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9年初,国共两党的战略对决到了收官阶段。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之后,战争胜负的天平迅速倾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以长江以北地区为主的解放区以一日千里之势向国民党控制下的“国统区”及城市扩展。</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于1948年10月28日作出《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要求各解放区准备足够的干部,各级党委要随时准备抽调干部,随军南下,迎接全中国的解放。</p><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中共华北局根据中央的部署,从太行、太岳两区选调得力干部,组建一个南下区党委,包括一个区党委架子、六个地委,三十个县委,一百多个区委的党、政、军、民各级干部及后勤人员共约4000人左右。太行、太岳两区分别负责三个地委,十五个县委,五十五个区委成套班子的调配组建。任务确定后,两区党委分别于1949年一、二月份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动员组建工作。</p><p class="ql-block">太行区南下干部于1949年2月25日至27日先期到达武安集中。太岳区南下干部于3月15日在长治集中后,于22日到达武安。</p><p class="ql-block">两区南下干部在武安汇合后,开始了组建、学习、培训工作。按中央和华北局的要求,首先确定和组建了由冷楚、刘尚之、周壁为常委的南下区党委一级机构;两区各地委、专署、军分区调来的干部编为六个地委、专署、群团、军分区的架子;县区调来的编为三十个县委、县政府、群团架子和一百零五个区委,区政府、群团架子。</p><p class="ql-block">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六个地委专署编为六个大队,专员任大队长,地委书记任政委;三十个县委编为三十个中队,县长任中队长,县委书记任教导员;一百零五个区编一百零五个小队,区长任小队长,区委书记任指导员(参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24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p><p class="ql-block">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代表中共中央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前哨人马和大队人马分别于4月24日和25日从武安出发。</p><p class="ql-block"> 长江支队的南下征程,踏着解放战争的节拍,与新中国的建立同频共振。四千多名长江支队的前辈们,用自巳坚毅的脚步,谱写了一首永垂青史的南征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番号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南下区党委的对外番号为什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目前没看到正式文件的解释。</p><p class="ql-block">老一辈范敬德、张铁民、赵志万在回忆文章《长江支队太行太岳干部南下福建纪实》(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99页)中说:</p><p class="ql-block">“原计划我们这批干部去长江流域新区工作,为了保密和行军方便,南下区党委对外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p><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在行军中对群众宣传提纲》(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93页)中,特别强调:</p><p class="ql-block">“①本支队南进途中主要任务是行军,因此除与群众接触时进行个别谈话外,不做任何大规模的宣传。为了使谈话的内容取得一致,特制定本提纲。</p><p class="ql-block">②除与群众在谈话中进行宣传外,沿途不写任何种类的标语。</p><p class="ql-block">③有关政策的问题,一概不做宣传或解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我们南下的任务,是实现毛主席八项和平条件,解放江南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政治部</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两份材料可以看出,"保密"是这4000多人的干部队伍的南下征程中被认真要求的。</p><p class="ql-block">此前,从1948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及各分局陆续下发的文件,都把抽调南下干部的任务定为:随军南下、接管解放新区。</p><p class="ql-block">此时,国共和谈的大门还没关上。中央高瞻远瞩,既要做好夺取全国政权的干部准备,又不能授人以柄。</p><p class="ql-block">我想,这应该是对这4000多人的干部队伍授以"中国人民长江支队"番号的考量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太行、太岳两区给华北局报告的调干人数为3166人,加上两区配备的警卫、后勤人员约860人,总人数约为4000多人</b></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15日,太行区组织部向华北区组织部报告(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77页):</p><p class="ql-block">“…第一批调出干部1639人(未包含第二批开赴石家庄的干部195人)。其中,地方干部1573人,军区系统66人。</p><p class="ql-block">地方干部1573人中计有区党委冷楚、周壁、叶松、张慧茹等4人,地委级26人,县委级146人,一般县级140人,区委级709人,一般区级578人。</p><p class="ql-block">第二批实调…。<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次调动中有妇女干部72人</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共调出勤杂人员607人(军队杂务人员未计)</span>。