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5中亚五国之行(17)返回乌鲁木齐

梨花飞梦

<p class="ql-block"><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触摸历史发展的机理,感受千年文明的深意。</b></p> <p class="ql-block">从土库曼斯坦飞抵乌鲁木齐的天山国际机场,在蔡姐姐的引领下,我们于机场与南航协作的宾馆间穿梭咨询。从接送机服务的确认到三人间的寻觅,在与工作人员的细致沟通中,最终落定新疆国泰饭店。</p><p class="ql-block">抵达宾馆时已近十点,前台的热忱却未减半分,特意指引我们至餐厅用早餐。见我们晚到,厨师即刻煮了三碗蕃茄鸡蛋面,红黄相间的汤汁裹着劲道的面条,配着凉拌菜与热炒,在旅途疲惫中熨帖了肠胃。</p><p class="ql-block"> 稍作休憩,便顶着炽阳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外等候的人潮早已排成长龙,足见人们对文明溯源的热忱。等待一小时后,终于与其他访客拼入讲解团。讲解员的叙述如丝缕穿针,将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博物馆以时间为轴的展厅布局,恰如一部立体的文明交融史。虽部分展厅暂未开放,却不妨碍我们先驻足10号厅《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汉代《仓颉篇》木简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西凉《秀才对策文》的残卷里藏着儒家文化西传的印记,简牍与文书的斑驳肌理,诉说着多民族语言文字共生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我们心念的5号厅“逝者越千年——古代干尸陈列馆”尚未开放,那里本是楼兰美女与塔里木、吐哈盆地先民遗存的栖身之所,两部分展区的命名——“黄沙珍藏的无声挽歌”“绿洲埋葬的千古英灵”,已让人窥见西域文明对生死的独特诠释。</p><p class="ql-block"> 午后三点,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深入7、8号展厅。7号厅《新疆历史文物展》的核心展区里,先秦时期的彩陶罐、青铜刀与太阳纹铜镜静静陈列,纹饰间凝结着中原与西域早期往来的印记;8号厅则是两汉至隋唐的精华所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的复制品织锦绚烂,伏羲女娲绢画的神话意象穿越千年,唐代仕女俑的丰腴姿态里,藏着中央王朝治理西域的鲜活注脚。9号厅从五代延至清代,瓷器、玉器与文献的序列,勾勒出边疆与中原制度文化的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离近闭馆时间,人们还久久不肯离去,望着仍在驻足的人群忽然懂得,人们之所以流连博物馆,是渴望在文物的肌理中触摸自己的来处。那些陶片的裂纹、简牍的墨迹、织物的经纬,都是历史递来的手札——当我们凝视它们时,何尝不是在与千年之前的文明对视,这或许正是来博物馆的深意,让时光有了形状,让我们在浩渺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回单耳彩陶罐</p><p class="ql-block">距今约3000-2500年</p><p class="ql-block">和静县察吾呼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狮虎形金箔饰</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500年</p><p class="ql-block">托克逊县阿拉沟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木俑</p><p class="ql-block">距今约4000-3400年</p><p class="ql-block">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高昌回鹘王供养像</p><p class="ql-block">高昌回鹘王后供养像</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吐鲁番市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桃花石汗铜币</p><p class="ql-block">宋代</p><p class="ql-block">和田市征集</p> <p class="ql-block">景教石碑</p><p class="ql-block">元代(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凤纹高足青花碗</p><p class="ql-block">元代(1206-1368年)</p><p class="ql-block">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彩绘伏羲女娲绢画</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出土</p> <p class="ql-block"><b>铁骨撑天的晚清孤星——左宗棠</b></p><p class="ql-block">(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湖南湘阴人,晚清政坛上兼具铁血手腕与革新智慧的柱石之臣。