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 <font color="#333333"> 李伯颜:划过黑夜天空的一颗璀璨流星<br><br></font></h1><h3><font color="#333333"> 流星,在黑夜的天空划过,璀璨的光芒照得天地间一片大明,激情浪漫。流星富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她是寻找光明的眼睛,走向黎明的路标。在烟台红色历史中,李伯颜无疑就是这样一颗璀璨的流星:短暂的人生,星光闪耀,映照千秋。<br></font><font color="#333333"> 李伯颜,又名李树(守)信。1905年出生在莱阳县的东双山村(现属莱西市)一个农民的家庭。《半岛曙光》李伯颜烈士一文中写到:他“命运多艰。3岁母亲病故,6岁父亲去世,人生对于他,一开始就是一场苦斗”。多亏他外祖父不仅抚养了他,而且给予了很好的教育,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不屈的奋斗种子。1920年15岁的李伯颜,考入莱阳县姜山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前驾山村的孙耀臣,二人结为好友,互相鼓励,努力读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还关注社会形势,接触新思想、新文化。期间,他们阅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924年底,李伯颜从姜山高等小学毕业,在外祖父的支持下,立志出乡关,到上海求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上海暨南大学。与此同时,好友孙耀臣则考入北洋政府山东督办张宗昌创办的军官学校。虽然天各一方,却有着共同的志向和理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努力学习新知识,寻找信仰与光明</font><font color="#333333"><br></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李伯颜在暨南大学学习期间,在完成规定的学习课业的同时,广泛接触社会,追求思想进步。他先后结识了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等著名的共产党人,获得了人生的向导;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许多革命书刊,提高了政治视野和革命觉悟;他积极参加“五卅运动”,散发传单、游行示威、抗争呐喊,深入工厂、社会底层群体,了解大众疾苦,体会底层工人群众的感情和追求,利用一切机会和时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做革命工作,在实际斗争中,迅速成长。1926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并为其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1927年由蒋介石、汪精卫发动的4.12和7.15两次反革命政变,葬送了国共合作的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用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武装。南昌起义后,又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等起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11月底李伯颜受党的委派启程返乡,开展革命活动。12月13日,李伯颜到了济南,与当时的山东省委接上关系,回报了情况,并听取了省委的指示。经省委同意,他与在济南的好友、共产党员孙耀臣取得联系,一起返家乡开展革命工作。省委给他们提出的任务是:“迅速创建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发展武装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按照 ‘八七’会议精神要求,相机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18日他们俩人回到了家乡。他们深入农民中开展宣传,动员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并从农民协会会员积极分子中物色发展了孙文合等6人为共产党员,于26日建立了莱阳前保驾山村党支部,以孙文合为书记、孙开山为组织委员、林世卿为宣传委员,这是胶东地区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28年1月,李伯颜又东上莱阳万第的水口村,与共产党员宋海秋接上关系,走村入户,发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党组织,并成立了石龙沟党支部,这是今烟台市区域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同时还在淳于等村建立党小组,发展党员100余人。3月份中旬,李伯颜又根据省委的指示,在莱阳的水口村,建立了中共莱阳县委并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孙耀臣为宣传委员,这是烟台也是整个胶东地区建立最早的党的县委。同时,还建立了蓝家庄、寨庄头等四个地下联络站,形成了以水口为中心的组织网络,党的工作范围,按照现在的地图看,遍及莱阳城南、莱西前保驾山村以东、海阳的小纪、发城以西数百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font></h3> <h3> <font color="#333333"> 为了贯彻省委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要求,李伯颜在发展党组织壮大党的队伍发展农民运动的同时,积极筹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武装起义。他派孙耀臣以张宗昌所辖的军官学校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张宗昌所属的东海警备司令部施中诚部任参谋长,在军中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发展莱阳县公署保卫团分队长宋仁甲入党,掌握部分武装;领导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搞枪搞子弹,打制大刀长矛,发展农民武装。时年四月张宗昌在山东发行军票,引起整个社会上物价飞涨,闹得民不聊生。李伯颜认为武装起义时机成熟,莱阳县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700多人的“胶东抗粮军”,拥有各种枪枝三十左右枝,其他成员都配置的大刀长矛。为了扩大武装起义的力量,李伯颜按照党的统一战线的原则,争取了当时莱阳的两支地方武装田益三和徐子山参加抗粮军队伍。5月26日,莱阳县委又在小院村召开了有海阳西部、莱阳东、北、南部地区干部、农民协会负责人联席会议,作出了“攻城劫狱,建立莱阳苏维埃政权的计划”。决定6月11日举行武装起义,占领莱阳城。这次会议还对抗粮军各部在攻打莱阳城的具体任务做出分工,李伯颜要求各部都要按照会议分工要求,抓好落实,保证起义成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小院会议休会后,混入党内的坏分子、窃取小院村党组织负责人的赵百原,以小院村召开干部会议为名,诱骗李伯颜参加。乘李伯颜未注意时,赵百原等坏分子突然用腰带勒住李伯颜的脖子,残忍的杀害了李伯颜。但是,李伯颜被害后,各部抗粮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于6月11日按照计划行动,攻进莱阳成,取得胜利。李伯颜虽然牺牲了,但是,他所筹划领导的党在胶东第一次武装斗争,如平地一声惊雷,不仅炸响了沉睡的莱阳大地,也回响在胶东大地,写下了胶东地区红色革命的历史上光辉的一页。</font></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李伯颜的生命定格在1928年的5月26日,年仅23岁。从他1927年12月18日回到家乡到牺牲,总共160多天。短短的160多天,今莱西东部、海阳西部、莱阳东、北、南部的许多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建立起莱阳前保驾山村党支部、莱阳石龙沟党支部,在淳于、田家灌、王宋等数村建立了党小组,建立了蓝家庄、薛格庄、寨庄头等村的4个党的地下交通站,建立莱阳县委,发展起以水口为中心的革命区域。党员队伍扩大到300多人,在30多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发展农民协会会员2000多人,团结吸引跟党走的基本群众达20000多人以上,并组建了一支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胶东抗粮军。他将忠诚奉献给党,将坚韧奋斗奉献于信仰,将青春热血奉献于胶东大地,将激情与革命大爱奉献于人民,在基层农民群众中铸就了党魂。作为胶东大地上的革命播火人,他流星般的人生,璀璨光辉,永远闪耀在胶东这块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参考资料:烟台党史资料丛书《半岛曙光》、新编《莱阳市志》,前保驾山村、水口村等摄影采风资料。</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