<b>”</b></p><p class="ql-block">如果扣除调往石家庄195名干部应配备的警卫及后勤人员约40名(按20%比例,详见下文),随太行区南调干部南下的警卫及后勤人员大约为<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560</span>多人。</p><p class="ql-block">“所有干部南下时,各带干部登记表一份,第一批南下干部档案材料已转南下区党委,送华北局,第二批南下干部档案材料已送你处。</p><p class="ql-block">在集中整训时期,第一批组成3个地委的架子,每个地委下设5个县,共15个县的架子,每个县委下设七个区共119个区的架子。…”</p><p class="ql-block">由以上材料可以算出,太行区调往南下区党委的地方干部1573人中:</p><p class="ql-block">1.按上述干部分级统计的口径:区党委4人、地委级26人、县委级146人、一般县级140人、区委级709人、一般区级578人之后,合计为1603人,比1573人多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30</b>人。分级统计应该有误。</p><p class="ql-block">但是,大约560名警卫及勤杂人员的名单应该未包含在地方干部1573人的名单之中。</p><p class="ql-block">2.如果扣除第二批调往石家庄的女干部,太行区调往南下区党委的女干部应少于72人。</p><p class="ql-block">3,太行区党委经南下区党委报送华北局的南下干部档案材料,应该也不包含勤杂人员。</p><p class="ql-block">(因此,华北局报给中央的调干人数应当也不包括这560人。或因此,中央才有了“冷楚队3000老干部”的说法。详见后文。)</p> <p class="ql-block">太岳区党委向华北局报告说:</p><p class="ql-block">“我区南下过江干部按照华北局指示共调半个区党委三个地委(缺分区,每地委架子五十九人)十五个县,九十一个区的架子,每县加调邮政干部1人,共调一千五百二十七人。”</p><p class="ql-block">太岳区党委的报告没有列出女干部人数。</p><p class="ql-block">报告也没有列出后勤人员的人数。</p><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数据和相关规定做推算。</p> <p class="ql-block">来自太岳第二行政区的长江支队老一辈郝可铭、温附山在《历史的使命》一文(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79页)中写道:</p><p class="ql-block">“我们长江支队第四大队,…共五个中队,一个直属队,(共)六百八十二人。其中干部五百四十二人(女同志五十三人),警卫员、通讯员、炊事员、饲养员等一百四十人。”</p><p class="ql-block"> 非干部140人,大约占总人数的20%。</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19日,《太岳区四地委南征干部统计表》(详见《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第129页)中记载:</p><p class="ql-block">"地委干部2人,县级干部47人,区级干部167人,一般干部245人,共462人。</p><p class="ql-block">后勤人员104人”</p><p class="ql-block">据此,计算总人数为566人,后勤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8%。</p> <p class="ql-block">南下干部的生活待遇及装备有严格的规定。</p><p class="ql-block">根据《南下干部生活待遇装备暂行办法(一九四九年一月华北局组织部颁发)》(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41一42页,李印谭、康平整理的“后勤供卫工作的艰辛历程一一原长江支队供卫部的部分同志座谈会议"一文)</p><p class="ql-block">该文件对地委、行署、分区各级干部的枪支、警卫、通讯、炊事、医务人员的配备,做了具体规定。</p> <p class="ql-block">按郝可铭、温附山文中南调干部和后勤人员人数计算的后勤人员占20%的比例以及上述华北局组织部文件规定,太岳区南调干部1527人应配的警卫和后勤人员约300人。</p> <p class="ql-block">太行区和太岳区报给华北局的干部名单共3166人。其中的女干部,并没有全部随长江支队南下,按照相关规定,有157名女干部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950年,福建省委和各地专署派专人来山西,把这157名女干部接到了福建(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244页“编者按”)。</p><p class="ql-block">两区名单上3166人再加上约860名警卫及后勤人员,南下总人数约为4000多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中央关于“冷楚队约三千老干部”的提法</b></p> <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11日,在《中共中央准备抽调3.8万名干部问题,给各中央局、分局的指示》(详见山西省委党史办《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第60页)中,明确地安排:</p><p class="ql-block">“依照目前顺利发展的军事形势,…则总共所需筹派干部约3.8万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二)川黔两省大约需要1.6万个干部,主要由华东局按照下述办法解决:(甲)现在尚未分配工作之冷楚队约3000老干部全部交二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长江队在苏州待命时,确实只有大约3000名干部。因为,1949年06月11日,中央做出令冷楚队3000老干部随二野西进川黔的决定时,应该考虑的是实际可以使用的干部人数。</p><p class="ql-block">武安出发时的3166名干部中,有157名女干部在等待目的地安顿后再出发。队伍到达南京,因改变接管地继续南下,个别干部因此动摇逃跑。因此,全支队到达苏州时确实只有约3000名干部。</p><p class="ql-block">中央的命令中对冷楚队约3000人冠以“老干部”的称呼,应该不包括警卫和后勤人员。