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色彩斑斓 神奇魔幻(下)

一苇渡江

<p class="ql-block">九、红色之城马拉喀什</p><p class="ql-block">马拉喀什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是摩洛哥第二大古皇城。穆拉比兑人于公元1071年至1072年建立的这座城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摩洛哥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影响力遍及整个西部穆斯林世界,从非洲北部一直到安大路西亚。1985年,马拉喀什正式列入联合国“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阿拉伯语中,“马拉喀什”的意思就是“红颜色的”,盖因建城之初使用大量红色黏土砖,并且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因此,马拉喀什也被人们称为红色之城。红者,非仅城墙之色,亦其性情也。刚一进入马拉喀什,便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不是风,不是阳光,而是那满城赭红的墙壁,恰似一片片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纳拉花园里有一片大水塘,水色青碧,映着远处的阿特拉斯雪山。园中橄榄树甚多,据说已有数百年历史。树皮皲裂如老人的脸,而枝叶却青翠。这些树若会言语,必能讲述许多王朝兴衰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约尔花园则别有一番风味,这座花园已经有101年的历史,最初由法国画家雅克•马约尔设计,后被圣罗兰与朋友皮埃尔贝尔格购买重建。蓝色的小楼,翠绿的植物,黄色的陶罐,构成了一幅幅生动鲜艳的图画。仙人掌林立,它的绿是刺目的,如无数细小的刀锋,向人眼里直钻。有高过人头者,狰狞戟张,仿佛要攫人而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伊亚宫号称马拉喀什最华美的宫殿,是摩洛哥少数对外开放且保存完好的宫殿之一。花园、中庭、喷泉,每个房间都精心设计过。房间大小依据其首相妻子的受宠程度来设计,无论哪个妻子的房间,都有独立的中庭。我们穿过曲折的回廊,仰观精雕细琢的天花板,脚踏五彩斑斓的马赛克地砖。导游说,这里曾有四位妻子、二十四位妾室居住。想象那些女子在此间穿行的模样,绣花拖鞋踏过地砖,发出轻微的声响。而今人去楼空,唯有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投下变幻的光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眠广场热闹非凡,正午时分,摊贩云集,耍蛇的、算命的、卖香料的、煮蜗牛的,各占一方天地。各种街头表演、美食摊位以及本地工艺品,尽情地展示。广场尽头,很多马儿披着彩绸,缀着铃铛,立在阳光下,等待着骑客。颈上的鬃毛被编成小辫,尾梢系着红绳。一个柏柏尔老汉蹲在一旁,嘴里叼着半截烟卷,不时伸手拍拍马脖子。马眼湿漉漉的,映着往来人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对面屹立着 77 米高的库图比亚清真寺,我们站在寺外,听宣礼声从塔顶飘下,回荡在红城上空。寺旁有一小贩,售卖薄荷茶与甜饼。我在摩洛哥曾经喝过两次这薄荷茶,茶味极甜,薄荷味冲鼻,饮下后先凉后热,甚是奇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摩洛哥4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700万人。其中阿拉伯人占70%,原住民柏柏尔人占30%。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通用语言是法语和西班牙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访马拉喀什柏柏尔博物馆,穿行勾连在一起的大小房子,不禁沉浸于柏柏尔人的生活场景中。皮革制品、陶器、篮筐、地毯、服装等手工艺品,是他们的独特创意。馆里还陈列着许多铜盘、瓷碗、织毯之类,皆摩洛哥土著遗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遇十几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对着玻璃柜中的物件指指点点。一老妪蜷坐角落,兜售用彩线串成的手链。馆外阳光灼灼,老妪缩在墙角,像一团被遗忘的旧棉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站在旅馆阳台上俯瞰马拉喀什,但见一片红屋连绵起伏,间或有几株棕榈探出头来。远处,阿特拉斯山脉的雪峰在夕阳下染成淡粉色。风起时,带来集市上的喧哗声、烤肉的香气,还有不知何处飘来的花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走进撒哈拉沙漠</p><p class="ql-block">最初知道撒哈拉沙漠,源于台湾女作家三毛。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三毛的书《撒哈拉的故事》风靡一时。它位于非洲大陆的北部,西起大西洋沿岸,向东经过埃及到达红海之滨。长5600公里,南北宽2000多公里,总面积约93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沙漠由一条条平行排列且高达百余米的沙垄组成,沙垄之间常常被低地分割。撒哈拉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空虚”、“无物”。这里动植物很少,地表水源十分缺乏。