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味读书会(第31期):张建华讲授《陶寺遗址与古唐国》

米文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炎炎烈日,难消求知热望;煌煌都邑,蕴藉几多古史。《尧典》“乃命羲和”观象授时,远传三晋盛唐;陶寺扁壶朱书文字,释曰<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尧”</span>,或为“唐”“易”卜辞。7月5日上午,滋味读书会(第31期)读书活动在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二楼会议室举办, 张建华先生讲授《陶寺遗址与古唐国》。张先生结合文献记载、学者分析、考古实证以及地方志佐证,对古唐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时空梳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讲授:张建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主持:张石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筹制作:米文俊 阎江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校对:张晋芳 张石成 刘海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期摄影:马二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办单位: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石成(主持人)】</b>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书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盛夏,赤日炎炎,暑气蒸腾间,正是静心探寻历史的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襄汾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滋味读书会”(第31期)读书活动现在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加本期读书活动的有“滋味读书会”的资深会员和各读书分会的的书友。在此我们对各位冒酷暑、顶烈日,不辞劳苦前来参会表示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知道,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遗址”之一,是陶寺文化的命名地。今年国家公布十大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列第一,已于七月一日揭牌。高建录会长作为见证者演讲并揭牌,这既是上级组织对他本人为陶寺文化所做贡献的认可,也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的荣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读书活动安排了三期陶寺文化相关专题,四月份李琳之《陶寺古人的来龙去脉》,七月份《陶寺遗址与古唐国》。十二月份的《贾国探源》。时间轴线:28期(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1900年)、31期(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106年)、36期(公元前1250年到公元前654年)。目的是让书友了解到襄汾人在这块热土上的有序传承,为大家认识、研究、传承陶寺文化提供依据和帮助,为发展促进文旅发展拓宽思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期,我们荣幸邀请到的讲授嘉宾是张建华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张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建华老师,是咱县大邓乡上西梁人。现任襄汾县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曾先后出任襄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史研究室主任、新闻网络中心主任、融媒体中心主任等职。2000年以来,多次参与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的报道,编辑《帝尧之都》《陶寺文化新论》;参与《尧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科研项目并担任第一稿主笔;参与《解密陶寺:帝尧之都中国之源》中英文字幕专题片创作;担任《陶寺之光——纪念陶寺遗址发掘40周年》集邮画册编审;组织策划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开工仪式现场直播。对襄汾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陶寺文化研究情有独钟,颇有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张老师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陶寺遗址与古唐国》。让我们共同翻开时光的书页,探索陶寺遗址与古唐国的神秘世界,感古老文明和最初中国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张建华老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建华(讲授人)】</b>关于“古唐国”,学者们从其空间方位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翼城说”“浮山说”“乡宁说”“永安说”“太原说”等诸多观点。1984年,陶寺遗址“朱书扁壶”出土以来,学者们对于其中的两个文字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文尧”“文易”“文邑”“文命”等许多观点。将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扁壶上其中的“易”(“尧”“邑”“命”)与古唐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将为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古唐国发展演进的时空梳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传·昭公元年》子产、《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宣子、清代学者王世家、邹衡、王鸿玲等言论文献,记载了古唐国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尧时期称“古唐国”,尧舜禅让后,舜封尧子丹朱,继承“唐国”称号。该唐国在夏代前期可能灭亡。夏帝孔甲封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古唐国”由此复国,成为一重要的地方势力。周人兴起后,古唐国一度转附文王。因此,武王翦商,未触及唐国,遂使其保存实力。武王方卒,唐人遂趁势反叛,最终古唐国为成王与周公所灭,唐叔虞受封于此,才有了后来的晋国。被灭国后的古唐国贵族迁往杜地(今陕西西安一带,一说为定州唐县),称为唐杜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国都城所在:尧时期——陶寺遗址;舜时期——浮山、翼城一带;夏时期——大夏之墟(以崇山周围汾、浍三角洲地区为中心,须同时具有夏、商文化遗存);商时期——霍山以南的洪洞县、翼城县、曲沃县、新绛县等地为其疆域,坊堆一永凝堡一带(具有商、周文化遗存);周时期——坊堆一永凝堡一带(具有商、周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陶寺朱书扁壶文字释读古唐国国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文字演变的维度来看,山西大学姚佳昌硕士在《古唐国初步研究》中,对甲骨文中的“唐”与“易”进行了辨析,认为,“唐”与“易”具有通假关系。唐、易作为商代方国,其见于甲骨者主要相当于武丁时期。在古汉语中二者古音相近,音读相同。甲骨卜辞中,两者都受到了古方的侵扰,境内都以畜牧业、农业等为生。如果按两个国家来判断,除唐作为私名“微友唐”与“易”出现在同版卜辞外,其二者作为方国之称,并没有出现在同版卜辞中。因此,唐易本一国,受到商王的分封,爵称为“伯”。故古唐国、叔虞之唐应即卜辞的“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出土的青铜器和“文王玉环”,学者们认为传世文献的“唐”在西周春秋金文与战国文字中皆从“昜”。汉代传抄时才改写作音近的“唐”。