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史:荷兰人血腥征服台湾少数民族

郭争鸣

<p class="ql-block">  荷兰人在统治台湾期间,确实对台湾少数民族进行了血腥的征服与残酷的压迫,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在东亚建立贸易据点、控制远东贸易,将目标瞄准了台湾。当时台湾岛上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部落,荷兰人企图通过武力征服和政治控制,使这些部落服从其统治,以实现对台湾全岛的殖民统治,并获取当地的资源和贸易利益。荷兰殖民者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不愿屈服的少数民族部落发动了多次军事攻击。例如在1635年和1636年,荷兰人对麻豆社等部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他们使用枪炮等火器,对部落进行残酷的屠杀,烧毁房屋,抢夺财物,许多无辜民众惨死于屠刀之下。</p> <p class="ql-block">  在戚嘉林《台湾史》第三章所描述的内容中,反映了荷兰人在占据台湾期间对当地少数民族残暴的征服过程。经济掠夺与压迫强迫劳役荷兰人将台湾少数民族当作廉价劳动力,强迫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开垦土地、修建城堡和道路等。这些劳役不仅强度大,而且工作环境恶劣,许多少数民族在劳役过程中因过度劳累、饥饿和疾病而死亡。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建立了一套严苛的经济剥削制度。通过垄断贸易,强迫少数民族以低价出售他们的特产,如鹿皮、稻米等,同时以高价向他们出售荷兰的商品。这种不公平的贸易严重损害了少数民族的经济利益,导致他们生活陷入困境。军事镇压与屠杀,当少数民族对荷兰人的统治和剥削表示不满并进行反抗时,荷兰人毫不犹豫地动用武力进行镇压。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如枪炮等,对少数民族部落发动残酷的攻击。许多部落被摧毁,大量无辜的少数民族百姓被杀,整个部落可能因此消失。为了威慑少数民族,荷兰人还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例如,他们会对反抗的部落进行屠村,将男女老幼全部杀害。</p> <p class="ql-block">  台湾大圆一带海图从海图相关角度可以进行如下分析,清晰描绘出台湾该区域海岸线的曲折形态,包括海湾、岬角等特征。不同比例尺的海图对海岸线的描绘精度有所不同,大比例尺海图能更详细地呈现海岸线的细微变化。标注出该海域内的岛屿、礁石的位置和轮廓。对于一些隐藏在水下的暗礁,会用特殊符号加以警示,以保障船只航行安全。通过等深线等方式表示海底的深度变化和地形起伏。等深线密集的地方表示海底坡度较陡,而等深线稀疏的区域则表示海底较为平坦。标注灯塔、浮标、灯船等助航设施的位置和特征。灯塔通常会标明其灯光射程、闪光周期等信息,帮助船只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确定自身位置和航行方向。明确该海域内的主要航道,包括航道的宽度、深度和允许通过的最大船舶吨位等信息。同时,也会标注出合适的锚地位置,供船只停泊避风或进行装卸作业。记录该海域的潮汐变化规律和海流的方向、流速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早期台湾土番(即台湾少数民族)因不同族群分布区域、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其房屋各具特色,以下为你介绍几种典型样式:①平埔族分布于台湾西部平原和沿海地区,受汉族文化和环境影响,房屋样式较为多样。通常以竹子、木材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先用竹子或木材搭建房屋框架,再用茅草覆盖屋顶,墙壁则可能用竹篾编织或木板拼接而成。例如,西拉雅族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有木造的柱梁,屋顶呈人字形,覆盖茅草,较为简单实用。一般为单室或多室结构,多室房屋会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卧室、厨房和储物间等。房屋周围通常会有庭院,用于晾晒谷物、饲养家禽等。②泰雅族房屋,泰雅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北部山区,其房屋适应了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圆木、石板和茅草为主要材料。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先在地面下挖一定深度的坑作为基础,然后用圆木搭建框架,再用石板堆砌墙壁,屋顶覆盖茅草。</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西方人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房屋形象会因他们对台湾的认知过程、接触程度以及记录传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荷兰人是较早大规模接触台湾原住民的西方人。他们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期间,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建筑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荷兰人记录中,平埔族的房屋多是用竹子和茅草搭建。其建筑结构相对简单,以竹木为框架,屋顶覆盖茅草,形成人字形的屋顶样式。这种房屋易于搭建和拆卸,适合平埔族从事农业和渔猎的生活方式。在荷兰人的描述和绘画中,这些房屋通常分散在田野之间,体现出一种质朴的乡村景象。</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的台湾番社猎人是台湾少数民族社群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弓箭是当时番社猎人最常用的远程武器。弓一般用坚韧的木材制作,弦则多采用动物的筋腱。