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记

小华

<h3>这两天大同特别凉爽,我们姐妹四人从北京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大同,第一站参观云岗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北魏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约60多年。</h3> <h3>一个古戏台</h3> <h3>1、2窟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洞,为一组双窟,第1窟俗称“石鼓洞”,第2窟,俗称“寒泉洞”。</h3> <h3>这是深深的车辙印。</h3> <h3>第3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h3> <h3>第5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与第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第5窟大佛洞,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h3> <h3>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h3> <h3>第6窟释迦佛洞,完成于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之前。第6窟楼阁东西两壁绘有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h3> <h3>第9、10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h3> <h3>第11窟与第12、13窟为一组同时开凿的洞窟,属于北魏云冈中期石窟,都是云冈艺术走向成熟时期的作品。</h3> <h3>第12窟中前室雕刻的各类手持不同乐器的音乐伎特别引人入胜。</h3> <h3>第13窟内有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他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尽管千年的风化剥蚀致使菩萨形体残破,但其高大伟岸的身姿,仍然令人震撼和惊叹。</h3> <h3>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昙曜五窟属于北魏“凿山石壁”、统一规建的五所洞窟。洞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h3> <h3>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h3> <h3>西部山崖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云冈西部中小石窟群从第二十一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h3> <h3>适逢暑期,参观的人很多,石窟里精美的细节不能很好的观赏。同学说冬天人不多,可以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