他的一生如同一柄青铜剑,在历史的烽烟里刻下两道深刻印记:一是以“塞防”定乾坤的铁血征程,二是以实业开新局的洋务先声。</p><p class="ql-block"> <b>一、剑指天山:16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诗篇</b></p><p class="ql-block"> 当朝堂还在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中徘徊,他拍案而起:“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牛羊遍野,实乃聚宝盆。”1875年,年逾花甲的他抬棺西征,用“缓进急战”的谋略在荒漠中写下传奇——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的筹边智慧,让湘军如大漠孤烟般稳步推进;古牧地攻坚战的炮火,撕开了阿古柏伪政权的虚弱面纱。仅一年余,除伊犁外的新疆大地重归版图,后又以“先战后和”之策,逼沙俄在《伊犁条约》上落笔。那道横贯西北的军事防线,不是冷硬的界碑,而是用湖湘子弟的热血写就的国土宣言:“中国之疆土,尺寸不可让人。”</p><p class="ql-block"> <b>二、船政开新:机器轰鸣里的近代化曙光</b></p><p class="ql-block"> 1866年闽江边的锤声,惊醒了沉睡的东方海疆。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决绝,在马尾滩涂竖起中国近代造船业的里程碑。船政学堂的琅琅书声里,严复、詹天佑们接过了西学东渐的火种;船台上崛起的“平远号”铁甲舰,虽未改写甲午悲歌,却已在封建铁幕上凿开第一束光。调任陕甘后,兰州制造局的齿轮碾过西北荒原,织呢局的蒸汽织机翻动河西走廊的经纬,这些“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实业实践,让驼铃古道响起了机器的轰鸣。</p><p class="ql-block"> <b>三、经纬天下:吏治与文脉的双重革新</b></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整肃时,他将贪腐官员的顶戴悬于辕门示众;在陕甘任上,丈量土地、减免赋税的举措,让流民重拾耕犁。更难得的是,当科举仍沉迷八股时,他奏请增设算学、格致等科目,在兰山书院提倡“经世致用”——那些被他延揽的务实之才,后来多成为新政的骨干。这种“治民先治吏,育才先破窠”的政治智慧,恰似他在西北广种的左公柳,根系深扎民生,枝叶望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b>四、历史的刻度:硬骨与匠心的双重镜像</b></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称他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这硬骨里藏着三重维度:收复新疆时,是“若不能收复全境,何颜见先帝于地下”的孤勇;创办船政时,是“始则师而法之,终则驾而上之”的远见;整顿吏治时,是“当官不要钱,乃本分事”的操守。当他离世的消息传到新疆,百姓自发罢市三日,帕米尔高原的雪线似乎都低了几分——这个曾在奏折里写下“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老人,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爱国者,既是拓土的战神,也是播种文明的农夫。</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福州船政旧址的船台,兰州织呢局的残垣,那些锈迹斑斑的齿轮与犁铧,何尝不是他留给历史的隐喻: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横刀立马的铁血担当,也需有经纬天地的精工细作。</p> <p class="ql-block"><b>穹顶下的促膝</b></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博物馆在三楼咖啡厅落坐休息,阳光正透过穹顶玻璃,将菱形光影投在拿铁拉花的奶泡上。蔡姐姐递来的茶杯腾起薄雾,琥珀色的奶泡晃荡着,仿佛把展厅里的千年光阴也一并斟入了杯盏。</p><p class="ql-block">亦仿佛远处的博格达峰在云层里若隐若现,近处的现代建筑群勾勒着城市的天际线。眼前浮现的“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令人血脉喷张,心灵激荡。那一瞬间,汉代织锦的云气纹,竟在光影里完成了一次奇妙叠印。</p><p class="ql-block"> 咖啡勺轻叩瓷杯的声响,像极了讲解员讲述简牍文字时的顿挫节奏。