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海淀区肖家河农民工子弟小学

摩崖 景行

记一所没有少先队组织却不乏思想价值观的农民工子弟小学。 农民工进北京城打工,孩子教育便成了他们的痛点。2000年前后,在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闲置在肖家河村的一个仓房院落中传出农民工孩子们上学堂的欢声笑语。 这所“放牛班”的班主由农民工委托一名在乡下有文化和担当的农民同志担任校长。 北京海淀区不缺大学生,他们主动成为小学校的志愿者。 师资保障来自只收取象征性报酬的附近年轻兼职的女教师。 校舍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朗朗读书声一周七天中每日不绝。 孩子们用粉笔在小黑板完成自习。 一张褶皱的试卷对多个孩子多批次进行过人生考核。 乡下孩子来到北京城的玩儿,不在于有那般城里孩子们价值连城玩具,而是农民工子弟小学能够调动孩子天性的任何游戏。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们要帮家长代管弟弟妹妹的实际需求,这所小学的校长还请来了生活老师。在支援城市40年改开中,中国农民工最不容易,他们不仅创造了中国发展中的GDP,更催生出无与伦比自我救赎的智慧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