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5年7月7日黄河一号旅游第十天<br>旱出发,7点34分三门峡西站上高速。<br>7点50分,过运宝黄河大桥,出豫入晋。<br>7点59芮城东出高速。<br>8点20分,停车永乐宫,欣赏永乐宫壁画。<br>9点50分,开车10分钟车程,到达广仁王庙,建于唐代的小庙,位列全国文保单位。雕塑精美。10点15分离开。<br>10点44分芮城东上高速。<br>10点48分,过9700米的中条山隧道。<br>11点23分东郭口下高速,进入夏县。<br>12点司马温祠景区,连游带吃午饭,一个半小时。<br>13点20分,开车再出发,<br>13点30分夏县口上高速。<br>14点05分,侯马口下高速。<br>14点20分,到新绛县龙兴寺游览到14点50分。<br>15点开始游览绛州古城,游了绛守居园池,绛州署,绛州三楼(鼓楼,鈡楼,乐楼)城隍庙等一大串古建筑群。绛州署内,有被大片玻璃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br>还有1620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此建立的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br>游了一大圈古建筑群,大家陆陆续续回到了我们今天的家。柠檬快捷酒店。<br>住宿费:标间88元<br><br>黄河一号游第十天<br>文/战杨<br>酒店出发整七点,<br>车过三门峡西站。<br>高速行驶过黄河,<br>进入山西离河南。<br>苪城先游永乐宫,<br>巧夺天工元代建。<br>建筑精美壁画绝,<br>保存完整道教观。<br>开车离开永乐宫,<br>广仁王庙逛一圈。<br>水神塑像很端庄,<br>古庙损毁留遗憾。<br>司马温祠午时到,<br>停车吃饭游景点。<br>砸缸救友司马光,<br>资治通鉴精编纂。<br>夏县看过司马光,<br>驱车前往新绛县。<br>去游新绛龙兴寺,<br>龙兴寺塔是重点。<br>绛州古城景点多,<br>园池署衙紧相连。<br>山西首座天主堂,<br>建筑精美欧式款。<br>古城美景看不够,<br>竟犹未尽回宾馆。</h3> <h3>装车出发</h3> <h3>三门峡西站上高速</h3> <h3>运宝黄河大桥<br> 是连接中国山西省与河南省的过河通道,位于黄河水道之上,是山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三纵十二横十二环”西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南北纵线呼和浩特—北海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59的重要组成部分。<br>运宝黄河大桥于2014年动工兴建。于2018年6月20日,完成主桥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于2019年8月23日通车运营,并举行通车典礼。<br>运宝黄河大桥东起豫晋省界收费站,上跨黄河水道,西至黄河大桥收费站;线路全长1.933千米,大桥长1.69千米;桥面为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项目概算投资9.65亿元人民币。</h3> <h3>过运宝黄河大桥</h3> <h3>废弃的收费站</h3> <h3>芮城东出高速</h3> <h3>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指示牌</h3> <h3>永乐宫<br>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br>位于山西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处的龙泉村东,<br>其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br>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其绘制于殿内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是世界现存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br>国家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br>2023年12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与运城学院联合成立的永乐宫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揭牌。<br>永乐宫保存了四座巧夺天工的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存有1000平米的元代壁画,分布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中。<br>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为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br>1961年3月4日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0月28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4年评定为4A景区,2011年评为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观。</h3> <h3>老朋友合个影</h3> <h3>古魏城遗址<br>古魏国是西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其都城遗址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景区内。现存城墙遗址具有约3000年历史,是西周古魏国都城的重要实物遗存。1959年至1965年,因永乐宫搬迁工程,古魏国城墙遗址与道教建筑群形成空间叠压关系,成为研究西周都城形制与历史的考古实证。<br><br>历史沿革<br>古魏国为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都城建于西周初期。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存续约400年。现存城墙为西周夯筑技术典型样本。<br>遗址特征<br>现存城墙遗址呈南北走向,墙体采用分层夯筑工艺,夯层厚度约8-12厘米,夯窝直径6-8厘米。墙体基部残宽4-6米,最高处保留高度1.5米,局部可见版筑痕迹。遗址范围内曾出土3000年历史的古魏国城墙遗址。<br>考古保护<br>1959年永乐宫整体搬迁工程启动后,考古工作者在现址勘探中发现城墙基址,经碳十四测定确认属西周早期遗存。1965年完成永乐宫重建后,城墙遗址作为独立文化单元纳入文物保护规划,实施覆土回填与植被标识保护措施。<br>文化价值<br>城墙遗址为研究西周诸侯国都城规制提供关键证据:<br>遗址与永乐宫建筑群形成"地上地下双遗产"的特殊文化景观,2010年列入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录。当前遗址区实行封闭管理,定期开展地质雷达探测与微环境监测。</h3> <h3>看壁画。