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在古建筑爱好者眼中是一个神奇且令人痴迷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山西现存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含28027处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全国第一),古建筑占全国约1/10,而又以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保存最完整,因而民间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陕西以古墓葬和遗址著称)之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治平顺县龙门寺汇集了六个朝代古建,全国独此一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门寺,这个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北约1.5千米的山坳里的古寺,始创建于北齐武定二年(公元550年),占地面积5070平方米。五代后唐、北宋时期均有扩建,使之汇集了金、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的建筑风格。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为金代遗构、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西配殿为五代遗构、东配殿为明代遗构、燃灯佛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均为清代遗构。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门(天王殿)为金代遗构。</span></p> 天王殿四大金刚雕塑 大雄宝殿为宋代遗构 西配殿为五代遗构。 东配殿为明代遗构。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长治观音堂,比肩隰县小西天的悬塑瑰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位于山西长治市的观音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拥有精美的悬塑和彩塑,其中最大的悬塑约2米,最小的约3厘米,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共融的多元信仰,体现了明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特征。观音堂的悬塑保存完好,历经乱世而依然璀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殿为寺院中的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为蟠龙与西番莲纹样,形象逼真,典雅大方,属明代遗物。门楣之上,悬挂着刻有“观音堂”三个鎏金大字的匾额,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小小的三间殿堂之内,现存约五百余尊塑像,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注:悬塑艺术是中国传统彩塑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以悬插在壁面的立体彩塑为特征,常见于宗教建筑内部装饰。这种艺术形式始于唐代,尤以中国山西地区保存的悬塑作品最为精湛,通过多层次悬插和丰富色彩呈现立体视觉效果,代表作包括隰县小西天、平遥双林寺等,长治观音堂的雕塑也属悬塑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堂的主尊造像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其中,观音菩萨的形象别具一格,被塑造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随时跃然纸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悬塑西王母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西王母是道教中掌管女子得道成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在民间称为王母娘娘,也是长寿的象征。此处的西王母悬塑像眉清目秀,栩栩如生,尽显当代工匠的高超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00多年前的明代工匠用他们的智慧和手艺将悬塑的精巧和装饰性做到了极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黑神话·悟空”网络游戏而火遍全国,位于山西省临汾市隰县城西凤凰山巅的小西天(千佛庵),是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东明禅师创建的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千佛庵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1996年11月20日,千佛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临汾市宗教部门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span></p> 小西天全景图(网络图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音堂(明万历)比小西天(明崇祯)早约5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小西天和长治观音殿悬塑的区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悬塑主题来看,小西天以佛教主题为主,聚焦佛教世界,呈现繁复的佛国仙境,近2000尊悬塑展现极乐净土,以莲花池、飞天、佛龛等元素营造悬塑佛国 ,而观音堂则融合儒释道三教,打破宗教界限,500余尊塑像涵盖佛、道、儒三教人物,如孔子与释迦牟尼同框,关公、八仙等穿插其间,体现明代文化包容,布局更具秩序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艺术风格来看,小西天密集堆叠的悬塑形成视觉冲击,金箔装饰华丽,塑像微前倾设计防尘。细节精巧,如拇指大的沙弥、泥塑水波纹等。观音堂布局有序,取景框内总能找到主体,色彩保存更鲜艳。观音堂塑像大小悬殊(2米观音至2厘米童子),场景生动如“神仙团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空间空间与体验来看,小西天需攀爬台阶,殿堂高耸;而观音堂环境古朴,游客较少,60平米空间内塑像360度环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文化价值来看,观音堂悬塑被誉为“儒释道对话的立体百科全书”,小西天则因《黑神话·悟空》游戏原型走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而言之,两者均为明代悬塑瑰宝,小西天胜在佛教主题的恢弘,观音堂则以三教融合与生活化细节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双林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武平二年”(571年)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双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围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砖墙。