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之六:岂一个“尝”字了得?

草实

<h1><b>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b></h1><br><h5>作者 曹新广</h5><br><h1>五、岂一个“尝”字了得?</h1><br> 牛联奎先生的诗作《四景车会》中有一句“宴酒先尝二月天”,说的是古四景车大赛会在准备过程中,在农历二月里要举办一场隆重的酒宴,称作“吃酒”或“食酒”。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这场酒宴实吃三天,其专门的准备工作要花十多天时间,其涉及的人员遍及五社八村且超出了五社八村,其消耗的人力和财力要远高于赛会中“献赛享赛”的那三天……绝非是“尝一尝”那么轻松简单,岂一个“尝”字了得?<br> 这场吃酒之所以隆重,是因为它实际上是主办社与参办社之间,在当年的四景车大赛会正式举行之前,关于当年合作办赛具体事项的正式约定仪式,也是参办社承担完成当年四景车大赛会参办任务的承诺仪式。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吃酒”三天,前两天的吃客以四个参办社为主,其他方面的吃客主要安排在第三天;前两天每两桌设一位专门的待客人招待客人,第三天则不设待客人。吃酒过程中,在“吃酒”之外,要举行两个仪式。一是“拈车”仪式,即在第一天上午参办四社的客人到齐之后,通过“拈纸团(抓阄)”的方式确定四辆四景车在大赛会迎神接神仪式中的排列次序。二是“画押”仪式,即在“吃酒”第一天分次上酒上菜、客人吃酒的过程中间,要插入一个专为四个参办社的客人上纸、墨、笔、砚的程序。纸墨笔砚都是上好的、崭新的,端盘人用大盘子端着,伴着专门的音乐端上来,让参办社客人用这些纸、墨、笔、砚写名字签到画押。吃洒完毕之后,写上名字的纸留给主办社,剩余的墨和笔、砚归参办社所有。这实际上是一个参办社对主办社的承诺划押仪式,即公开承诺按与主办社的约定要求参与办赛举赛。关于这两个仪式,从道光年间的《西社河东赛本》,到光绪年间的《下社常家传帐》,再到民国年间黄池阴阳家“告立”的《吃酒格式》,均有明确的记载。无论是“拈车”,还是“画押”,都是“一诺千斤、言出必行”之事。因此,这场酒宴也就有了重要意义,成了郑重之事,非同于寻常的吃吃喝喝。《下社常家传帐》所载的几副“吃酒”对联,突出表达了“吃酒”的意义所在。其一:“旨酒楹樽将为八村新圣泽 嘉宾满座预订四社报神恩”;其二:“是日酌宾四社香老分上下 他日报赛百般彩色列东西”;其三:“雪社蔬肴迎四社 洁烹芳美敬九天”。对联中重复出现的“四社”“四车”字眼,突出了宴宾的重点所在;最是“预订四社”四字,明白不过地说出了酒宴的“约定”意义。<br> 郑重之事必须郑重其事。首先是郑重的“写书”和“送书”。所谓写书,是指书写对吃酒客人送发的请柬请帖。所谓送书,就是把这些请柬请帖送至客方。<br> 写书的日子,是由阴阳家占卜选定的。《西社河东赛本》“写书规条”第一句便是“用主神(当地称阴阳主礼为主神)择吉日”。《下社常家传帐》则明记“主神去年十二月送来写书、食酒、大赛日期”。届期,由主礼阴阳来主办社的大庙内具体完成书写任务。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该日“待主神(礼),备火锅荤菜,点心尽吃,烧酒尽嗑”,总共要书写柬帖约120份。其中给参办社的“每车用全柬书一道,每楼用帖两个,每马用帖一个,乡德帖两个”共约80来份;写给主办社本社的有乡德2份、派报食者2份、社派执生若干份、食局9份、香蜡锞局6份、酒局1份,戏布局1份,雇用参与者如主礼、膳夫、棚头、戏班、坡下、乐户等各有帖,共约40来份。<br> 送书也要挑选吉日。据《下社常家传帐》记载,上一年赛会(东峪社赛)结束后,就要选定本社分别负责联系其它四个参办社的管事人。到送书日,外四社(参办社)的书由负责联系各社管事人去送,每社去两人,要“带缨帽,穿袍掛靴,穿鞋有罚”;给“主神(礼)、厨夫、乐户、坡下书,每行去二人(必须社首)”送,“便衣便帽可也”;给本社人的帖子,由社首负责送达,其中“送乡德帖视村中有德行之人、历事之人送之”。