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沈阳

令人红

<p class="ql-block">《沈阳》名称起源可追溯至元代:1296年元朝将沈州高丽军民总管府与辽阳路合并为"沈阳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取沈州之"沈"和辽阳之"阳"组合而成。"阳"字遵循"山南水北为阳"的中国传统方位学说,因城池位于沈水(浑河古称)北岸而定名。1.建制沿革:战国时期已建候城,辽代称沈州,1296年正式定名沈阳。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至此,1634年皇太极改称"盛京",1657年设奉天府。1929年更名为沈阳市,1945年抗战胜利后名称沿用至今。2.战略地位:清朝发祥地与两代帝王都城,现存沈阳故宫。新中国"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工业核心城市,装备制造业占全国重要地位。国务院定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沈阳站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历史可追溯至1899年,经历了沙俄、日本及苏联的修建与改造,见证了沈阳乃至中国东北的近代历史变迁。1899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在沈阳北12公里处设立四等站"谋克敦站"。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该站并改称"奉天驿"。1910年:日本建筑师设计的新奉天驿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客运站。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沈阳后,将"奉天驿"改为"沈阳南站"。1950年:正式更名为"沈阳站",成为特等站承担起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沈阳站建筑建筑风格,以对称布局、白色线条装饰和精美的山花设计著称,正门入口处以红砖雕塑和彩花玻璃吊顶为标志性元素。</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初期的皇宫,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满、汉、蒙建筑特色。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它是清朝入关前的政治中心,与北京故宫并列为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主要居住过以下皇帝:1.努尔哈赤(1625-1626年):定都沈阳并始建宫殿。2.皇太极(1626-1643年):扩建中路建筑并称帝。3.康熙至道光:东巡时短期居住,共10次。</p> <p class="ql-block">"宸宫万象﹣﹣清宫家具与帝后生活"展馆位于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与沈阳故宫大清门相对。东北电信管理处建于1930年,原为张学良主持建设的东北电信管理处办公用房,90年代起作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办公用房。2020年经专家论证,决定将东北电信管理处旧址建设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家具陈设馆,复原帝后不同的生活起居空间,展示沈阳故宫院藏精美清宫家具。</p> <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盛京路28号的清末民初重要军政建筑,始建于清朝初期,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博物馆开放,其欧式建筑风格与历史价值使其成为沈阳仅次于故宫的标志性历史建筑。东三省总督府的前身可追溯至1644年清军入关后设立的留都府(陪都府),1747年改为盛京将军府,为当时东北最高军政机关。1907年清政府裁撤盛京将军,设东三省行省,此处改建为总督府,首任总督为徐世昌,后续锡良、赵尔巽及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学良均在此办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建筑受损,201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修缮后作为博物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包含三进四合院、大青楼、赵一荻故居等多组建筑群,展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民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始建于1914年,总占地面积约3.6万至5.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建筑群分东、中、西三院及院外部分,涵盖中国传统四合院、罗马式大青楼、北欧风格红楼群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多元建筑艺术的融合。1916年张作霖入住后不断扩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伪占据,1945年后曾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办1988年正式开放为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主要建筑与功能:1.三进四合院:中院主体建筑,仿清代王府格局,为张作霖早期办公及家眷居所。2.大青楼:罗马式三层洋楼,1922年建成,曾是东北政务决策中心,以"老虎厅"处决杨宇霆事件闻名。3.赵一荻故居:1928年张学良为赵四小姐购置,独立于主建筑群,现展示其生活场景。4.沈阳金融博物馆:原边业银行旧址,展示东北金融历史与货币演进。</p> <p class="ql-block">"老虎厅"处决杨宇霆事件闻名。</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故居:1928年张学良为赵四小姐购置,独立于主建筑群,现展示其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汉王宫遗址,努尔哈赤的早期寝宫。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并建汗王宫作为居所。20世纪80年代,沈阳故宫博物院一位精通满文的专家在北京发现了《盛京城阙图》,这是汗王宫第一次见诸文字记载,并在随后为世人所熟知。2012年5月26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老城区内北中街动迁地块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努尔哈赤"汗王宫"的遗址。该遗址位于沈阳市内北中街清豫亲王多铎王府遗址北侧50米处。沈阳豫珑城项目在遵循历史的情况下。于2013年4月,重建汗王宫,并已于2014年年底建成。</p> <p class="ql-block">汗王宫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的居所,仅居住一年余即病逝。其建筑形制体现清初"宫殿分离"的满族特色,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同期。1644年清军入关后逐渐废弃,至康熙年间完全坍塌。汉王宫建筑与考古特征:1.