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都会歌剧院2025春季的新版《魔笛》(Die Zauberflöte),有现代风格的舞美和服装设计,动人心弦的咏叹调,轻松幽默的情节,给观众带来多层次的艺术享受😍莫扎特这部经典王子公主式的爱情轻歌剧,歌唱与对话全程用德语演出,歌唱家们的语言天赋令人赞叹,看着小屏幕上的德语字幕,宾至如归的感觉不期而来😄合唱部分美得令人难以忘怀,华彩女高音夜后不负众望,低男中音沈洋如天鹅绒般的浑厚嗓音展示了华人歌唱家的精湛才艺👏👏👏最大的意外收获来自埃文・罗吉斯特(Evan Rogister),充满激情和灵感的指挥,对音乐的精妙诠释,作为歌唱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桥梁,有着让灵魂跟随音乐一起飞舞的强大感染力🌹🌹🌹</h3> <p class="ql-block">早早来到歌剧院把这座艺术殿堂里里外外观赏了一遍🤩和老欧洲歌剧院有不一样的风情,大都会歌剧院又称The Met,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林肯中心,由华莱士·哈里森设计,1966年开业,取代了建于1883年位于百老汇和39街交汇处的原址。剧院可容纳将近4000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保留剧目歌剧院。 外墙采用白色石灰华,独特的五个混凝土拱门和巨大的玻璃立面打造出雄伟壮观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大堂内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克·夏加尔的两幅巨画。南墙上的作品名为《音乐的胜利》,北墙上的作品名为《音乐的源泉》。1966年夏加尔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为莫扎特歌剧《魔笛》的首演季设计布景和服装,《音乐的胜利》描绘了大都会歌剧院时任总监鲁道夫·宾正在演奏曼陀林,莫扎特在曼哈顿上空翱翔并与他歌剧《魔笛》中的人物互动。估计这两幅画的价值约为2000万美元💵</p> <h3>《音乐的胜利》</h3> <h3>《音乐的源泉》</h3> <h3>大堂外面的露台中央有美国艺术家乔治·康多的雕塑作品《声之星座》,一个金光闪闪的头像。康多曾表示,《声之星座》是“声音的物质形式……展现声音在完美和谐时的样子,它闪耀如金“……康多希望反映出一个神话般的抽象世界,它融合各种文化,包括古典文明、希腊戏剧的合唱以及现代歌剧的抽象元素。</h3> <h3>大堂内陈列着最受追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莎拉·休斯(Shara Hughes) 的几幅画,跟另一位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画风很像。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休斯获得了为2024-25演出季全部的作画安排,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画作在整个演出季悬挂在歌剧院的大厅、二楼和家庭区 (没准儿几十年以后又是一个夏加尔🤭) 休斯非常享受与歌剧院的合作,“我认为我的作品具有叙事性,既能与每部歌剧相呼应,又不会过于刻板”,“我可以用一种既富有想象力又抽象的方式将自己融入到这些歌剧之中”。</h3> <h3> 《白鲸记》以自然为灵感,画作充满戏剧性,引人注目且充满活力。 它在主层楼梯平台上的位置绝对吸睛令人惊艳🤩</h3> <h3>《魔笛》回应了莫扎特对日夜的并置</h3> <h3>大厅主楼梯为水磨石悬臂式,连接主楼层、下层休息室和上层。</h3> <h3>大厅的中心装饰是一排形似星座的水晶吊灯,水晶像璀璨的星星一样向四面八方闪耀;观众大厅内有相配的吊灯。这些吊灯由奥地利政府捐赠,作为对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期间美国援助的回报🫡</h3> <h3>观众大厅内的吊灯随着音乐缓缓升至天花板,预示着演出马上开始,也避免遮挡上层观众的视线。</h3> <h3>六层观众席呈扇形,金红相映,金箔覆盖着穹顶花瓣状的天花板,墙壁镶有特殊的玫瑰木达到出色的音响效果。