清代孙诒让也曾推测:“或唐叔之‘唐’,当以‘昜’为正体,亦未可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联系陶寺遗址出土朱书扁壶上的文字,《陶寺遗址:1978——1985发掘报告》介绍:“这件编号为H3403:13的陶扁壶,……是陶寺文化晚期的典型器之一。发现的是1件残器,……待仔细观察残器,见沿破损断茬处涂朱一周,可推知涂朱时(或即书写文字的同时)扁壶已残。沿断茬涂朱,或有某种含义。”罗琨先生释读扁壶上两个字为“易文”,并“由此推测,陶寺陶文用两个字和一个符号(界划)记述尧的功绩,以便帮助记忆,传诸后世,这是有可能的。”还解释“界划”为“沿残边涂朱一周,颇似卜辞的界划”。因此,陶寺“朱书扁壶”上除“文”以外的字释读为“易”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易”通“唐”。这个“唐”就是记载尧的国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振华在《论日出为易》(载《哲学年刊》第五辑,1968年11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一文中提出,甲骨文的“易”象征“日出”,上半部表示初出的太阳,中间的弧线表示海的水平线或山的轮廓线,下半部三撇表示太阳的光彩。体现阴阳变化。这与陶寺遗址发现的古观象台、与《尚书·尧典》记载的帝尧“观天授时”的景象何其相似。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将“朱书扁壶”上的文字释读为“易”是合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我们可以说,陶寺遗址是最初的古唐国,尧是这个国家的首领,扁壶上的文字“易”(唐)明确记载了这个国家的国号,最初的古唐国国都在陶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陶寺遗址为最初古唐国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唐”为大也。《白虎通德论·号》解释“唐”为荡荡也,道德之大貌也。这与孔子赞颂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极为契合,尧的国家定名为“唐”名副其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太原,由于太原有古唐国之称,遂定国号为大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开放的时期,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成果。“唐人”是国际上中国人的标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国从尧开始到周初,绵延1400多年,它连接起晋国600多年的辉煌历史,延展到大唐盛世,影响到当今世界。也使今天的陶寺遗址博物馆与晋国博物馆、晋国古都博物馆产生了文化上的紧密联系。让陶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历史轴线更加延展,文化传播更加有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名字,它是尧天舜日的上古盛世,是河汾之东的百里之国,是广大强盛的李唐版图,也是新征程上我们推进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伟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因为久远深邃,所以弥足珍贵;因为代代相因,所以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石成(主持人)】</b>感谢张建华老师的精彩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进入交流互动环节,大家可以发表感言;亦可向张老师提出问题,共同研学。每人限定五分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优良】</b>今天听张部长《陶寺遗址与古唐国》的讲授,有几点启发。一是张部长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才华横溢,这么多年一直在宣传口工作,文字功底深厚,堪称襄汾一支笔。他在摄影、第划、设计方面也很出色,得到上级和领导的好评。二是说起陶寺,引起很多回忆,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印象较深的是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四千多年前,古人就知垒灶台用破灰泥(白灰和土),使灶台面上好看干净卫生。地面用(龟背图)中的云字装饰四角,美观大气,这种装饰一直沿用至今,足见古人智慧之高。三是张部长对古唐国的研究确实下了功夫,查找资料,引用经典,把古唐国的历史沿革讲的一清二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增加我的许多认知。向张部长刻苦专研的精神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李铁柱】</b>张建华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对襄汾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多次参与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报道,为我县文旅融合发展出力很多,是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听先生讲授《陶寺遗址与古唐国》,使我真正了解了古唐国的渊源及历史:陶寺遗址出土的扁壶上的软笔朱书文字,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之一,为中华文明早期文字的重要实证。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文尧”“文易”“文邑”“文命”等许多观点。张先生将其中的“易”“尧”“邑”“命”与古唐国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为文旅融合发展赋予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认为“文易”更为合适,因为“易”通“唐”,陶寺遗址早期,亦即距今4300年——4100年,就是最初的古唐国,尧是这个国家首领,“易”(唐)明确记载了国家的国号,最初的古唐国国都在陶寺,让我的认知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谢张建华先生的知识分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赵庆海】</b>建华先生和我是一个村的,还有些亲缘关系,在我的印象之中,他是一个工作踏实肯干、能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干部,对襄汾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古唐国研究。他对古唐国的建都、兴盛、衰落等跌宕起伏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疏理,可以说是独有见解。索引的一些历史背景资料都比较有权威性,搜索的资料之广泛,难度之大令我敬佩,可见建华先生为准备这个讲授付出了心血。让我对古唐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陶寺遗址和古唐国的关系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建华先生能在百忙之中将古唐国的各方有关论点、论著整理罗列的这么清晰,是费了相当心血的。再加上他用标准的“河东普通话”讲授,让我们这些“河东人士”更觉得可亲,接地气,听着特舒服。希望建华先生能继续研究陶寺古文化,传播陶寺古文化,多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陶寺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建录】</b>“古唐国”,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然而,它却在我的认知中显得遥远而又陌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有幸听到建华主任的高论,让我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广证搏引,纵横论说,把“古唐国”从尧舜禹到夏商周1300年的历史,用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观点三重论证,将神秘的“古唐国”清晰可见地呈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唐国”上接光辉灿烂的尧舜时代,下迄欣欣向荣的晋国霸业,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兴衰起伏,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它是我们的根脉、凝结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智慧。