也有生机盎然的仙境——绿洲,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铀、铁、煤、铜、白金和磷酸盐等储量都非常可观。2024年9月,撒哈拉沙漠多次发生强降雨,摩洛哥境内的西撒哈拉沙漠,由于特大降雨惊现“沙漠出平湖”的奇景,并引发出数十年未见的洪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梅尔祖卡换乘越野车,阳光毒辣,晒在皮肤上一阵阵发热,还有一点点疼。坐在车里,依然感觉酷热难耐。撒哈拉沙漠的热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招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野车一路飞驰,50分钟后来到了撒哈拉沙漠。再骑上骆驼,20多分钟后,到了一处四周都是沙丘的地方。平生第一次骑骆驼,颇为骆驼伤心难过。我拍着它温顺的头,对它说:“生而为骆驼,真是悲哀,希望你下辈子不要再做骆驼。”骆驼夫是撒哈拉威人,脸皱得像干枣,眼睛却亮得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脱下沙滩鞋,赤足爬上沙丘的时候,太阳正毒。沙粒滚烫,烙得脚心有点麻。站在沙脊上,看着一望无际的黄沙翻滚,忽觉得此景似曾相识,不禁想起那年用了三天时间穿越的腾格里沙漠,只是这里的沙漠色彩更红一点。微风掠过,沙粒便活了过来,如蛇一般游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丘的脊线极锋利,赤足行走其上,须得小心翼翼,否则就会摔倒。左边是刚踩过的脚印,右边是未涉足的沙坡。发现前方还有更高的沙梁,再次四肢并用。奋力爬上去后,却看到前方还有一座高高的沙丘。黄沙漫漫,连天接地,如一片金色的海;沙丘起伏,如凝固的波浪,向无尽处延伸。层层叠叠,苍凉悲壮。不禁想起一句话:“每一粒沙,都承载着千年的孤寂。”而三毛的经典语录“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也适时回旋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坡时,坐着往下滑行。虽然没有滑板,双手着地向前推进,很快就到了一处歇息的洼地。掬起一捧沙,看它们从指缝流泻,竟比水还柔顺。回程时,我不忍心再骑骆驼,而是选择徒步。赤脚踏着滑爽的细沙,比骑骆驼的人还快地回到了越野车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坐越野车,到达沙漠酒店用餐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未几,大雨如注,似要浇灭白日里太阳留下的火气,这真是难得一见的沙漠奇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海无涯,我们终究只是匆匆过客。但赤足走过的路,却长久地烙在记忆里。三毛说,撒哈拉是她的前世乡愁。我想,三毛的乡愁或许不是怀念沙漠,而是怀念那种被沙粒打磨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色彩斑斓的摩洛哥</p><p class="ql-block">大巴车一路奔驰,从卡萨布兰卡到拉巴特、丹吉尔,再到舍夫沙万。车窗外满眼都是绿色植物,树木葱茏,碧草如茵,各种不知名的花儿点缀其间。色彩斑斓,像一幅立体画卷。如此壮丽的山川,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非洲大地荒漠戈壁贫瘠的认知。难怪人们都说:摩洛哥是最不像非洲的非洲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山是铁锈色的,嶙峋而坚硬,横亘于天地之间,像是造物主随手掷下的几块巨石。阳光照在上面,显出些赭红来。远远望去,竟如火烧过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地上铺展着各色的田野,有的金黄,有的碧绿,有的深褐,如同一幅巨大的毛毯。田野尽头,草原缓缓展开,草色并不均匀,有的地方浓些,有的地方淡些,像是被哪个粗心的画家随意涂抹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见一条河流,泛着土黄的颜色,急匆匆地向前奔流,像是要去赶赴一次重要的约会。河岸两侧,生长着一些绿树,叶子肥厚,在干旱中活得颇为顽强。树荫下常有牧羊人歇脚,羊群散在四周,埋头啃食着深浅不一的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特拉斯山脉深处的一个湖泊,急匆匆地从车窗外掠过。湖水蓝得发亮,四周群山环抱,宛如一颗被精心保管的宝石。湖边生长野花,红的、黄的、紫的,星星点点,倒映在水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角梅在摩洛哥开得极盛,红的、粉的、白的,从墙头倾泻而下,像是一道道凝固的瀑布。这种花似乎不知节制为何物,开起来便没完没了,直到把整面墙都占据才罢休。当地人在花下乘凉,脸上映着斑驳的花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蓝花楹则显得矜持许多,它们高高地站在路旁,蓝色的花朵在枝头轻轻摇曳,不时有几朵飘落,在人行道上铺出一小片蓝。行人踩过,花香便从脚下升起,淡淡的,带着些许忧郁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色彩太多,但却很有秩序:铁锈色的山,金黄的田野,翠绿的橄榄树,土黄的河流,碧得发亮的湖泊,红得耀眼的三角梅,蓝得忧郁的蓝花楹……它们各安其位,互不侵扰,共同绘织出这片土地的容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摩洛哥的那天,阳光正好。从飞机舷窗望下去,山川、大地、河流、湖泊、绿树、碧草、野花、田野、草原、三角梅、蓝花楹……都渐渐模糊,最终融为一片混沌。色彩斑斓的摩洛哥,神奇魔幻的摩洛哥,后会无期,再也不见!2025.7.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