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 年6月21 日星期日,早上我们从方城县全季酒店出发一直走高速到中午12;30到达河南开封。今天又是一个暴热的天气,最高温达到了40度,整个开封暴露在阳光直射之下好像没有背阴凉快的地方。好热呀!据说是近年来最热的一天。</p><p class="ql-block">路线:方城->开封。</p><p class="ql-block">总距离:257.01(公里)。</p><p class="ql-block">总耗时:3.1(小时)。</p><p class="ql-block">油费:154(元)。</p><p class="ql-block">路桥费:125(元)。</p><p class="ql-block">总费用:279(元)</p> <p class="ql-block">说起开封那可有说头咧。首先说为什么叫开封?</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五千多年前,在今开封附近,就出现了聚落。</p><p class="ql-block">到了春秋时期,这里是郑国之地。郑庄公命郑邴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命名为开封,作为囤粮之地。城的位置在今城南二十多公里的古城村西北,朱仙镇东三公里处。</p><p class="ql-block">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国一为占据中原,二为避秦国武力威胁,于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迁都至开封,并在此筑城,命名为大梁。魏惠王迁都至大梁后,又称梁惠王。开封作为一个都城的诞生,应该说是从此时开始。</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将王贲攻大梁,因久攻不下,便引水灌城,结果使城毁魏灭。这是开封城历史上第一次遭到的毁灭性破坏打击。此后五六百年内,开封城一直处于衰败不振的状态。秦在此设浚仪县,属三川郡。</p><p class="ql-block">秦亡汉兴,浚仪属陈留郡。陈留在浚仪东南二十多公里处。</p><p class="ql-block">东魏在此设梁州。北周时因其濒临汴水,为黄河、淮河间水运要地,故改名汴州。</p><p class="ql-block">唐代李勉任汴宋节度使,重建汴州城。</p><p class="ql-block">五代时期,梁、晋、汉、周四朝均定都开封。后梁朱全忠升汴州为开封府,称东都,为国家的首都。后晋、后汉、后周又称其为东京。</p> <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仍定都开封,称为东京。</p><p class="ql-block">靖康二年,北宋为金所灭。金称开封为汴京。金贞元元年,海陵王自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称汴京为南京开封府。</p><p class="ql-block">蒙古灭金后,于开封设南京路,后又改为汴梁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属河南江北行省。</p><p class="ql-block">开封位于豫东平原,处在隋代大运河的中枢地区,黄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均可行船,水陆交通甚为便利。</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开封面积6282、4平方公里,人口469万,GDP2761亿,全省排行第11位。</p> <p class="ql-block">赶紧得说一说我们寻迹好问为什么要来开封呢?</p><p class="ql-block">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41岁调任南阳县令,他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所以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此后不久,(据说仅仅在南阳在了7个月)。元好问1231年的后半年赴京(开封)调金中央政府任尚书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转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诰。</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现在的实习生。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职责都属于编写文书一类,故翰林相当于现代的秘书一样;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p> <p class="ql-block">翰林院编修的职务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官衔则有大有小,最大的可当到主任一级(进入政治局),小的依次相当于司局级、处级或科级。</p> <p class="ql-block">知制诰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其职责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难以直接对应到现代的某一具体官职,但可以说它在古代政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按照我个人的推测应该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的三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干部。</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元好问可以说已经到了他人生仕途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但是好景不长,元好问调任汴京<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年后,天</span>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围汴京(开封),元好问被围城中。