需穿鞋套进入</h3> <h3>归来</h3> <h3>上车了</h3> <h3>广仁王庙<br>广仁王庙,因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故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泉水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称:“五龙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城北3千米的中龙泉村北端高阜之上,与东南向里许的元代道观永乐宫遥对相望。广仁王庙始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br>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庙内有戏台、厢房、正殿等,四周围墙,四合院形制布局。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椽,柱头枋子上斗拱形制简洁,中心斗拱于大斗口出龙头,两侧出象鼻,两稍间斗拱于斗口出龙头。<br>1965年,广仁王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俯瞰</h3> <h3>广仁王庙</h3> <h3>芮城东上高速</h3> <h3>过《9700米》的中条山隧道<br>高速公路隧道(运灵高速)<br>运城至灵宝高速公路的中条山隧道全长9.671公里,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2015年投入使用。该隧道缩短了运城至芮城的车程,是山西省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h3> <h3>东郭口下高速</h3> <h3>司马温公祠景区<br>司马温公祠是祭祀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祠堂,主要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和浙江省绍兴市,其中夏县司马温公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绍兴司马温公祠则承载了司马光后裔南渡后的家族历史。<br><br>山西夏县司马温公祠<br>核心信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小晁村峨嵋岭,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10万平方米,包含温公祠堂、余庆禅院、涑水书院及司马光祖茔区。<br><br>历史与建筑特色:<br><br>祠堂与墓葬:始建于宋代,司马光及其父兄墓冢呈品字形排列,墓前有被誉为“中华第一碑”的“忠靖粹德”碑(通高8.36米),碑文为苏轼楷书,碑楼为清代重建。<br>余庆禅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大殿为宋代原物,供奉三尊罕见的长须金妆大佛及十二尊残损罗汉像。<br>文化遗存:包括鱼子碑(司马炫墓碑,鱼卵化石材质)、杏花碑(金代重刻苏轼原碑文)等珍贵碑刻。<br>景区现状:现为AAAA级景区,祠前广场有司马光铜像及“砸缸救友”主题雕塑,风光怡人。</h3> <h3>司马光砸缸</h3> <h3>司马光<br>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br>),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省光山县)<br>。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晋安平王司马孚后代讨论。<br>司马光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中进士甲科,先后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颇受重视。英宗命设局续修,后宋神宗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熙宁初年,司马光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神宗不听,授他为枢密副使,司马光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回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他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在为相八个月后,于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后配享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又从祀历代帝王庙讨论。<br>司马光学识渊博,在史学、哲学、经学、文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在文学上,他明确反对辞藻堆砌,提倡“可用之文”,推崇文以载道。司马光为人忠直严谨,低调淡泊,留下了破瓮救友、诚信卖马等逸事,为世人乐道。著作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等。</h3> <h3>司马光著《资治通鉴》</h3> <h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讨论。由司马光本人担任主编,在刘攽、刘恕和范祖禹的协助下,历时19年而编撰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名《资治通鉴》<br><br>全书分为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了共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中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除了十七史之外,还有各种杂史、私人撰述等。据《四库提要》记载,《资治通鉴》引用前人著作322 种,可见其取材广泛,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br><br>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追捧,点评批注它的人数不胜数。《资治通鉴》保存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撰、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h3> <h3>司马温公祠</h3> <h3>司马光墓园</h3> <h3>夏县口上高速</h3> <h3>侯马口下高速</h3> <h3>远眺龙兴寺塔</h3> <h3>龙兴广场</h3> <h3>龙兴寺<br>新绛龙兴寺位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落观,后改称龙兴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级旅游景区,以碧落碑、宋金彩塑和龙兴宝塔著称。<br><br>历史沿革<br>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复名龙兴寺。历经宋、元、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元代以后遗构。