如此等等,规矩肃然。往外社送书,“往年旧规是两道饭,午前是猪肉面,午后是三荤二素(来本社送书管待亦然)”;到光绪年间,“有面饭,有点心菜者,往往不一”。关于送书,《西社河东赛本》专有“送书规条”“外社来本社送书规条”两节,所记与上述下社常家做法大体一致。<br> 吃酒对象的分配方法和名额确定是有规矩和惯例的。比如参与村的吃酒人数,据古赛文献资料记载,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一直坚持按每辆四景车20人,每顶神楼2人,每匹神马1人,每个参办社乡德2人的标准参加吃酒。《西社河东赛本》对参办社之外的吃酒人数记述的不太详细。粗略盘点估计,道光二十一年河东赛大概总共有310多人参加吃酒,其中,四个参办社总共156人:主办社乡德、社首、管帐人、执生、报食、食酒香蜡锞各局、门头等共约110人;主礼阴阳、膳夫、棚头、戏班、坡下、乐户等行户共约50人。吃酒三天,每天大约安排100多人。《下社常家传帐》各方面的吃酒人数记述得都比较详细。光绪十四年下社赛会合计共有吃酒人298位,其中四社四景车、神楼、神马、乡德总共156人;本社各类执事人员104人;各种行户人员合计38人。吃酒两天,每天大约安排150人。据《下社常家传帐》所言,由于光绪初年连年灾荒,“目今吃酒较古来减一半不止”。这是从吃酒活动的开支费用多少上说的。从吃洒对象总人数上看,减少的并不多。<br> 写书、送书等事到位后,于吃洒日之前,要提前一个礼拜开始做现场准备工作。据《下社常家传帐》记载,“社首食酒前七日进庙打扫预备,前六日支灶,立小厨房(专门为办事勤杂人员做饭)”“借桌椅板橙”;“厨夫食酒前六日入庙”“前五日煮神筵”“前四日煮油锞子”“前三日煮豆付……丸子等物”“前二日煮猪头、下水……密叶子”。前一日,厨夫“插祭七间,斗花两个”,主礼阴阳、乐户、坡下等行户及待客人、掇盘人、提壶人等进场到位。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吃酒前四、五日,膳夫进庙安铛”“先煮祭,次煮神筵,再煮油餜则”“共用油馃子二千六、七百个,共用馓子一千五、六百个。”“吃酒前一日,各行户皆进庙”“棚头绕香庭口东小院搭棚”;主礼阴阳“写坐席帖子,粘大字、粘对则、封车(准备“拈车”纸团封入专用盒子)、供奉牌位”“在大殿神前供奉玉皇、九天验祃各一份”;“膳夫插祭七间,祭两厢有斗花二斗,祭前摆饊子、麻糖子儿、冰盘,次摆筵席两桌”;主礼阴阳再在“筵席前摆吃桌两桌”“吃桌前用香桌一张”,吃桌“每桌用椿盛格一架,内摆红萝卜条一格,白萝卜条一格,面煮糖豆两格”“又用木碟子十一个,内摆红饼子一碟计六个,摆核桃两碟计十二个,摆枣两碟(十二个),摆馓子两碟计十二个,摆油馃子四碟计廿个”;社首、待客人等在“香庭两厢设席”,摆放酒席桌凳等等。关于前述“祭前”之“筵席”摆放,《下社常家传帐》记述有所不同:先由“社首排馓子、油果、金银,并核桃、枣、春盛格。”次由“厨夫摆四盘八碗献席:四盘是烧肉二盘,山药、藕各一盘;八大碗是烧肉、白煮、卷尖、藕、藕肉、笋、海带、完子各一碗。点心一盘五个,八宝汤一碗,大米五碗,筷子一双。”再由主礼阴阳“验祭”告毕。<br> 还真有“尝酒”一说。不过不是指正式“吃酒”,是在吃酒日前一天晚上。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供神筵席、待客坐席摆放等各种事项准备停当,在场全体执事和行户人员逐轮进行一番烧香叩拜之后,当晚的主要活动就是“尝酒”了。“凡在庙帮忙人并各行户皆有”,“系三荤两素五碗菜,每人点心两个。共九桌:账房一桌,主神(礼)一桌,棚头看庙人一桌,米厨碗局一桌,社首两桌,坡下一桌(点心十个),乐户两桌(点心廿个)。膳夫并贴厨人按人头送点心,随便用菜。各行户皆有白酒一壶。”“尝酒”结束,安排第二天任务后散席。据《下社常家传帐》所记,下社常家赛吃酒日前夜,“早年礼毕无事,自上一遭平空添“尝酒”三荤二素一行,今至光绪十四年焚香以毕,便饭是用,永免三荤二素一行。主神、大厨、乐户、坡下每人点心两个,别行皆无所有。”其“上一遭”不知是指何年。“尝酒”的安排,西社河东赛最晚于道光二十一年已有,下社常家赛开始于何时尚不明确,反正光绪十四年之前是实行过的,这一次减而免之了。