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就是一个天平,你每拥有一件东西,就要为拥有它而付出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例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间万物皆有价 得失之间保平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被比作一架天平,每增添一份拥有,另一端便需放下相应的代价。这一隐喻揭示了生命最朴素的法则:世间万物皆有价,得失之间永远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追求,从个人成长到文明演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印证着这一真理。理解并接纳这种平衡,不仅是一种生存智慧,更是通向自由与完满的必由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物质层面的得失平衡最为直观。现代消费主义不断鼓吹"拥有即幸福"的幻象,却掩盖了每一次拥有背后的真实代价。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亲手建造木屋,过着极简生活时发现:"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够放得下的东西成正比。"那些看似光鲜的物质积累,往往伴随着自由时间的丧失、精神空间的挤压乃至健康的损耗。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住进木桶,对前来拜访的亚历山大大帝说:"请你让开,别挡住我的阳光。"这种对物质占有的彻底拒绝,反而让他获得了无上的精神自由。物质天平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疯狂积累,而在于明智选择——知道何为足够,并在获取与舍弃间保持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精神层面的得失同样遵循这一法则。追求知识需要付出时间与专注的代价,维系人际关系需要投入情感与包容,甚至爱情这种看似纯粹的情感,也需要双方不断的理解与妥协。苏格拉底明知饮鸩而死的结局,仍坚持真理的追求,用生命偿还了思想的代价。尼采在《查拉特斯图拉如是说》中写道:"你们必须经历长久的追寻与长期的否定,才能找到自我。"精神成长的每一步,都需以旧有认知的打破和舒适区的离开为代价。那些看似突然的顿悟,实则是长期思考与积累后的自然结果。精神天平的平衡告诉我们,没有不劳而获的智慧,也没有无需代价的超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文明演进的历史长轴上,得失平衡呈现出更加宏大的图景。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繁荣,却也造成了生态失衡;数字技术创造了连接奇迹,却也可能导致人际疏离。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预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文明的健康延续,恰恰依赖于对这种平衡的自觉维护。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们放弃城市生活的便利,在荒漠中守护文化瑰宝;日本"造物运动"倡导者倡导回归手工制作,以对抗工业化生产的异化。这些选择无不体现着对文明天平的理解——进步不应是单方面的攫取,而应是对代价的清醒认知与主动承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天平的隐喻最终指向一种深刻的生存哲学: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无度索取,而在于明白代价后的自主选择;生命的完满不在于无尽占有,而在于得失之间的动态平衡。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而认识自己的重要部分,正是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与愿意为此支付的代价。当我们停止抱怨代价的存在,转而以智慧和勇气面对天平的每一次摇摆,我们便接近了那个古老的智慧——得与偿的平衡不是生命的限制,而是它最深刻的韵律与意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