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理应走出扑朔迷离和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华主任的讲授,弥补了我认知的盲点,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米文俊】</b>张建华主任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分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对研究会的工作给予过大力支持,使得襄汾三晋文化研究会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列。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聆听张主任的专题讲授,启发颇深。一,才子。他是襄汾本土有名的才子,曾在全县干部考试中夺过头魁,尤其从今天的整体讲授效果看,他已超越才子层次,颇具专家风范。二,观点。从讲授内容而言,他列举诸多方家言论,到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是他用心钻研,深悟细究的体现。三,思考。最后的陶寺遗址与古唐国研究现实意义讲述文字及语言都极简,但从效果上反而引发书友们更多的思考,陶寺遗址,古唐国到底还有多少秘密?襄汾这片土地到底还有多少故事要讲?期待所有人积极思考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尚会强】</b>张主任的视频号叫河汾之东,这源于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的记载。多年来,他不遗余力宣传襄汾文化,可谓居功至伟。今天他的讲授是对家乡古史尤其是陶寺文化探究的一个展示,大量的文献梳理可以看出他下了很大功夫。他的研究又带着现实关切,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张主任关注我们研究会的发展,对丁陶春秋公众号提出过不少建议,而且赐稿多多,再次感谢张主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高占斌】</b>“滋味读书会”(第31期)张建华先生讲授《陶寺遗址与古唐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赠嵌名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文无价,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华杰多才,亦友亦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悟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寺留痕,往事越千年,最是于兹可读中华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尧纪本,长歌飘万里,唯存到此堪寻民族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梁文选】</b>今天听张建华主任讲授《陶寺遗址与古唐国》,增长了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加深了对陶寺遗址与古唐国的进一步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寺遗址发现的古观象台,可测到20个节气,体现了古唐国对天文历法的重视。古唐国的首领,与陶寺遗址的年代和尧舜时期相符,古唐国的后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迁,陶寺遗址早期,就是最初的古唐国。从尧之后,古唐国逐渐衰落……。张主任讲的通俗易懂,让我们耳目一新,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主任是个学者型的领导干部,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艺术见解,用着富有特色的河东乡土语言讲解,给我们很多启发,受益良多。向张主任学习,为襄汾的文旅融合发展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裴双平】</b>今天听了张主任的关于陶寺遗址和古唐国的讲座,我想表达四点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一个业务型领导。张主任多年一直在文化宣传系统担任领导,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钻一行。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一位“稳重”的学者。通过今天的讲座,能看出他对学术的执着严谨,有理有据,不标新立异,不张扬个人观点,谦逊低调,非常“稳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古唐国这个话题我第一次接触,感谢张主任引人入胜的讲解,让我们对古唐国产生了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一个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张主任爱学习、爱钻研、爱思考的务实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感谢他的精彩讲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晋芳】</b>炎炎夏日,张部长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不仅充盈了我们的知识体系,对陶寺遗址与古唐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觉得它就像是历史特意留存的珍贵密码,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去感悟。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与启迪,让我们明白,每一段历史,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都值得我们尊重、探究、保护、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阎江波】</b>听了张老师的讲授,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尤为感佩,“文献有记载”和“考古有支撑”这两句话多次出现,这是讲求实证的科学认知精神,与胡适先生提出的“小心认定,大胆求证”的学术研究及探索方法不谋而合。我觉得,做学问,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简单附会之上,要和田野考察相结合,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深入实地,去触摸真实的细节,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脚去探寻学问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张石成(主持人)】</b>各位书友:张建华老师以独到的学术造诣、独特的历史视角、独立的历史思考、独有的研究路径,相当专业极其精彩地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他系统地梳理了古唐国的时空发展和演变过程,科学的释读了陶寺朱书扁壶文字与古唐国国号联系,全面的阐述陶寺遗址为最初古唐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对古唐国的研究中加入时间维度,为古唐国建立、消亡、尧舜禹夏商周(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1106年)千年间各个朝代的唐国延续、权力转移、地域变化诸多方面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其研究成果丰富了“丁陶文化”内涵,为“三晋文化”研究做出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聆听学者讲授,接受历史馈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品味读书滋味,传薪三晋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张老师的精彩讲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滋味读书会” (第31期)读书活动圆满结束!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结束后,张建华先生签写了留言:腹有诗书气自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