黄池阴阳家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告立的《吃酒格式》中,也未提到“尝酒”之设,可能也已减免不再实行。<br> 吃酒正式开始那天,一大早所有管事待客勤杂人员就忙上了。主要忙两件事:一是往客桌上摆春盛格和木碟。据《下社常家传帐》记,每桌“春盛格二架,内装红白萝卜二格,油面碗二格,核桃二碟,红枣二碟,各碟六个,金饼一碟,每碟内计六个,馓子二碟,每碟内计六把,油果四碟,每碟内计五个,以上皆木碟”。据《西社河东赛本》记,每两桌要配“待客人一位,提壶人一个”。二是祭厨、祭风、祭太阳,一番焚香叩拜。要锣鼓吹打,要读祭文,要酌酒献爵……此礼节《黄池阴阳古赛资料》同样有记,并录有“祭风文”一篇,内有“今者下民有祈,慈因往年旧场之至,伏望尊神止风止雨,阻露阻尘,伏惟尚享”语,可见此番祭礼之意。祭礼毕开早饭。饭毕,但等客人光临。<br> 据《下社常家传帐》记,客人到场,“随来随焚香,主礼唱礼执酒,四叩礼起,与社首揖。四社来齐,乡德焚香,行三跪九叩礼。”礼毕,行“拈车”仪式。“拈车”毕,请客人入座(每桌五人)。细乐响起,主办社社首同待客人一起往客桌上安茶盅、上黄酒、上筷则、上蒜碟,宣告吃酒正式开始。<br> 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菜品分六轮上桌,轮轮有“细乐”专迎(《下社常家传帐》记为“鼓乐迎上”)。第一轮:“上串碗三个,用大碗(烧肉两碗 油煮豆付一碗)”;第二轮:“上小碗四碗( 杂菜丸子一碗、酥肉一碗、面觔豆芽一碗、竹笋一碗)”,并“上烧麦,用小供碗,每一碗四个,每人一碗”,再 “上八宝汤,每人一碗(鸡蛋半个、丸子一个、韭黄、海米、杏仁半个、海粉、紫菜、粉)。第三轮:“小碗四碗(贡肉一碗、烧肉一碗、瓜条两碗)并“上白饼,用木碟,每一碟五个,每席一碟,每人一个”。第四轮:“上小碗四碗(山药白菜木耳两碗、鸡肉粉两碗),并上酒钟、上白酒,“社首手提白酒壶,自首席起挨席往下换,往茶盅酌黄酒,往小盅斟白酒。”之后,行“画押”仪式。此间,办事人员趁空闲,领吃点心(馒头)压饥顶午饭。“画押”仪式毕吃酒继续。第五轮:“上小碗四个(海带一碗、炖肉一碗、藕两碗),并“上点心,每人四个”,再“上汤,每人一碗”。《下社常家传帐》记第五轮上汤后,有“乐人献戏”。第六轮:“上小碗四碗(海米衬红萝卜一碗、肚肺一碗、粉两碗)”,并“上稻米饭,每人一碗”,再“上汤,每人一碗”。<br> 六轮吃罢,散席。客人起身离场前,“皆在庙院立空位上叩首,社首陪跪不送”。散席后,所有办事勤杂人员各完其事后,“手掇菜一碗,每人点心两个,晚上稀饭”完事。<br> 吃酒第二天、第三天,除不行“拈车”和“划押”仪式外,其它重复进行。第一天、第二天,客人以四个参办社为主,第三天以本社和行户为主。<br> 据《下社常家传帐》记,光绪十四年下社赛的吃酒程序和菜品内容,与道光二十一年河东赛大体上是一样的,只有微小变化。比如:第二轮的“酥肉”换作“焖肉”,“杂菜丸子”同上两碗,少了“面肋豆芽”;第三轮“烧肉”换成了“汤肉”;第四轮“山药白菜木耳”少了“木耳”;第六轮“海米衬红萝卜”少了“海米”。另外,在第五轮之后,增加了“乐人献戏”项目。<br> 据《黄池阴阳家古赛资料》之民国二十三年(1934)告立《吃酒格式》记,其吃酒程序和菜品内容,与道光年间的比较,大体是一样的。只有第二轮的“竹笋”改成了“白菜豆腐”,第三轮的“白饼”变成了“金饼”。<br> 当然,菜名并不能完全反映菜品的质量等差和变化。从《下社常家传帐》之“古年吃酒大厨房所用”和“于今吃酒上回遭改成”两节中,摘出以下项目列表比较,想必大家会对“吃酒”的“古”“今”对比,产生直观的感知。 还可将《下社常家传帐》之“古年吃酒大厨房所用”,与《西社河东赛本》之献赛时“食局备用供盏之物”部分项目比较于下表,大家可从中感知古四景车大赛会“吃酒”与“献赛”在食物消耗方面的直观差别。 《西社河东赛本》记“吃酒各行有折席者,每一席折钱四百文”。按五人一席计,310客可分为62席。照此折线标准计算,吃洒三天,大约开支24800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