</p> <p class="ql-block">从文件提到的“冷楚队约3000老干部"的说法,可以感受到中央组织部门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干部管理的严谨以及对南下</span>行军途中的长江支队保持着密切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长江支队回忆录》及其勘误和补充的数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江支队回忆录》收录的人数加上之后下发的《勘误表》中补充的人数,合计为4599人。</b></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回忆》统计的长江支队人数总数为4450人。</p><p class="ql-block">“这比在武安编队时的4100人多出300多人。”对多出来的这300多人,书中是这样解释的:“过江后苏州待命时,从华东调来213人。1950年来闽的女干部157人"。</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父辈们编写名录时对统计口径作了认真的考虑,把长江支队人员名单的截止时间定在了浙江新塘边会议召开前,而不是定在苏州会议前(苏州会议没有明确长江支队六个大队进入福建后的具体接管方案)。在新塘边的这次县委委员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上,张鼎丞宣布:成立新福建省委;长江支队六个大队分别接管福建省六个地区的具体方案;撤销南下区党委。</p><p class="ql-block">因此,在苏州加入的华东干部213人编入了回忆录中的名录。</p><p class="ql-block">写夲文时,我对回忆录中第244页至396页的人数做了重新统计,得出的总人数是4557人,比回忆录书中的统计多了107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长江支队回忆录》中"编队名录”重新统计为4557人的构成如下:</p><p class="ql-block">①支队部机关367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区党委机关43人;</p><p class="ql-block">2)军区机关36人;</p><p class="ql-block">3)行署机关93人;</p><p class="ql-block">4)支队部警卫连83人;</p><p class="ql-block">5)支队部后勤112人。</p><p class="ql-block">②第一大队839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直属中队132人;</p><p class="ql-block">2)一中队118人;</p><p class="ql-block">3)二中队110人;</p><p class="ql-block">4)三中队109人;</p><p class="ql-block">5)四中队110人;</p><p class="ql-block">6)五中队117人;</p><p class="ql-block">7)六中队143人;</p><p class="ql-block">③第二大队632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直属队86人;</p><p class="ql-block">2)一中队122人;</p><p class="ql-block">3)二中队107人;</p><p class="ql-block">4)三中队124人;</p><p class="ql-block">5)四中队101人;</p><p class="ql-block">6)五中队92人。</p><p class="ql-block">④第三大队644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大队部6人;</p><p class="ql-block">2)直属中队118人;</p><p class="ql-block">3)一中队94人;</p><p class="ql-block">4)二中队108人;</p><p class="ql-block">5)三中队115人;</p><p class="ql-block">6)四中队106人;</p><p class="ql-block">7)五中队103人。</p><p class="ql-block">⑤第四大队655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直属队108人;</p><p class="ql-block">2)一中队101人;</p><p class="ql-block">3)二中队91人;</p><p class="ql-block">4)三中队119人;</p><p class="ql-block">5)四中队107人;</p><p class="ql-block">6)五中队129人。</p><p class="ql-block">⑥第五大队798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直属中队200人;</p><p class="ql-block">2)一中队112人;</p><p class="ql-block">3)二中队129人;</p><p class="ql-block">4)三中队120人;</p><p class="ql-block">5)四中队106人;</p><p class="ql-block">6)五中队131人。</p><p class="ql-block">⑦第六大队622人。其中:</p><p class="ql-block">1)大队部6人;</p><p class="ql-block">2)直属中队105人;</p><p class="ql-block">3)一中队166人;</p><p class="ql-block">4)二中队116人;</p><p class="ql-block">5)三中队117人;</p><p class="ql-block">6)四中队80人;</p><p class="ql-block">7)五中队32人。</p> <p class="ql-block">1998年,父亲与《长江支队回忆录》编辑部的其他老同志根据1997年发书之后的各地反馈,补充刋发了《勘误表和补充名录》,增加了长江支队补充名单共42人。其中:</p><p class="ql-block">支队部17人,一大队5人,二大队3人,三大队10人,四大队3人,五大队3人,六大队1人。</p> <p class="ql-block">如果按照我重新统计的《长江支队回忆录》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编队名录”的数字4557人,加上1998年回忆录编辑组刋发的“补充名单”42人,<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江支队的总人数为4599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对长江支队人数不同说法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冷楚队3000人的提法也许仅指按成建制配置并调出的三级机构的干部人数。