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卫旭峰</p> <p class="ql-block"> 嫩脸与老脸</p><p class="ql-block"> 读邢小利老师的书,看到这么一段话:“人到中年的脸,虽然已是一张老脸,但老脸往往比嫩脸皮更薄,一张嫩脸风吹日晒甚至飘上一点唾沫星子可能会更健壮,而一张老脸却是再也经受不起风吹雨打了。有人说,人到中年,如何得体地活着,而且能使以后还能得体地活着,这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也是一个难题”。</p><p class="ql-block"> 大凡人都有脸面。前半生为嫩脸,后半生为老脸,此乃生理现象。嫩脸皮薄,老脸皮厚,又是自然规律,然而,也未必尽然。</p><p class="ql-block"> 早些年,脸皮薄嫩,有时在众人之下和人说话都会脸红,特别是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漂亮媳妇说话时,脸一下子就红到脖梗子,令人尴尬、难堪。人常说 “不放屁不脸红”,但遇到上述情况,脸猴尻子还红,比在人窝里放了屁还宭迫,恰似做了贼般狼狈,俗称 “脸皮薄”。</p><p class="ql-block"> 但嫩脸在为人处事中未必就真的脸皮薄,反而有时比老脸皮还厚。诸如求人办事,不管该求不该求、该说不该说,话随口就出,全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大有 “借米不还,扣升子不成” 之势,至于嫩脸搁不搁得住,全不在乎。当然,这可能也是相当一部分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 —— 办事情不放弃任何时机,就像买彩票,总有中奖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早年间我有一好友,年方知天命上下,属嫩脸范畴。他媳妇催他托我给孩子安排工作,这确实不是一件小事。好友总怕跟我说了,一来是给我出难题,二来是怕搁不住自己的嫩脸,迟迟不好意思开口。但他夫人却是个能说出话的人,完全有种 “初生牛犊不怕虎” 的胆量,直接跟我说明了情况。好在当时机会不错,孩子的工作如愿以偿了。假如好友的夫人不说,我怎会知道他有这个需求?岂不是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了?看来还是不要把嫩脸看得太重。</p><p class="ql-block"> 再说老脸。从字面意思上讲,就是岁月无情,鱼纹爬目,一眼看去满脸都是喜怒哀乐与风雨沧桑,这便是一副老脸了。</p><p class="ql-block"> 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老脸比嫩脸的皮还薄,总抱着 “老了,只要得体地活着就行”,“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求人” 的想法,认为 “每一次求人都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一种挑战”,怕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可咋办呀,完全没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 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进入老脸阶段,好像这张老脸再也没有抵御困难的能力了。像我年轻时候,求村支书办一件事,说了半天,他总是不答应。无奈之下,只能求助父亲。父亲起初不答应,但他思来想去,我终究是他的亲生儿子,便说:“既然儿子有求,我就豁出这张老脸解儿子之困” 。谁料父亲一到,还没开口,村支书便心领神会,把那件决定我一生前途命运的事情办成了。父亲一脸高兴,回家后对母亲说:“看来这张老脸还值钱着呢!”</p><p class="ql-block"> 尽管自己已完全进入老脸的古稀岁月,人微言轻,已被社会和时代边缘化了。曾经也有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之豪气,但有句话说的好“人在明处修,神在暗处护”“入山认归路,品茗淡俗心”,当以此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立足社会的平衡点,把话说开,把人处活,在一定意义上让老脸活得精彩一点、潇洒一点,这或许就是书写自己人生下半场独特篇章的落脚点吧!</p><p class="ql-block"> 撰文/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校对/任伯绳</p><p class="ql-block"> 编辑/卫旭峰</p><p class="ql-block"> 图片/ai</p><p class="ql-block"> 2025年07月07日于创汇里寓所</p> <p class="ql-block">邢小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