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学(十一)

曾众

<p class="ql-block">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们集录老师的话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后传播到各地。形成了鲁人口头传授的《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论语》22篇,以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等不同的版本。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综合上述文本,另编一册,称为《张侯论》,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以及小吏、隐士等人的议论之语444章,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微子》、《尧日》篇虽然不见一个“学”字,但其称赞:殷有三仁焉!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䯄。言下之意就是见贤而思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子张》有7个“学”字。</p> <p class="ql-block">  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p><p class="ql-block">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坚持每天都能够学到自己不知道的新知识,每个月都能够温习小结一下已经学到了的知识,具备了这样的学习态度,掌握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好学之人。只知道学,而不能理解其意,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等于没有学。</p> <p class="ql-block">  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广泛的学习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同时坚定自己的志向,明确自己的目标,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要诚恳地向专家教授请教,善于.思考怎样才完成好眼前的任务,解决好当下存在的问题,就是具备了仁德的人。</p> <p class="ql-block">  3、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p><p class="ql-block"> 子夏说:木匠、石匠、铁匠‌、篾匠泥匠等各行各业的工匠,以及从事种植养殖的人,都是在一定的场所空间内,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他们所做的工作的。而君子则是在比较广泛的地域行业,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知识,来掌握国家治理、经济运行的规律,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措施规划,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  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p><p class="ql-block"> 子夏说:当了官的人,如果还有精力就应该去学习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就应该去做官,文以载道,学以致用,为君主分忧,替百姓解难,而不应当为了个人的名节,去做一名隐士。</p> <p class="ql-block">  5、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p><p class="ql-block"> 卫国的贵族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子的学问这么全面深厚,他是从那一位老师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是周武王姬发的父亲。文王在位期间推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等改革措施,实力大增,逐步控制了关中和陕甘地区。武王继位,子承父志,重用姜尚、周公旦,最终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之道,并没有坠落到地上,它仍然留存在人间。贤能的人能够学到它的重要内容,不贤能的人只记住了它的细枝末节。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我的老师从哪儿不能学呢?又何必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才能学呢?</p> <p class="ql-block">  所以韩愈指出:圣人博采众家之长,必然不会有固定的老师,所谓“圣人无常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span>”处处留心皆学问。向书本学,向能工巧匠学,向大自然学。要以“不耻下问”的态度去学,要有闻过则改的勇气去学。君子有了过错,就象日蚀和月蚀一样,天下的百姓都能看得见;君子能够改正错误,天下的人都会仰望着他。如果死不悔改,就只能自取灭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