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茶马司,顾名思义,是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最早产生于宋代。明朝,设置茶马司,旨在便利与藏族为主体的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互市。茶马司的设立始于洪武五年(1372年),初设洮州、河州、西宁三个茶马司 ,后又添设庄浪茶马司。</p> 前言 <p class="ql-block"> 自秦汉以来,临夏地区就是中原通往青藏高原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临夏地区也是农耕与畜牧文明的交流地带,生产生活与经济形态非常独特。临夏地区更是中原汉文化与西北藏族文化的融合地带,其文化价值与意义十分重大。</p><p class="ql-block"> 隋唐以后,随着茶叶和饮茶习俗传入西藏,甘青地区民间渠道的茶马贸易本就十分频密。明朝建立后,在这一带广设茶马司,茶马贸易由官方统一管理。河州茶马司地位最重要。明王朝在河州等地设置茶马司,使大批往来于中原内地和青藏高原的商旅团队、朝贡使团等,或停歇补给,或进行茶马贸易,使经济与文化交流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使得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融合,且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和西北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p> 千年茶马,始于河州——茶马司来缘和历史演变 民族融合,始设茶马——河州茶马司设立 厉兵秣马,守卫河州——驿站、烽火台 通商惠工,茶马巅峰——明代茶马贸易 临夏.民族经济文化——中国西部旱码头 栓马桩 <p class="ql-block"> “拴马桩”是广泛流传于民间乡村的石雕品,也称“拴马石”。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石桩分四部分: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桩颈(台座)承托桩头,一般为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博古等图案;桩身,少数刻串枝纹、卷水、云水纹;桩根则埋入地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