</b></p> <p class="ql-block">我想,中央关于“冷楚队3000老干部"的说法,是从接管解放新区,建立政权,配备干部的角度说;</p><p class="ql-block">而《长江支队回忆录》的编队名录收录了4000多人,编者应该是从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完整性考虑。不论职务高低,不论岗位区别,大家都告别家乡,跨越了八省,行程6000多里,经历了多次人生重大考验,都是这支光辉队伍的一员。</p><p class="ql-block">两者统计角度不同,并不矛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长江支队回忆录》及其勘误和补充的人数。</b></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福建省委派南下干部…组成接女干部、家属小组,各地、县也按照省委指示,以地区为单位组成接女干部、家属小组,派专人回华北太行、太岳两地接女干部和家属来福建工作、生活,和爱人团聚。…春节过后接来的女干部和家属共有500多人(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33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编队名录”(长江支队回忆录第244页)的编者按指出:长江支队编队名录是根据各大队重新登记并核对原名单而编成的。…1950年来闽的女干部157人。”</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回忆录》书中的编队名录(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244页)中,“编者按”对长江支队总人数的变化做了如下解释:</p><p class="ql-block">“现在统计的总人数为4450人(此处有误,对书中名录的再次统计,入编的总人数为4557人,详见本篇笫三点)比在武安编队时4100人多出300多人,过江后,在苏州待命时,从华东调来213人;1950年来闽的女干部157人。”</p><p class="ql-block">可见,1950年,从山西接来福建的500多名女同志,并没有全部收入“长江支队编队名录”。</p><p class="ql-block">由“编者按”所述将华东干部213人编入名录可以看出,老一辈们将7月21日浙江江山新塘边会议上的宣布时间(而不是6月12日苏州会议的时间)定为了南下区党委撤销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长江支队前辈们对《长江支队回忆录》中名录的看法</b></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回忆录》是长江支队老同志自己编的书。在1995年5月4日的筹备会上,“确立了忠于史实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从着手征集资料,组织撰写、整理、编辑工作,至付梓,历时一年多。…”</p><p class="ql-block">“这部回忆录,忠实地记载了当年华北太行、太岳两大解放区,在华北局领导下,组建南下区党委,即`长江支队’,包括六个地委、三十个县委的四千多名干部员工,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随三野十兵团进军福建,接管旧政权、建设新福建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了把史实搞清楚,查阅档案五十多卷,参阅资料六十余万字,收集翻译资料五万多字,召开大型座谈会二次,参加人数一百三十多人,访问当事人七十多人次。联络小组的同志为了核实名录,查档案找依据,找组织问下落,逐队核实,反复多次。”</span></p><p class="ql-block">因此,《长江支队回忆录》所收录的名单,应当是统计口径严谨、符合史实的名单。</p> <p class="ql-block">1997年,《长江支队回忆录》出版的前后,长江支队各大队,也分别出版发行了各大队的回忆录。一些大队回忆录中收录的人员超出了《长江支队回忆录》收录的人员。</p> <p class="ql-block">以长江支队第二大队为例:</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回忆录》发行之前的1995年定稿的、</p> <p class="ql-block">1996年出版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二大队回忆录》中,</p> <p class="ql-block">编入的个别名单,并没有收入到1997年出版的《长江支队回忆录》中。</p> <p class="ql-block"> 1985年2月,在长江支队二大队回忆录出版前的十年前,由当时还健在的老同志写给沁源县党史办的《一九四九年南下到福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沁源籍干部</span>名单》中,列出了1950年来福建的沁源籍女干部名单。其中,也未包含后来出版的二大队回忆录中的个别沁源籍女同志名单。</p> <p class="ql-block">收录在《长江支队回忆录中》的“长江支队编队名录”,是一份关乎老一辈荣誉感的重要名录。在一年多的征集和编撰过程中,原长江支队六个大队内部、编撰组和各大队之间经过了反复讨论。编辑组在福建省委、人大、政协、中组部老干局以及福建省各级组织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核对工作。最终确定的名单,是一份统计口径严谨,忠于史实,实事求是的名单。</p><p class="ql-block">并且,如前所述,对于“长江支队编队名录”这份重要资料,编辑组与各大队之间,经历了“逐队核实,反复多次”的过程,信息沟通和交流是充分的。</p><p class="ql-block">原长江支队各大队编写的回忆录中收录的名单,有个别没有收录到《长江支队回忆录》的原因,或不是遗漏,而是没有通过审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关于“长江支队七大队,八大队”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陆续有人提出,解放初期在永安地区和龙岩地区工作的南下干部实际上是长江支队的第七大队,甚至第八大队。</p><p class="ql-block">关于解放初期福建省委对永安地区和龙岩地区的干部安排,在《张鼎丞传》中有论述。