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双林寺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四大天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为“一城两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林寺以彩塑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span></p> 韦陀和自在观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末唐初,此寺已是五台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者,曾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于公元845年传旨毁佛灭法,寺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于公元847年复崇佛法以后,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称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明清以后寺院均有修葺,先后重修和改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光寺东大殿始建于北魏,唐代重建。1937年被梁思成等人确认,是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它被梁思成誉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东大殿位于佛光寺的第三层高台上,登上这陡峭的台阶,才能一睹东大殿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四阿顶,坡度缓和,广檐翼出唐代建筑宏大豪迈的气象,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遗存,殿内佛堂上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另有文殊菩萨、晋泥塑三十五尊,塑像有明显唐风。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塑有五百罗汉像,现仅存261尊。殿内内槽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60余平方米。</span></p> 东大殿内的璧画 彩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现已发现的唐代木质结构建筑遗存共有四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三座为五台南禅寺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广仁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同时期的木构建筑遗存在整个东亚仅日本尚存几处,而且均为仿唐建筑,因而,东大殿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仅东大殿内保存的附属文物,另与东大殿同时期及更早时期的经幢、墓塔以及区域内早期的地下遗迹等与佛光寺东大殿的历史遗存,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了解和研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span></p> 经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魏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祖师塔为等边六角形砖塔,外观二层,上下层均单檐。塔下层有六角形心室,面西开一素火焰形券门,余五面素墙。上层实心,西面砌一假门,门两侧两面各砌假窗,余三面素墙,但六个转角处都有饰以三朵束蓬的倚柱。塔身上下层檐各用三层砖砌仰莲叠涩挑出,塔刹为二重仰莲为座,上承宝瓶,最上为火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根据形式判断为北魏时期为建。</span></p> 墓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禅寺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一座古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仅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以及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寺内的唐代雕塑精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殿又称大佛殿,是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世间瑰宝。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佛坛之下有砖雕精美图案,殿內现有塑像十四尊,佛坛上正中塑释迦摩尼佛,左侧为骑狮文殊菩萨,右侧为骑象普贤菩萨,佛坛前两侧塑护法金刚雕塑历史悠久,技艺精堪,是唐代雕塑艺术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大殿内塑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介休后土庙是一处道教庙宇,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被誉为中国琉璃艺术建筑博物馆。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 。楼顶 ,鸱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四大金钢彩塑。山西古建筑庙宇天王殿的四大金钢塑像各具特色。</span></p> 后土庙内的古戏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精致、细腻、含蓄的精神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代开始,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介休的琉璃盛于明清时期,著名的沈阳故官和盛京三陵的琉璃就是由来自山西介休的候氏家族烧造的。城隍庙等建筑群的琉璃也都是这个时期烧制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土庙五龙壁上栩栩如生的五龙琉璃浮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山西是我国古代建筑宝库的话,那么介休就是建筑琉璃艺术的宝库。介休烧造琉璃技艺源远流长,相承不衰,代有佳作。千年风霜之后,保存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质量之精,艺术之美,实属难得。介休地区保存完好的琉璃建筑和琉璃饰件,得到国内建筑界、美术界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在陶瓷烧造史和美术史上留下灿烂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太和岩牌楼,被当地人称为“琉璃牌坊”,原为真武庙(已毁)门前牌楼,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东,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太和岩牌楼占地面积约48平方米,牌楼坐北朝南,为四柱三门三楼式,建于石砌束腰须弥座上,歇山黄琉璃瓦顶。明间设七踩三翘斗拱七攒,次间置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五攒,明、次间额枋斗拱、门楣牌匾、勾滴瓦垄、吻兽脊饰及各种花卉图案、文字等全用黄、绿、蓝琉璃构件搭套安装而成。太和岩牌楼饰件内容丰富,无论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或楹联匾额,尤其是文字措辞,既有道教的隐喻,更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美好祈愿的内涵,充分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是中国琉璃艺术发展到明清鼎盛时期的典型佳作。</span></p> 牌楼吻兽脊饰 牌楼两侧的琉璃龙、虎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祆(xiān)神楼位于山西省介休市三贤广场,民间俗称玄神楼,创建于北宋。祆教的历史比基督教还早,它曾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是摩尼教之源,在中东地区称为“琐罗亚斯德教”,那个时代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教派,传入中国后,才被称为“祆教” 或“拜火教”。