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的历史与文化独具魅力。其中,著名的“十八驿站”更是承载了厚重的岁月痕迹——它是清朝光绪年间由墨尔根(今嫩江)通往漠河金矿的三十二个驿站中的最后一站,也是功能最完备的一个。鄂伦春族以狩猎为生,长期游猎于广袤林海之中,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是我国11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之一,被誉为“马背民族”、“森林民族”和“兴安猎神”。</p> <p class="ql-block">凌晨2:43分,东方出现红霞,天亮了,3点18分日出。</p> <p class="ql-block">背景是鄂伦春牧民住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走进鄂伦春民族风情园,仿佛穿越时光,步入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画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他们的传统居所——撮罗子。这种独特的房屋以数十根长约9米的桦木或柳木为骨架,外覆桦树皮或兽皮搭建而成,既轻便又保暖。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多用树皮,而富裕人家则使用兽皮,展现出不同的生活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鄂伦春风俗馆中,游客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俗。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实物与图文资料,生动再现了鄂伦春族的信仰、服饰、工具与节庆活动。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得以一窥这个“森林民族”的精神世界与历史变迁,感受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