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环线之甘肃游

王同绵

<h3>  2025年6月25日至2025年7月2日我们参加六零文旅旅行社组织的甘靑环线游,一行游客29人,加上北京六零文旅的小葛导游共30人。6月25日上午8点多在大兴机场乘坐KN5675航班起飞,于10:45抵达张掖甘州机场。张掖的地导小陈和司机师付在机场等侯我们。在甘肃我们先后游览了黑河湿地公园、七彩丹霞、嘉峪关、大地之子、敦煌莫高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之后去青海游览了大柴旦翡翠湖、茶卡盐湖、青海湖、祁连县的卓尔山、祁连大草原等景区。7月2日上午乘KN5676航班飞回北京大兴机场,历时8天7晚。<br></h3> <h3> 张掖黑河湿地公园<br>  2025年6月25日下午我们游览了张掖黑河湿地公园。<br>  黑河湿地公园依托黑河流域,位于高台县城北部,2012年起实施湿地恢复工程,2018建成。东起黑河大桥,西至大湖湾水库,东西跨度19公里,南北平均宽度3.5公里。其中永久性河流湿地占67.8%。湿地包括河桥景观、湿地展示、野生水禽保护三大功能。目前每年到湿地的侯鸟数量超过6万只。<br>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下游称弱水。现内蒙古境内的河段称额齐纳旗河,消失在内蒙古的居延海。</h3> <h3>黑河湿地博物馆</h3> <h3>黑河湿地</h3> <h3>湿地景观</h3> <h3>黑天鹅一家</h3> <h3>湿地水禽</h3> <h3>为水禽制作的水上鸟窝</h3> <h3>丹顶鹤</h3> <h3>丹顶鹤</h3> <h3>近距离接近丹顶鹤</h3> <h3>大雁一家</h3> <h3> 张掖七彩丹霞<br>  6月26日上午我们游览了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是我国北方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高度复合区,总面积五十平方公里。<br>  2011年获批“张掖国家地质公园”,2020年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十大地理奇观之一。<br>  我们的运气很好,25日预报第二天气温36摄氏度,大晴天。然而当天傍晚开始打雷下雨(小雨),26日上午出发时雨停了,但地上仍有水,气温21摄氏度,雨过之后丹霞地貌色彩更为鲜艳,到上午11点时,又来了一阵雨,时而下得很紧。使得色彩更加艳丽。导游说张掖年降雨量才 250多毫米,我们却遇上了。<br>  </h3> <h3>  七彩丹霞地貌发育形成于1.3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目前认为形成机制:有流水长期侵蚀形成陡峭的山丘和沟壑;风力对地表岩石的吹磨,加速地貌的塑造;干旱气候和昼夜温差加剧了岩石的物理变化;地壳运动如造山运动使岩层倾斜和褶曲。岩石中的铁、锰等金属元素的氧化程度不同导致颜色分层(红、黄、橙等),形成七彩视觉。</h3> <h3> <br> 嘉峪关<br>  2025年6月26日晩上我们游览了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br>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九年,是现存长城上最大关隘,也是我国最大的关隘。<br>  宋元以前,嘉峪关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的作用。明代宋国公冯胜于洪武五年在九眼泉地区修建黄土关城,这是最早的雏形。历经断断续续的168年,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终成较完备的城堡。<br>  清代也断续修复完善关城。<br>  1999年嘉峪关市全面启动了关城文物景区的建设,2005年嘉峪关建成了如今的规模。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重叠并守,壁垒森严。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平方米,由外城、内诚、瓮城组合而成,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大戏台等。<br>  6月26日晚上我们参观了嘉峪关关城,主要是看灯光秀,眼花缭乱的灯光秀湮没了嘉峪关的真面目,比起灯光秀,我更愿意看看真实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我在网络上找了几片相关图片。</h3> <h3>马胜</h3> <h3>关城东城门</h3> <h3>关帝庙</h3> <h3>历史隧道</h3> <h3>灯光秀下的嘉峪关</h3> <h3>大戏台</h3> <h3>游击将军府</h3> <h3>关城城门</h3> <h3>关城城门</h3> <h3>嘉峪关关城正城门(西城门)<br>我们就是站在当年的西域之地拍摄嘉峪关关城正门的,这里是河西走廊南北山脉距离最近的地方,因此嘉峪关建在这里,其防御功能是最适合的。</h3> <h3>长城</h3> <h3>柔远门(网络图片)</h3> <h3>光化门(网络图片)</h3> <h3>天下雄关碑(网络图片)</h3> <h3>  6月27日上午驱车5个多小时前往敦煌。路上路过瓜州“大地之子”景区,顺便参观。</h3> <h3>  <br> 大地之子<br>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系主任、雕塑家董书兵先生独立构想创作、自筹经费、历时1年,创作完成大型雕塑《大地之子》,该作品长15米、高4.8米、宽9米,采用数字技术逐块雕刻红砂岩石,然后安装而成,是至今国内外首例最大数字雕刻的石雕艺术作品。<br>  《大地之子》深情安详地伏俯在大地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生,和谐相处的理念。<br>  作品坐落在古丝绸之路名城——瓜州的大地上,筑起一座新的文化地标。《大地之子》凝聚着雕塑家深厚的人文情感和执著的艺术追求。<br>  我们在前往敦煌的途中顺便停车参观了“大地之子”调塑。<br><br><br><br><br><br><br></h3> <h3> 莫高窟<br>  2025年6月27日下午我们参观了敦煌莫高窟。