</p> <p class="ql-block">《张鼎丞传》中写道(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0页)</p><p class="ql-block">"中共福建省委在苏州开了组成会后,又在浙江省江山县新塘边召开了地委以上主要干部会议。张鼎丞向会议传达了党中央批准的中共福建省委组成的人选名单。”</p> <p class="ql-block">(接上)(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1页)</p><p class="ql-block">“根据华东局决定,十兵团党组织归省委领导,张鼎丞兼任福建省军区政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同时宣布南下区党委的建制撤销。从华北、华东调来的干部均归中共福建省委领导。并对原长江支队六个地委的干部做了安排。一地委到晋江地区,二地委到建阳地区,三地委到南平地区,四地委到闽侯地区,五地委到龙溪地区,六地委,到福安地区。华东的南下干部分配在福州,厦门两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可知:</p><p class="ql-block">1.在苏州和新塘边的两次会议上,都宣布了撤销南下区党委建制。</p><p class="ql-block">2,长江支队已称为“原"长江支队了。</p><p class="ql-block">3,原长江支队的六个大队基本上按原大队人员编制,分别安排在福建八个专区区划中的六个专区。</p><p class="ql-block">当时,长江支队没有成建制地派往龙岩专区和永安专区。</p> <p class="ql-block">(接上,(《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2页)</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10日,张鼎丞在致《叶飞、刘培善转方方并报华东局》的电报中说:我们规定闽南以漳州为中心的十个县建立地委和专署,我加派老解放区干部四百名去建立党政军民领导组织,…哪些干部应参加地委或县委、专署县府,省委委托十兵团党委办理。”</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龙岩专区和永安专区的干部配备,已经与南下区党委(长江支队)无关。永安专区的干部配备,省委已经委托十兵团党委办理。</p> <p class="ql-block">(《长江支队回忆录》第13页)</p><p class="ql-block">(接上页)</p><p class="ql-block">“另外,闽西八个县划为一个专区,成立地委和专署,因为我们缺乏干部,只能派个别干部去,基本上要原老党委去建立党政军民的领导组织,请方方和区党委进行研究建设组织领导并告省委。…"</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龙岩专署的干部配备,基本上由"原老党委去建立"。</p> <p class="ql-block">在巳知的中共党委,政府文件中,未见有“长江支队七大队”的提法。</p><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回忆录》中,也未见有上述提法。</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21日,在浙江江山县兴塘边召开的长江支队大队以上干部会议上,张鼎丞宣布中央关于成立福建省委、撤销南下区党委的决定。由此而论,也不应该有“七大队”。因为,南下区党委建制既然撤销,它的对外番号自然不再存在。</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在南下区党委建制撤销之后配备的永安专区和龙岩专区的干部,除个别之外,基夲上与长江之队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因此,关于长江支队存在七大队,甚至八大队的说法,缺乏依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关于长江支队存在的时间</b></p> <p class="ql-block">在“长江支队大事记"中记载:</p><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30日,长江支队南下区党委在武安城召开第一次南下干部大会。会上,由南下区党委书记冷楚传达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南下区党委组织部长刘尚之宣布了南下区党委、行署、军区及地专级领导干部名单。…”(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397页)</p><p class="ql-block">“7月21日,…在新塘边时,…张鼎丞同志传达了6月20日中共中央同意华东局的建议,以张鼎丞为首组成中共福建省委。…在中共(福建)省委组建后,宣布了南下区党委建制撤销。对南下区党委主要干部做了重新安排:…”(详见《长江支队回忆录》第401页)”</p><p class="ql-block">如果以上述时间计算,南下区党委暨长江支队番号的存在时间约为四个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论</b></p> <p class="ql-block">75年过去了,如今仍然在世的长江支队前辈们已所剩无几,现存的资料也不够完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人数究竟是多少人,现在怕是难以精确统计。</p><p class="ql-block">但是,根据以上的资料,是否可以说,长江支队的队员应该符合以下条件:</p><p class="ql-block">1,以冷楚为党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的南下区党委建制存在时,在编录名册的太行、太岳两区南下干部。</p><p class="ql-block">(因为当南下区党委建制撤销之后,它的对外番号自然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2,太行、太岳两区党委向华北局报告中统计的南下人员名单;</p><p class="ql-block">3,1949年5月24日、25日长江支队从武安分别出发后,在南下途中因病因伤离队、痊愈后陆续归队的队员。</p><p class="ql-block">4,根据有关规定,太行太岳两区党委在武安出发前上报华北局名册内的、未随大部队南下暂留老区的、1950年福建省委组织专人从山西接来福建的500多人中的女干部157人。</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父亲</p> <p class="ql-block">和他的战友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