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赋能教育新征程

亚兮

<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我有幸参与道县教育局组织的培训,聆听凌云志、杨栋两位专家授课,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与教育精神传承两个维度,开启了一场教育认知的深度探索,收获诸多深刻感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讲座里,凌云志博士对 “PPT” 全新诠释——Problem(问题)、Technology(技术)、Practice(实践),为我理解教育技术应用锚定清晰逻辑。回顾教育数字化历程,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数智化,技术迭代推动教学形态变革:PPT 课件、微课、自适应学习,直至 AI 深度融入,这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教学理念重塑。数智化时代,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数据驱动,要求教师具备人机协同能力,既要善用 AI 优化教学资源、策略,如借助豆包挖掘文本素材、用 Deepseek 解构知识逻辑,也要坚守伦理底线,构建 AI 教育伦理规范,让技术真正服务育人本质。</p><p class="ql-block"> 培训中,丰富的 AI 教学工具实践应用,为教学创新打开新窗口。豆包可助力文本创作、教学灵感激发,Deepseek 能辅助知识体系重构,秘塔 AI、IMa 等工具在教学资料检索、课件优化上的作用,让我看到技术赋能教学效率提升的巨大潜力。同时,视频资源下载、无损高清图片获取等实用技巧,也让教学资源搜集不再成为负担。这些工具的应用,核心在于 “让机器做擅长之事,把人类思考、审美与温度留给教育”,提醒我技术是手段,育人是根本,要合理利用 AI 减轻机械性工作,将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情感需求、思维引导上,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栋专家 “躬行教育家精神,做立德树人‘学思践行者’” 的分享,让我对教育本质与教师使命有了更深层理解。关于 “好老师标准” 的探讨,学历、职称等是外在标识,而情怀、品德、爱心等才是育人内核。教育是心灵对话,教师需以仁爱之心启迪心灵,用耐心、真心陪伴学生成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等教育家精神内涵,更是为教师职业发展指明方向:要以家国情怀立教,将育人与国家发展、文化传承相联结;以道德情操修身,言行垂范;以育人智慧启智,因材施教;以创新态度治学,终身学习;以仁爱之心护生,甘当人梯;以弘道追求铸魂,传承文化。</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精神着眼家国建设、立足教师发展、终于学生培养” 的逻辑,揭示教育是系统工程,关乎个体成长与国家未来。传承教育家精神,需培养 “中国心、健全人、时代人”,打造 “清晰型、智慧型” 教师。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跨越千年仍具现实意义,提醒我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差异,创新教学方法,让经典智慧赋能现代教育。做立德树人 “学思践行者”,要有 “抱负、定力、担当、作为”,以初心为舵,以决心为帆,以育心为锚,以创新为桨,将教育理想转化为育人实效。</p><p class="ql-block"> 两场培训,从技术创新到精神传承,让我清晰认识到:新时代教师既要拥抱技术,借 AI 之力创新教学,提升育人效率;更要坚守初心,以教育家精神为魂,铸立德树人之基。未来教学中,我将持续学习 AI 技术应用,让数智化教学落地课堂,同时深耕教育情怀,把育人使命融入每一堂课、每一次交流,努力成为有温度、有智慧、有担当的 “学思践行者”,在教育新征程中,以技术为翼,以精神为魂,培育时代新人,书写教育奋进之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