</h3> <p class="ql-block">大都会歌剧院前面的广场中央有雷夫森喷泉,几百个喷头和几十盏照明灯打造出一个晶莹璀璨、动感十足的景观,环绕喷泉的黑色花岗岩圆盘为这动人的景观增加了一丝厚重。</p><p class="ql-block">喷泉的四面背景: 街景 / 大卫·科赫剧院 / 大都会歌剧院 / 大卫·格芬音乐厅</p> <h3>夜幕下的林肯中心特别美丽动人</h3> <p class="ql-block">大都会歌剧院的北侧户外有一片令人愉悦的“绿洲” - 保罗·米尔斯坦水池及露台,浅浅的水池倒映着周围的建筑,背景是埃莉诺•门罗电影中心和后面的茱莉亚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雕塑《斜倚的人像》被安置在这个浅浅的水池中,背景是大卫·格芬音乐厅 / 大卫·科赫剧院 / 大都会歌剧院(顺时针)</p><p class="ql-block">斜倚人像是摩尔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青铜人像,雕塑在水中倒映又如同从水中升起。雕像的一部分看起来像人体的头部和躯干,另一部分像人体的腿部。躯干由一块相对较薄的青铜板制成,上面凸起的圆形块暗示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头部终止于一个鳍状物。它没有明显的手臂,在入水时分成张开状的两部分。人体的腿部呈现为被拱门隔开的柱状结构也潜入水中。</p> <h3> ******************<br><br>大卫·科赫剧院位于林肯中心主广场南侧,芭蕾舞的圣殿,自1964年开业以来一直是纽约市芭蕾舞团的驻地。</h3> <h3>从大卫•科赫剧场的露台上看大都会歌剧院</h3> <h3>五层楼深石榴红色的观众席,金色镶板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巨大的球形吊灯,吊灯拥有55个多面“王冠”,散发出宝石般的多面光芒🔆</h3> <p class="ql-block">大厅里陈列着不少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用来展现芭蕾舞世界的各个方面。波兰裔雕塑家埃利·纳德曼(Elie Nadelman)的巨型大理石雕塑《马戏团女郎》和《两个裸体》占据了剧院的长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戏团女郎》</p> <p class="ql-block">混在中场休息观众群中的《两个裸体》😅</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剧院长廊的两边楼梯墙上安置了日本艺术家小桥泰秀(Yasuhide Kobashi)的青铜浮雕,一侧是《古舞》,另一侧是《古歌》。小桥泰秀为纽约市芭蕾舞团设计了多套舞台布景,受到乔治·巴兰钦主题的启发,于1972年创作了这两组浮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舞》</p> <h3>《古歌》</h3> <p class="ql-block">门厅入口右侧有美国艺术家李·邦特库(Lee Bontecou)利用二战轰炸机的材料制作的浮雕,它既像一张巨大的考古面孔,又像一艘驶入黑洞的宇宙飞船。乍一看这件作品与空灵的芭蕾格格不入,但飞机的飞行本身就如同舞者的飞行一样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春节期间</span>在大卫•科赫剧场观看了纽约市芭蕾舞团的《All Balanchine》(巴兰钦芭蕾舞)</p><p class="ql-block">前半场《四种气质》由巴兰钦1940年委托欣德米特作曲</p> <p class="ql-block">后半场《Liebeslieder Walzer》(情歌华尔兹)以典雅的宴会厅为背景,舞者在勃拉姆斯华尔兹乐曲中翩翩起舞💃🕺弹钢琴的音乐家和舞者同时出现在舞台上,更凸显<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维也纳社交生活的音乐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邻座有一位可爱优雅的老太太,一见如故😊闲聊起来说她曾经在汉堡住过两年,非常怀念欧洲的氛围,返回美国后特意找了新泽西的居处可以时不时坐火车来到纽约欣赏歌剧和芭蕾🩰😌会享受生活又自得其乐的心态令人钦慕💐</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