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上)

枫叶🎄

<p class="ql-block">翻开厚重的《七团史》,在“单位自然村区名”一栏会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有两个连队的名称与其它村名明显不同——“八大营村”和“老营房村”。 为什么会有两个与军事单位(或军事术语)相关的地名呢?难道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或是发生过战争?今天,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故事里,一定要记住两位对新疆近代史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左宗棠和刘锦棠。如果没有他们两人,新疆的历史必然被改写!中国的版图也会截然不同。1874年清廷内部爆发国家层面的战略路线之争。李鸿章一派力主“海防”而放弃新疆,但是,左宗棠坚决反对,并克服诸多困难,自筹军饷,并以60多岁的高龄抬棺率部西征,一举收复新疆,可谓居功至伟。</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11.10—1885.9.5)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采取“缓进急战”策略,于1878年收复除伊梨外全疆,促成1884年新疆建省,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基础,梁启超称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p> <p class="ql-block">刘锦棠(1844.6.16——1894年)1875年起跟随左宗棠参与历次新疆收复战,一直担任前线总指挥。于1877年收复南疆,并主导新疆建省计划,1884年新疆建省,他成为新疆首任巡抚(即现在的省长),对新疆近代的发展建设影响极为深远。</p> <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据史书记载:</p> <p class="ql-block">另有史料记载:1877年4月,清军攻克温宿,为了根除后患,彻底消灭阿古柏势力,刘锦棠决定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策略,在距离阿克苏东南约83公里处(现七团境内)的一片丛林中,埋伏了清兵八个大营(现九连处,八大营村由此得名),在其后方约2公里处设立指挥部(现十一连处,老营房村由此得名),而刘锦棠正是此战的前线指挥官。此役,清军共计15营官兵参战。其中,7营官兵负责正面进攻,8营官兵设伏阻击。经过一整日激战,清军大获全胜。阿古柏残余十余骑经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条河流交汇处,逃向和田方向,后暴毙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p> <p class="ql-block">历史到此为我们展现出大致轮廓。那么,还有没有其它的佐证材料呢?笔者于2001年夏天,走访了七团最早的三户原始居民,均为维吾尔族人。一户居住在五连(三站村);一户居住在八连(多浪湾村)沙漠边缘的多浪湾畔;还有一户居住在三连(玛尾村)胡杨林处。据居住在三连胡杨林处的一位老人(男,维吾尔族,年近八旬,盲人,祖籍阿瓦提县人)介绍,他爷爷辈曾经偶然说过一段往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夏天,附近传来过激烈的枪炮声,持续了整整一天。纯朴善良的维吾儿族老乡惊恐万状,不知发生了何事。唯恐牵连祸及,家人们几天都不敢出门,也不敢生火做饭。待平静之后,家人们才战战兢兢地走出家门,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这里确实发生过战争!</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探寻这段往事,抬头仰望历史的天空,无不感叹往事如烟,岁月沧桑,也深深感到个人的渺小。但又有几人会关注它的前世今生呢?(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