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暂时抽不出时间写文章,《皖南、赣北13天自由行》系列游记后面五集只把照片整理出来,作为影集收藏,待有时间时补上文字。</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是太平天国时期,三河大捷所遗留下的一段残垣,1855年太平军祜王蓝成春,在三河就地取材,仅用了33天将城墙建好,因为时间仓促 决定就地取材,把方圆几十里内老房子 、庙宇都给拆下来建城墙,乃是中国史上用时最短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以“街巷”为骨架,连接众多窄巷,串起成片民宅,街巷宅院相对规整,有中心轴,边缘界定明确。街巷体系呈树枝状,主街与支巷以“十”字连接,将古镇凌驾于三河河堤之上,中间留一条青石板路形成古街,由方向区分为南街、北街、西街三条主街,街道与支巷构成了古镇的主要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八扇街</p><p class="ql-block"> 街区内设有逗泥玩、布·纸于此、纸鸢店、巧木匠等多家非遗主题店铺,展示传统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如羽扇、纸笺加工技艺、庐州木雕等,兼具观赏性和互动性。</p> <p class="ql-block">一人巷</p><p class="ql-block"> 位于三河古镇南街中段老大楼茶馆对面,巷道全长四五十米,宽度仅75厘米,两侧为高耸的砖石山墙,形成仅容单人通行的独特空间结构,故得名。巷内青石板路面留存岁月磨损痕迹,徽派建筑保存完整,东接三元巷、西通北门大街,呈"N"型走势。</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旧居</p><p class="ql-block"> 集中展示杨振宁教授的成长图片和文学资料以及一些科学互动。整个旧居前后五进,前面两进是杨振宁教授的图片资料展览,第三进是杨振宁教授当年居住过的地方,按原样恢复,后两进主要展示杨振宁教授的学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刘同兴隆庄</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一家著名的商家,主要经营米、布、盐等。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董寅初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集中展示董寅初先生不平凡的生平。主要分为六个展厅:一厅人杰地灵,二厅家世渊源,三厅书香一脉,四厅抗日救国,五厅实业救国,六厅代代领导结情深。</p> <p class="ql-block">刘秉璋故居(鹤庐)</p><p class="ql-block"> 位于三河古镇古南街,是晚清淮军名将刘秉璋的故居。该故居为五进平房,现存两进,第一进展示刘秉璋生平事迹及军事装备,第二进为原貌保留的居住空间。 </p> <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是晚清淮军的发祥地之一,现存淮军圩堡群、鹤庐(刘秉璋故居)等历史遗迹,展现了其在近代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孙立人故居</p><p class="ql-block"> 为典型的皖中徽派住宅,共分为两进。第一进是图片和文字展,主要介绍孙立人的生平,包括漫漫求学路、家世渊源、发愤图强、行健不息须自强、留学美国、“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几个板块。一二进中间为一个天井院,院两边主要展示孙立人当年部分作战地形的图片。第二进为两层小楼,楼下是会客厅,二层为一木质小楼。</p> <p class="ql-block">万年台</p><p class="ql-block"> 是位于古镇中心的古戏台,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重建后成为文化休闲广场的核心,以庐剧演出和民俗活动闻名。</p> <p class="ql-block">三河大战风云馆</p><p class="ql-block"> 反映三河大战的场馆,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三河镇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风云馆分为四个展厅,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展馆亮点,再现三河大战的战争场景。</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p><p class="ql-block"> 为明清时期文职官员的私宅。其陈列了展示明清家具及建筑构件。主要有五部尚书(工部、刑部、户部、兵部、吏部)朱凤标题写的《大夫第》匾额,明代樱木整面方桌、紫檀木、花梨木圈椅、楠木柜子、金丝楠木拔步床、清早期祖容画像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仙姑楼</p><p class="ql-block"> 是三河镇核心旅游景点,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中和祥"商号创始人施道生联合彭钟乔、王良志等商贾集资建造于泾县会馆旧址。该建筑群主楼为二层徽派砖木结构,供奉江西籍得道女道长"七姑"金身,现保留李鸿章管家题写"兴德作求"砖雕门额与民国时期《婆心济世》石碑。作为三河古镇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其宗教功能与商业历史交融的特征,成为研究晚清江淮地区商帮文化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万年禅寺</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太祖元年(公元960年),因宋太祖赵匡胤幼年随父避难于此,感念佛祖庇佑而下旨修建,并亲题“万年禅寺”以祈愿基业长存。寺庙历经战火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2010年由九华山天台住持宏学大师募资重建。</p> <p class="ql-block">鑫樾阁</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曾多次毁于战火与水灾,1991年重建后恢复开放。其名称源于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写的“鑫樾阁”三字,寓意财富兴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