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文年</p><p class="ql-block">蝉鸣织就的金色经纬里,小暑踩着盛夏的韵脚翩然而至。这个被阳光反复淬炼的节气,像一封用晚霞装帧的信笺,从季节的邮筒里轻轻跌落,拆开便是满纸流淌的诗意与人间烟火交织的芬芳。</p><p class="ql-block">晨光初绽时,阳光已如融化的琥珀漫过窗棂。小暑的太阳褪去了春日的矜持,却尚未染上大暑的狂烈,它像一位温厚的老茶师,将昨夜残存的凉意一点点收进泥土的褶皱,又将草木的绿意熬煮成更浓稠的诗行。院角的凌霄花攀着竹篱绽放,花瓣上的光斑如同被阳光吻过的印章,在晨风中轻轻摇晃。</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小暑至,盛夏始",这"始"字里藏着对光阴的虔诚注解。小暑是夏天的起笔,它不似春的欲说还休,不似秋的疏朗清冽,却以最直白的热情宣告:生命的丰茂在此刻达到顶峰。老农蹲在田埂上,指尖捻开一穗稻谷,饱满的颗粒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这是阳光与雨水共同书写的情书,是小暑馈赠给大地的液态琥珀。</p><p class="ql-block">小暑的街巷里,总浮动着若有若无的荷香密码。卖凉茶的老伯支起斑驳的木桌,铜壶里翻滚的金银花与甘草,在碗底沉淀出几片薄荷的月光,喝一口,凉意便顺着喉管爬上脊梁。隔壁阿婆的竹篮里堆着新摘的莲蓬,剥开碧绿的铠甲,粉白的莲子清甜如露,仿佛把整个荷塘的清凉都含在了唇齿之间。</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消暑诗行藏在生活的褶皱里:竹席上铺着晒得蓬松的稻草,风扇摇头时带起一阵穿堂风的私语;井水冰过的西瓜切开时"咔嚓"作响,红瓤上凝结的水珠滚落瓷碗,溅起细碎的清凉;孩子们举着竹竿粘知了,汗珠顺着脖颈滑进衣领,却仍仰头笑着喊"再高一点"……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片段,让小暑的热浪有了温度,让漫长的夏日有了可以丈量的期待。</p><p class="ql-block">小暑的"暑"字,拆解开来是"日"与"者"——烈日下的众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光合作用。菜园里的番茄憋红了脸,丝瓜顺着竹架爬成一片绿色的云朵,连墙角的苔藓都在拼命汲取每一滴晨露。这让我想起外婆的话:"小暑天,庄稼人要蹲田头,汗滴进土里,庄稼才肯结穗。"</p><p class="ql-block">或许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总在追赶季节的更迭,却忘了每个节气都是生命的注脚。小暑教会我们的,是在滚烫的日子里保持生长的姿态:像荷塘里的莲,根须深扎淤泥,却把花朵举向高处;像老井里的冰,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藏着透骨的清凉;像晒谷场上的稻谷,在烈日下低头弯腰,却在酝酿着秋日的丰饶。</p><p class="ql-block">暮色漫过屋檐时,晚风裹挟着稻花的香气悄然降临。小暑的夜晚仍有余温,但银河已悄然升起。此刻最适合摇一把蒲扇,坐在葡萄架下,听虫鸣织就夜的锦缎——有些热烈终将过去,但那些被阳光晒透的记忆,会像陈皮一样,在岁月里沉淀出更醇厚的滋味。</p><p class="ql-block">小暑,是夏天写给时光的情书,字里行间皆是滚烫的爱意。而我们,何妨做那个认真读信的人,在炽热中触摸生活的纹理,在喧嚣里守护内心的清凉。让每个被阳光亲吻的日子,都成为生命里发光的琥珀。</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文年,字北张,号清流,笔名晴耕雨读,1984年入伍,1986年入党,大学文化,安徽省肥西县人。当过运动员教练员,扛过枪放过哨,长期从事机关党建理论研究工作。曾任南京机关某研究室主任,《南京新风》杂志执行主编。南京市和江苏、安徽等多个省市书法家摄影家作家等协会会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研究特约研究员、长三角机关党建研究专家库成员。先后在《群众》《旗帜》《机关党建研究》《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等省和中央级刊物发表新闻、散文、人物传记、工作论文、调查报告等作品820余篇。多篇研究成果被收入《全国党建思想理论研究专卷》《全国党建成果经典实践名人录》等。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在全省和全国机关党建课题研究竞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连续四届在全国机关党建创新案例交流竞赛中获得2个金奖和2个银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