql-block">此故居于两年前完,其围墙用土夯成,厚重朴实,很有农村特色。</p><p class="ql-block">故居的门联为喜洲一名士所撰,读后甚喜,故将其录入手机备忘录。进了故居,左边的是房间书架上摆着很多书,于是进去参观了一下,其藏书有新有旧,种类也很繁。如在此静谧的地方读读书,喝喝茶,那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p><p class="ql-block">出了左边书房,从前院正厅前经过,见上方是有一匾,上书“南诏文化研究中心书院”。转到南边厢房,见里面也是摆了很多书。</p><p class="ql-block">此时已是十二点二十分左右,离女儿放学也只有十分钟,上巍宝山的计划也落空。</p><p class="ql-block">出了细奴逻故居,沿路至黄栎嘴水库大坝,我没有走大坝埂上,而是顺路走,最终叉到上巍宝山的大路。细看路口标识,上书“小川耕读小镇”。真是误打误撞,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再见,前新村,我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