有人举起手机拍摄穹顶结构,玻璃天窗的钢结构骨架,与展厅里陈列的汉代榫卯模型,在镜头里形成冷硬与温润的材质对话。</p><p class="ql-block"> 瞄着渐渐西斜阳光,忽然明白这咖啡厅的妙处,它不是隔绝历史的休憩站,而是文明长河的观景台。当我们用啜饮现代生活的温度时,也许穹顶漏下的光正照亮展柜里的陶罐裂纹——那些三千年前匠人留下的指痕,此刻正与咖啡杯沿的唇印,在时光的横轴上遥遥相望。</p><p class="ql-block"> 或许每个博物馆的咖啡厅都是这样的时空驿站,人们在此卸下奔波的疲惫,却在氤氲的咖啡香里,听见更清晰的历史回响。就像此刻杯中的拉花在慢慢舒展,千年前的丝路风尘,也在这现代空间里,重新绽放出温润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b>红山公园——赭岩上的时光浮雕</b></p> <p class="ql-block">离开博物馆启程时,出租车的玻璃窗正切割着已是傍晚还依然热烈的阳光。当红山在路尽头浮现,才惊觉这座横亘市区的赭红色山体,原是大地写给城市的一封情书——二叠纪的紫红色砂砾岩层层堆叠,如同岁月压印的册页,在乌鲁木齐河东岸隆起一道龙形脊背。910.6米的海拔不算巍峨,却以“山不在高,有魂则名”的气度,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时,树影在石阶上织就凉荫。满是纳凉的老人与欢乐的孩童。大佛寺的佛音正顺着山势流淌。香火在香炉里聚成轻烟,缭绕着叩拜者的祈愿,那些高举过头顶的掌心,仿佛在与千年丝路的风尘相握。登上观景台的刹那,博格达峰的雪冠在云隙间忽隐忽现,城市的钢铁森林与红山的赭岩形成奇妙对峙,现代文明的肌理,正生长在古老山体的脉络之上。</p><p class="ql-block"> 再往高处,林则徐雕像的汉白玉衣袂,是被风微微吹动的刻痕。这位被贬官的忠臣布衣无冠,双眉紧锁的神情里,凝结着1845年冬登临时的浩叹。基座上“任狂歌,醉卧红山嘴”的诗句,与他身后那座九级红砖塔互为注脚。乾隆年间为镇水患而建的红塔,此刻正将影子投在林则徐凝视的方向。塔身上被两百年风雨打磨的砖纹,像极了他奏折里力透纸背的字迹——一个用建筑镇守山河,一个以脊梁扛起家国,在赭红色的山巅,共同构成了边疆土地上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红塔的轮廓被染成琥珀色。山下的乌鲁木齐河波光粼粼。红山之所以成为地标,不仅因它是地理的高点,更因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当我们抚摸岩缝里的古生物化石,远眺雪山下的现代都市,便在这赭红色的褶皱里,读懂了一座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红山塔</b></p><p class="ql-block">又称红山宝塔、镇龙塔,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红山路北1巷40号红山公园内的红山之峰。该塔高10.6米,为六面九级青砖实心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它始建于乾隆53年(1788年),当初是为了镇住水灾而建。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变迁和多次地震,依然完好无损地矗立在悬崖顶端。“塔映夕阳”是乌鲁木齐老八景之一,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斜长,整个峰峦红光四射,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b>林则徐雕塑</b></p><p class="ql-block">位于红山宝塔侧,由汉白玉雕成,3米多高,基座是红色花岗岩石基。雕像前有一尊禁毒铜鼎,红山公园也因此成为新疆第一个禁毒教育基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被贬官后充军伊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2月4日,他登上红山,感慨万千,吟出“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起,酒鳞起”的诗句。雕像侧面便刻有这首诗,其布衣无冠,双眉紧锁,目光如炬,表情凝重,仿佛在忧虑国家的前途命运,真实地折射了林则徐的人格光芒。</p> <p class="ql-block"><b>柴窝堡22号辣子鸡</b></p> <p class="ql-block">从红山公园下山时,碰到上山的热心市民,力荐我们去吃明园附近柴窝堡22号的辣子鸡,本着听人劝吃饱饭的原则,打车前往,到地一看人还挺多的,我们拿到号时前边还有三四位,但分AB序列,我们是A序列,代表小桌,当我们吃到时已是晚上十点多了,要在内地这已经是夜宵了。</p><p class="ql-block">餐厅的漂亮妹子,是一水的新疆人,服务热情周到,我们点了中份的辣子鸡,酥嫩鲜香,汉中凉皮,豆角烧茄子,一份拉条子,双皮酸奶。历经中亚五国的餐饮洗礼,嗅着自家饭菜的鲜香,不敢说是三尺垂涎吧,但也口水涟涟。如饿虎扑食般风卷残云,怎一个爽字了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