箭镞有石制、骨制和铁制等不同材质,石制和骨制箭镞较为常见,铁制箭镞相对珍贵,可能通过与外界贸易获得。长矛的杆通常由木材制成,矛头有石质或骨质的。长矛在近距离搏斗或对付大型猎物时非常有效。番社猎人善于设置各种陷阱来捕获猎物。例如,他们会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挖掘陷阱,上面覆盖树枝和树叶进行伪装,当猎物落入陷阱后就难以逃脱。此外,还有用藤条或绳索制作的套索陷阱,用于捕捉小型动物。</p> <p class="ql-block">  热兰遮城(Zeelandia)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所建的城堡,位于今台南市安平区。它是荷兰统治台湾时期的政治、军事中心。1624 年,荷兰人开始在大员(今台南安平)建筑城堡,最初名为奥伦治城(Orange),但未完工。1627 年,荷兰人重建该城,并将其改名为热兰遮城。1632 年城堡完工,它是当时远东防御工事最坚固的城堡之一。热兰遮城采用了当时欧洲先进的堡垒建筑技术,城墙高大厚实,由砖石和珊瑚礁等材料砌成。城墙设有多个棱堡和炮台,可以从不同角度防御敌人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  1648年时,台湾赤崁地区(今台南市一带)有着独特的部落集会情况,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建立殖民据点,1648年时已在台湾进行了多年的殖民统治。荷兰人在赤崁地区修建了普罗民遮城,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当地原住民部落,这对部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荷兰人与部落之间存在着贸易往来、土地争夺等复杂关系,这些因素促使部落需要通过集会来商讨应对策略。当地原住民部落有着自己的社会组织和领导体系,部落首领在部落事务中起着关键作用。部落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血缘和社会联系。</p> <p class="ql-block">  淡水位于台湾岛西北沿海,淡水河出海口北侧。它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和贸易中心。早期,这里是平埔族凯达格兰人的聚居地,他们在此形成了多个村社,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入侵台湾。西班牙人于1629年在淡水建筑“圣多明哥城”(即后来的红毛城),以此作为在北台湾的统治据点,开展贸易和传教活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村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清朝统一台湾后,淡水逐渐繁荣起来。1858年,淡水被列为通商口岸,大量外国商船在此停靠,贸易日益兴盛。附近村社的居民也更多地参与到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中,如从事渔业产品的出口等。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社逐渐向市镇转变,人口流动增加,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基隆和平岛和平岛原名社寮岛,位于基隆市中正区,是基隆港的天然屏障。它是台湾最早有西方人足迹的地方,岛上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景观,如豆腐岩、万人堆、千叠敷等,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旅游休闲。</p> <p class="ql-block">  女祭司在台湾部落中的角色与地位</p><p class="ql-block">在台湾部分原住民部落中,女祭司扮演着至关重要且神圣的角色。女祭司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能力,能够与神灵沟通。在部落的重大祭祀活动中,如丰年祭、祖灵祭等,她们是核心人物。通过特定的仪式、咒语和舞蹈,她们向神灵传达部落的祈愿,祈求神灵保佑部落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从仪式的筹备到具体进行,女祭司都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会指导部落成员准备祭祀所需的物品,如祭品、服饰等。在仪式过程中,她们严格遵循传统的程序和规范,确保仪式的庄重和神圣。例如在阿美族的丰年祭中,女祭司会带领族人进行歌舞表演,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女祭司掌握着部落丰富的宗教知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她们将这些知识口口相传给年轻一代,使得部落的文化得以延续。比如布农族的女祭司会向族人讲述关于部落起源的神话,让后代了解自己的根。</p> <p class="ql-block">  土著公廨是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针对平埔族等土著族群所设立的行政与社会管理机构。在台南地区,土著公廨有着其独特的发展与功能表现。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后,为了加强对当地土著族群的控制和管理,推行“理蕃政策”。平埔族等土著群体在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与日本殖民统治的需求存在差异,设立土著公廨是日本殖民当局试图将土著纳入其统治体系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廨对土著的生活、生产、教育等方面进行干预和规范。土著公廨是殖民政府在基层的行政代表,负责传达和执行殖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指令。例如,征收赋税、统计人口、管理土地等事务都通过公廨来落实。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殖民政府与土著族群之间的沟通桥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