<br>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敦煌。其开凿从十六国之前秦至元代,前后延续了1000年。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艺术宝库,也是古絲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座,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朮,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br>  为保护石窟艺术宝库,当地政府采取限量参观的办法。首先让我们到数字展厅看了两部影片,第一部影片讲的是十六国之前秦时期的乐尊禅师开凿第一座洞窟和另一禅师开凿第二座洞窟的故事。第二部部影片向观众展现了目前禁止参观的8(依次是15窟、426窟、428窟、420窟、220窟、45窟、61窟、130窟)座洞窟的内部情景。<br>  我们在莫高窟现场依次参观了328窟、335窟、323窟、23窟、29窟、329窟、16窟(藏经洞)、96窟等8座洞窟。我们每到一窟,讲解员用钥匙打开洞窟门,带我们一团人进入,窟内没有灯光,只有讲解员的手电光随讲解移动。讲解结束我们走岀洞窟之后,讲解员随手锁门。洞窟内现在是不允许拍照的。<br> 1961年至1969年期间,国务院曾经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对莫高窟进行修缮。改革开放后香港商人邵逸夫先生出资为洞窟装上合金铝的窟门,所以现在才能锁上洞窟门。</h3> <h3>莫高窟外观</h3> <h3>莫高窟外观</h3> <h3>洞窟外墙壁画</h3> <h3>洞窟外墙壁画</h3> <h3>木结构洞窟</h3> <h3>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九层遮檐,里面供奉的是世界最大室内盘腿坐的泥胎弥勒菩萨造像,高35.5米,俗称“大佛殿”。这个洞窟建造于初唐时期,是莫高窟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也是大唐盛世的象征。</h3> <h3>莫高窟石碑留影</h3> <h3>第96窟</h3> <h3>第96窟</h3> <h3>莫高窟大门牌楼</h3> <h3>  <br>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br>  6月28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该景区位于敦煌城南5公里,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br>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𡶶海拔1715米。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絲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br>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质甘甜,澄清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故称“月泉晓澈”。“沙岭晴鸣”、“月泉晓澈”均为敦煌八景之一。<br>  鸣沙山沙响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共鸣说”。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沙粒表面有许多蜂窝状小孔洞,这是经年风蚀、水蚀和化学溶蚀的结果。这些小孔洞构成了“共鸣箱”,砂粒摩擦产生的细微声音被这些“共鸣箱”放大,于是就发出了悦耳的声响。</h3> <h3>登山前合影</h3> <h3>登鸣沙山前穿上防沙鞋套</h3> <h3>启功先生书写的“鸣沙山月牙泉”石刻</h3> <h3>  游人脚踏铁索串起来的木棒梯上山,木棒梯宽不足半米,山的相对高度约100余米,但爬起来非常吃力。</h3> <h3>月牙泉 早年月牙泉不断有水涌出,现在是靠地下暗河的水补充。<br>  </h3> <h3>𢇁绸之路上的驼队</h3> <h3>跳舞的游人</h3> <h3>上下山的游人</h3> <h3>终于登上了鸣沙山</h3> <h3>鸣沙山顶上留影纪念</h3> <h3>山顶上休息的游人</h3> <h3>登山路上</h3> <h3>踩着木棒梯登山的游人</h3> <h3>月牙湖</h3> <h3>留影月牙湖</h3> <h3>月泉阁</h3> <h3>月泉阁</h3> <h3>从另一侧拍月牙泉</h3> <h3>月牙泉</h3> <h3>  游过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后,本次甘肃游就结束了。回顾几天来的行程,从张掖的七彩丹霞、嘉峪关、大地之子到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我们一直走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br>  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之西,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而相对平坦的地带,形如走廊,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与新疆边界,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从数公里到十几公里,最宽处近200公里。主要涉及甘肃省的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洒泉市、嘉峪关市。河西走廊在历史上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是絲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玄装法师出国留学、取经的出国之路……,可见其地位多么重要!<br>  一路走过来,对河西走廊有了些许感性认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