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风波

李明环(笔名环环)

<p class="ql-block">陈家村西头的老陈家,曾是村里最安静的一户人家。陈老爷子卧病多年,儿子陈建军和儿媳李秀兰守着一家小超市,勉强度日。女儿陈娟远嫁他乡,虽不常回,却也牵挂。日子虽清贫,却安稳。直到那天下午,一个风尘仆仆的女人一脚踹开了超市的门,也踹碎了这份平静。</p> <p class="ql-block">“陈建军!你给我出来!这房子该有我一份!”女人嗓门洪亮,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狠劲。她是陈老爷子多年未见的妹妹,陈建军的姑姑——陈玉芬。她身后跟着一个怯生生的年轻女孩,是她的孙女小雅。</p> <p class="ql-block">李秀兰正在理货,被吓得手一抖,罐头滚落一地。陈建军从里屋走出,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姑?你怎么……”</p> <p class="ql-block">“怎么?嫌我老了,就不该回来认亲了?”陈玉芬一屁股坐在收银台上,语气咄咄逼人,“我听说老宅要拆迁了。当年我爹走的时候,这房子可没说只归你爹一个人!我嫁到外地,连块砖都没带走,现在我老了,没地方去,这房子必须分我一半!”</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空气仿佛凝固。老宅拆迁本是陈家眼下最揪心的事——老爷子的医药费像一个无底洞,拆迁款本是唯一的指望。可房产证上只有陈老爷子的名字,陈建军作为独子,按理是唯一继承人。如今陈玉芬的突然出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原来,几十年前,陈老爷子与陈玉芬的父亲去世时,正值陈玉芬远嫁外地,两地通讯不便,遗产分割只凭口头约定——老宅归哥哥,妹妹则应得一笔补偿。可后来陈家变故频仍,那笔补偿始终未能兑现。如今,陈玉芬老伴去世,女儿重病,她带着孙女走投无路,才想起这桩“旧账”。</p> <p class="ql-block">她的哭闹很快引来邻居围观,“不孝子霸占家产”的议论让陈建军夫妇抬不起头。而老爷子在里屋听见争吵,急得直咳嗽。</p> <p class="ql-block">“姑,不是我们不认你,是这拆迁款……爸的病还等着钱呢!”李秀兰红着眼圈解释,“当年的事,我们也不清楚啊……”</p> <p class="ql-block">“不清楚?白纸黑字虽没有,亲情能当饭吃吗?我今天就赖在这了,不给说法,谁也别想好过!”陈玉芬一拍桌子,小雅吓得躲在她身后。</p> <p class="ql-block">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陈建军愁得整夜失眠,一边是病重的父亲和捉襟见肘的医药费,一边是姑姑理直气壮的“讨还”,还有街坊邻里的指指点点。这时,他突然想起了在城里刚考上“法律明白人”资格的侄子,陈娟的儿子,小林。</p> <p class="ql-block">小林刚从法学院毕业,在社区做调解工作。接到舅舅的电话时,他正准备去拜访自己的师傅——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调解员。他连夜赶回陈家村,看到的是坐在门口台阶上唉声叹气的舅舅,和屋里时不时传来的争吵声。</p> <p class="ql-block">“小林啊,你姑这脾气,认死理,我……”陈建军欲言又止。</p> <p class="ql-block">小林没急着表态,先去里屋看望了爷爷,又找陈玉芬聊了聊。陈玉芬起初态度强硬,但提到女儿的病和小雅的未来时,眼里忍不住泛起泪光:“我不是非要抢房子,是真没活路了……当年我爹说过,这房子有我一份,我不能让孙女跟着我喝西北风。”</p> <p class="ql-block">小林心里有了数。他知道,从法律角度,老宅登记在爷爷名下,爷爷若未立遗嘱,陈玉芬作为妹妹,在法定继承中属于第二顺位,而陈建军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确实拥有优先继承权。但当年的口头约定是否存在证据?更何况,亲情是无法用条文割裂的。</p> <p class="ql-block">他找到师傅求助。电话里,老调解员听完来龙去脉,只说了一句:“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先理清楚‘情’,再讲‘法’,最后找‘理’的平衡点。”</p> <p class="ql-block">小林点点头,心里有了计划。他先是整理了爷爷的病历和医药费单据,又去村委会查阅了老宅的历史登记资料,同时,他耐心地给陈玉芬解释了继承法的规定,让她明白法律上的实际情况。“姑,法律上,这房子确实优先归我舅舅,但当年爷爷的承诺,我们不能不认。您看这样行不行——”他提出一个方案:拆迁款下来后,先扣除爷爷的医药费和必要开销,剩余部分中,拿出20%作为对陈玉芬当年未兑现补偿的补偿,同时,陈建军夫妇承诺帮小雅联系城里的职业学校,解决她的学费问题。作为交换,陈玉芬需要签署一份协议,放弃对老宅的继承权。</p> <p class="ql-block">“20%?太少了!”陈玉芬起初不乐意。小林没急着反驳,而是拿出小雅偷偷写给他的纸条:“小林哥,我奶奶其实不是坏,她只是怕我没书读。”他又轻声说:“姑,舅舅舅妈这些年过得也难,爷爷的病像个无底洞。您看小雅,她还小,以后的路长着呢,咱们把矛盾解开,才能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啊。”</p> <p class="ql-block">陈玉芬看着纸条,又看看里屋咳嗽不止的哥哥,眼圈慢慢红了。几十年的隔阂,其实藏着的是对亲情的渴望和生活的无奈。她想起小时候和哥哥一起爬树摘果子的日子,想起父亲临终前那句“兄妹要互相照应”。</p> <p class="ql-block">最终,在小林的协调下,双方签了协议。拆迁款到账后,陈建军第一时间给父亲交了医药费,也按约定给了陈玉芬补偿。陈玉芬带着小雅回了老家,临走前,她塞给李秀兰一篮自己种的菜,低声说了句:“以前……对不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宅拆了,但陈家的亲情却在这场风波后重新凝聚。小林看着舅舅舅妈脸上久违的笑容,忽然明白,法律明白人手中的“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丈量情理的标尺。就像老宅屋檐下那个被风雨侵蚀的井号标记,曾象征着分割,最终却成了连接亲情的纽带——生活的矛盾从不是非黑即白,唯有在情与法之间找到那个温暖的平衡点,才能让日子越过越敞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