布局: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南北通长41.5米,高台基殿堂结构,出土绿釉琉璃瓦当、滴水等构件,纹饰以莲花为主。2.发现过程:2012年考古发掘确认遗址,与《盛京城阙图》记载的"太祖居住之宫"位置吻合,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3.空间关系:北距盛京城城墙10.6米,中轴线正对九门遗址,南对通天街,印证清初都城规划理念。</p> <p class="ql-block">沈阳太清宫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道教全真十方丛林之一,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原名三教堂,由镇守辽东将军乌库理为道士郭守真创建,现为辽宁省和沈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以"开坛传戒"闻名,清代至民国期间受戒弟子超2000人。</p> <p class="ql-block">太清宫建筑:整体结构,占地约5000平方米,采用四合院对称中轴式布局,现存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等八座殿堂,均为硬山青砖青瓦建筑。主要建筑,老君殿供奉老子像,梁枋饰苏式彩画;玉皇阁为宫内最高建筑,供奉玉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北市场,沈阳市三大商业板块之一,汇聚东北饮食、戏曲、服饰、商品及庙会文化之大成,重现历史繁华,展现民族风情,是体验沈阳深厚文化底蕴的绝佳之地。该景点荣获级 AAAA 级别。老北市街区于1921年开埠,因其拥有独特的满、蒙、锡伯、藏、汉等多民俗、多民族文化及繁盛的商贾百货、鳞次栉比的文艺娱悦、特色各异 ,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曾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等并称中国的"十大闹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核心特色的文化底蕴:①拥有实胜寺(清皇家寺庙)、锡伯族家庙(全国唯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文物单位。②皇寺庙会为全国三大民俗盛会之一,浮雕墙、沉浸式演艺(如"凤舞九天"科技秀)展现关东风情。</p> <p class="ql-block">北市场,董家焖子等传统小吃及满汉全席餐厅"辽宴"为代表的地方美食 。</p> <p class="ql-block">商业业态:分北区(首店经济)、中区(皇寺广场演艺)、南区("真有贺"沉浸式商城)三大主题片区,涵盖非遗美食、古玩、文创等200余家商户。</p> <p class="ql-block">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最高领导机构的历史遗址,现作为纪念馆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传承。作为中共满洲省委机关驻地(1927-1932年),这里承担了领导东北革命斗争的核心职能:1.组织抗日活动:1931年发出世界历史上第一份反法西斯战争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点燃东北抗日烽火 ;2.秘密革命指挥:陈为人等领导人以此处为据点,秘密发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压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建为纪念馆后,(一)其主要功能转向文化传承与教育: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命名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学校、机关等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历史文物展示:通过青砖瓦房原貌、历届书记雕像等实物,再现20世纪30年代东北抗战历史场景;3.精神文化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延伸价值文物保护:近年完成安防、防雷等保护工程,确保历史建筑存续 ;(三)国际意义:作为抗战起始地标志性遗址 ,承担国际历史教育职能(如中外媒体抗战遗迹)探访活动 。</p> <p class="ql-block">沈阳北塔护国法轮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北塔街27号,是清初皇太极敕建的盛京四塔之一,始建于1643年(崇德八年),竣工于1645年(顺治二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敕造护国法轮寺碑简介:此碑刻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立于北塔法轮寺院内,现存石碑两通,复建碑亭两座,两通碑共四面分刻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载了建寺缘由、方位、名称、主建及施工人员、起竣年代等,为研究盛京古城风貌和宗教信仰等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该寺是清初沈阳城外东、南、西、北四座佛教建筑群中的核心,与永光寺、延寿寺、广慈寺共同构成护佑盛京的"坛城"。寺内供奉天地佛,寓意"流通正法,护国安民",乾隆皇帝曾亲书"金镜周圆"匾额,并题诗赞誉。</p> <p class="ql-block">寺内主体建筑包括大殿、碑亭、配殿、天王殿等,寺北建有白塔一座,塔高24米,采用喇嘛塔风格,由基座、塔身、相轮三部分组成,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代皇家寺庙,法轮寺曾是四塔中香火最旺的寺庙,乾隆、嘉庆、道光等帝王均曾莅临。现存碑林收藏了盛京图等历史图片及沈阳古城沙盘模型,是研究沈阳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堂、又名沈阳天主教堂,南关天主教堂,堂名为耶稣圣心堂,俗称"洋楼",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沈阳天主教堂,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东北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是辽宁省、沈阳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教务委员会会址所在地。是天主教辽宁教区宗教活动中心。天主教由南向北传播,沈阳天主堂是在东北地区地位较高、历史较早、规模较大、风格较纯正、保存较完整的一幢宗教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3月5日,沈阳天主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沈阳天主教堂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于1875年主持兴建,1878年落成,1900年毁于义和团运动,现存建筑为1912年利用庚子赔款重建,由法国建筑师梁亨利设计。建筑特色:(1)结构布局,教堂占地9264平方米,主体为青砖砌筑的哥特式建筑,南北长66.3米,东西宽17.2米,双塔尖顶高45米,内部由24根支撑,可容纳1500人。(2)艺术细节,正立面采用玫瑰窗、尖券门等典型哥特式元素,内部保留彩色玻璃窗及宗教浮雕,钟楼保存原铸铜钟。(3)附属建筑,原设有主教府、神学院、育婴堂等机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