金哀宗(金代的皇帝)逃出京城,兵败卫州(卫州,古代州名,在今豫北境内,地理位置主要包括今河南新乡、鹤壁等地。因地处春秋古卫国地,故名卫州,)后逃往归德府(归德府,中国六朝古都,治所位于商丘县城即今商丘市 睢阳区商丘古城)朝中无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请降献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胁迫朝臣为自己立碑歌功颂德,元好问、王若虚、刘祁等都被迫参加撰写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迹,刻上碑文。</p> <p class="ql-block">关于元好问参与崔立碑文一事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作为金朝大元一代文宗的元好问就不应该参与这种背信弃义不忠于金朝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龌龊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另外还有一种人认为,蒙古军走到那里就屠杀到那里,如果继续抵抗已经粮草淡尽,蒙古军一旦攻进汴梁一定是残酷屠城,全城老百姓的性命难保。为了全城的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崔立才采取此下策,按照这种说法元好问参与崔立撰写碑文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不过历史上对元好问做出什么评价都对一代文宗的称号还是有一定影响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当</span>时耶律楚材是蒙古国的中书令十分欣赏元好问的才华,希望他可以成为蒙古的大臣,但是元好问拒绝了,一是自己的年纪大了,他不想在步入仕途了,二是他不想为灭掉自己国家的政府出力效力。但是他向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秀士,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好问对汉人儒学士人和儒学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1234年金朝灭亡后元好问44岁随金朝大批官员被俘,并被押往山东聊城看管。结束了元好问在汴京的政治生命。</p><p class="ql-block">从1231年到1234年仅仅3 年多的时间元好问与他的国家就这样沉没在历史的大海中,这就是元好问的命运,也是历史大潮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来到开封博物馆就是想找到元好问在开封的一些足迹。</p> <p class="ql-block">因为博物馆的闭馆时间是下午5;00,所以我们是时间紧任务重。</p> <p class="ql-block">那么偌大的博物馆我们该怎么参观呢?</p><p class="ql-block">有了;爱人说咱们必须从宋金展馆开始,这样我们就会抓住重点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宋金展馆就在三楼,上三楼赶快。</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宋金展馆足足参观了两个小时没有发现一顶点元好问的信息,怎么搞得在开封这么大的一个博物馆,一代文宗元好问就没有一点信息呢?看来作为八朝古都的开封博物馆在宋金时期展现的东西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对 我们寻迹好问的人来说是一个遗憾。这是继南阳以后第二个让我们失望的地方。建议这些地方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一代文宗元好问文化遗迹的挖掘。</p> <p class="ql-block">还好当我们从第四展馆出来的时候一个高大的玻璃幕墙上终于出现了元好问的名字啦!</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你从金朝向我们走来,你的文化精神风采激励着我们向前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自号大痴,原籍江苏常熟。天资孤高,少有大志,曾应试神童。及长,博览群书,学识广搏,学艺造诣深厚。钟嗣成《录鬼簿》赞之云:“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薄技小艺亦不弃。”宋元鼎革之后,黄公望在浙西廉访使徐琰引荐下,曾一度入仕,任浙西廉访司书吏。后到大都(今北京)御史台下察院为吏。延祐二年(1315)九月,因随张闾到江浙地区“经理田粮事”,因张闾贪污案发牵连获罪入狱,年余始出,其时年已半百。</p> <p class="ql-block">出狱后,他一改入世有为的生活态度,以“坐看鸟争林”的出世心态,不问世事,入道隐居,遨游作画。他先在松江一带卖卜,后回到故乡常熟,隐居在小山头(今虞山西麓),吟风邀月,诗酒为侣,留下不少传世佳话。在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下,年届半百的黄公望,得到了当时画坛名宿赵孟頫的亲自指导,开始了绘画艺术生涯。60岁后,他和大画家倪瓒入了新道教,皈依在道学大师金月岩的门下,自号“大痴道人”。66岁时,与张三丰、莫月、冷谦等道友在苏州天德桥开设三教堂传道,对前来问难的各色人等,对答如流。从此在江浙一带云游隐居,作画问道,以终其余生。</p> <p class="ql-block">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主要描绘了富春江富阳段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 。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馆的时间啦,我们只好打道回府啦!</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开封博物馆寻找元好问足迹的过程。虽一无所获,但我们寻迹好问的热情不减,下一个目的地是河南辉县的白云寺,寻找元好问撰写的一个墓碑。</p><p class="ql-block">咱们辉县白云寺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