</h3> <h3>龙兴寺塔<br>龙兴寺塔位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寺内,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原为八级砖塔,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时增至十三级,现为楼阁式八角砖塔,通高42-43米。 <br><br>建筑特征<br>塔体采用磨光青砖砌筑,底层直径9米,逐级收分形成挺拔形态。各层檐部仿木构件雕琢精巧,四向开窗悬挂铁铃,形成"八方协律"声景。塔内保留原始土质阶梯,现登塔通道设有铁护栏,单次限流15人。塔顶置铁质葫芦构件,重量超500公斤,表面野草终年不凋。 <br><br>历史奇观<br>该塔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1993年至少记录六次塔顶青烟升腾现象,最近一次发生于1993年8月,持续七日傍晚出现青烟,持续十余分钟。1973年山西省考古所勘验排除蚊虫聚集可能性,学术界推测与铁葫芦构件及塔体结构形成的磁场效应有关,但具体成因仍为未解之谜。 <br><br>文物保护<br>该塔1956年由新绛县博物馆管辖,2014年获专项修缮资金。作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每日开放时间为8:00-18:00(截至2025年),登塔需另购5元门票。寺内还保存唐代碧落碑、宋金泥彩塑等文物,形成完整历史文化游览体系。 </h3> <h3>年轻的的彩绘工匠</h3> <h3>绛守居园池<br>新绛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2009年12月9日,绛守居园池入选“国家重点公园”<br>绛守居园池位于新绛县城正平街42号,百姓俗称花园,原为州府衙门的后花园。其坐北向南,东西长188.55米、南北宽75.5米,占地面积14235.53平方米。</h3> <h3>虎豹门</h3> <h3>被大面积玻璃保护起来的考古遗址</h3> <h3>绛州大堂。<br><br>始建于唐代,现存元代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八椽,采用减柱造手法扩大空间,其面宽与跨度均为全国元代衙署之最。<br>保留34块唐代莲花形柱础石及"文臣七条""武臣七条"碑刻,设有唐代吏治文化专题展厅。</h3> <h3>绛州署<br>绛州署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绛州古城西部高垣之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绛州三楼(钟楼、鼓楼、乐楼)、城隍庙、绛州大堂和绛守居园池四大核心建筑群组成,集中展现了隋唐至元明时期的州署建筑与文化。<br><br>景区概况<br>绛州署景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州级衙署建筑群之一,2023年12月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约4.3万平方米,以"三楼一庙一园"的格局完整保留了隋唐至元明时期的州署空间序列,体现了古代"尊崇典章、讲究礼乐"的州城文化。</h3> <h3>绛州城隍庙<br>城隍庙原建于明洪武年间,历有修葺。现存建筑是2011年新绛县委、县政府投资1200万元,拆除了党校,对照清光绪版《直隶绛州志》中的建筑图,在其原址上复建的。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有:牌楼、山门、献殿、东西配殿、主殿、东西廊房、放生池、寝宫、东西耳殿、十八层地狱。为前朝后寝的形制,体现了古代州一级城隍庙的建筑规制。</h3> <h3>绛州三楼:《钟楼,鼓楼,乐楼》<br><br>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现存明代建筑,悬挂金代天德三年(1151年)铸造的万斤铁钟,为中国现存最早最重的本土铸造铁钟。<br>鼓楼:元至正年间始建,明代重修,三重檐歇山顶,门楣匾额"涵远""振昕"颇具古意。<br>乐楼:明洪武年间建,双层戏台可同时表演皮影戏与大戏,与钟鼓楼呈罕见的三足鼎立布局。</h3> <h3>绛州三楼全景</h3> <h3>乐楼</h3> <h3>绛州古城<br>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辛亥革命后废除州治改称新绛。</h3> <h3>古巷老房子</h3> <h3>新绛县哥特式天主教堂<br> </h3> <h3>新绛县天主教堂是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北街高崖上,始建于1620年,现存主体建筑由荷兰籍神父孔昭明于1937年主持建造,融合哥特式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现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br><br>历史沿革<br>新绛县天主教堂是天主教传入山西的起点,162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1935年梵蒂冈教廷设立新绛教区,1937年荷兰籍主教孔昭明主持重建现存哥特式主教堂,1943年竣工。1966年文革期间部分损毁,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2024年完成钟楼砖雕修复。<br><br>建筑特色<br>主体为哥特式尖顶设计,双钟楼高43米,内部采用九道巨型拱券无柱结构,跨度达25米。<br>融入中式歇山顶、灰筒瓦及砖雕装饰,平面呈“羊”字形象征宗教寓意。<br>规模与布局:<br>占地面积1560平方米(一说1037平方米),内部长52米、宽28米。<br>原为明王府改建,保留王府门楼及花园遗迹。<br>文化价值<br>与上海、广州、青岛教堂并称中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是研究中西建筑演变及晋南宗教文化的重要实例。<br>2004年列为运城市文保单位,2016年升格为山西省文保单位。</h3> <h3>教堂内部:漂亮的穹顶</h3> <h3>位于柠檬快捷酒店对面的三官庙</h3> <h3>三官庙<br>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br>三官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韩家巷与仁义路交叉口,是供奉道教“三清大帝”的庙宇。<br>三官庙创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清时期均有重修。<br>因庙前原有一尊大型石葫芦,故俗称“葫芦庙”。<br>三官庙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63.05平方米,现存元代正殿与清代献殿共两座建筑,庙内明清碑碣八通。三官庙内正殿建筑与泥质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例证,为研究中国晋南地区元代道教传播及本土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br><br>1996年1月12日,三官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2006年5月25日,三官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今晚入住的柠檬快捷酒店</h3> <h3>视频</h3> <h3>过运宝黄河大桥:出豫入晋</h3> <h3>广仁王庙</h3> <h3>新绛天主教堂:肃穆庄严的诵经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