现在的祆教已经没落了,唯有在伊朗和印度孟买还有一定数量的教徒,而在中国已经无声无息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祆神楼是一座雄伟高耸、建筑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阁。它集山门、乐楼、过街楼于一体,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结构,建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比例协调,屋顶琉璃精致华美,檐下木雕与众不同,是研究中国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楼与万荣县秋风楼、飞云楼相颉颃,有三晋三大名楼之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主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繁城镇公主村。公主寺始建于北魏年间,现存除毗卢殿和大雄宝殿为明弘治年间(1488 ~1515年)的遗构,其余皆为清代(1616~1911年)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主寺中较有价值的是建于明代的过殿和大雄宝殿,过殿内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以及十八罗汉等30余尊彩塑。大雄宝殿内有明代壁画90余平方米,雕塑5尊,佛坛中央为释迦佛,背后是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彩塑。两殿内的壁画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研究明代社会活动的珍贵资料,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有一座低调而珍贵的佛教寺庙 —— 净土寺。它犹如一颗遗落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虽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其精美的金代建筑、巧夺天工的藻井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净土寺最负盛名的三大瑰宝是金代天宫楼阁藻井、辽代披头散发石狮和大雄宝殿的金代建筑艺术,其中藻井被梁思成誉为“构思精巧、超类绝伦”的国宝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辽代“披头散发的石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净土寺大雄宝殿始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历经金大定,明景泰、成化、崇祯等多次修葺,整个大殿外观轮廊稳健、端庄、古朴,大气,是山西金代建筑当中的上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净土寺最负盛名的当属大雄宝殿内的藻井。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室内顶部。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象征着天宇的崇高和神圣。净土寺大雄宝殿内共有藻井 9 个,分布在平棋枋格之上,其中一个较大的藻井位于明间正中,其余 8 个较小的藻井分布在次间和梢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内天花藻井木雕天宮楼图为金代原物,以梁枋划为九格,分为九眼藻井,精雕细刻,极尽华美,在国内古建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是山西乃至我国模仿木构建筑形式而雕刻的最精美的小木作实物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藻井均为木质结构,采用了榫卯工艺拼接而成。藻井由下而上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方形,第二层为八角形,第三层为圆形,层层收缩,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每一层的边缘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图案丰富多样,有龙凤、花卉、人物等。其中,龙凤木雕栩栩如生,龙身蜿蜒矫健,凤羽华丽舒展,展现出皇家的威严与吉祥;花卉木雕细腻逼真,花瓣层次分明,仿佛散发着阵阵芬芳;人物木雕则生动地刻画了各种佛教故事场景,人物神态各异,表情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所熟悉的“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证为“世界最高的木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对应县木塔的惊叹之语,这句话因其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木塔的工程奇迹与艺术价值,成为流传最广的经典表述。梁思成在考察木塔时,被其全榫卯结构、54种斗拱的力学精妙所震撼,认为它突破了传统木构建筑的极限,展现了古代匠人的超凡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宫寺释迦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思成对应县木塔的评价极高,称其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并感叹“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他在初次见到木塔时激动得“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并对其结构、工艺及历史价值表达了深刻钦佩,认为木塔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极致智慧。他称塔上59种斗拱为“斗拱博物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梁思成指出木塔无钉无铆,全凭榫卯结构连接,历经40余次地震、200余次战火仍屹立不倒,堪称“木结构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木塔融合唐宋风格与契丹民族的雄浑特质,是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杰作,现存世界最高纯木结构古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建筑外,木塔还保存了辽代彩塑、壁画、匾额等文物,被誉为“书法之塔”与佛教文化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应县木塔现存53面历史匾额,涵盖金、明、清、民国四个时期,其中明成祖朱棣"峻极神功"与明武宗朱厚照"天下奇观"最为著名,清代"永镇金城"等匾额亦具重要价值。第三层"释迦塔"匾由金代昭信校尉王瓛题写颜体楷书,距今830年。光绪年间应州知州陆叙钊题写"永镇金城",光绪十年知州李恕书"天宫高耸"。清乾隆武进士刘仕伟篆书"木德参天",为塔内唯一篆体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应县木塔一层的大佛是释迦牟尼佛像,高11米,为木骨泥塑贴金造像,是辽代作品。该佛像面容圆润柔和,手势为“施无畏说法印”与“予愿印”,身披装饰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的福田衣,象征着在佛教福田上播种善因终得妙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佛像在“文革”期间遭受破坏,胸部残存泥巴及左手修补痕迹表明其曾被人为损坏并重新修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壁画壁画在一层内泥塑释迦佛像的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塑像四周绘坐佛6躯,顶部两侧画飞天。南北门两侧绘四天王像。塔南门甬道画二门神。南北门阑额上绘男女供养人。画工严谨,比例适度,姿态生动,色彩鲜艳,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图中人物意态生动,景致优美,笔法流畅而苍劲,有南宋人遗规;其章法结构又颇受北宋和金代画法的影响,并且具有文人画的某些特色。</span></p> 塔内木柱上的壁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同古城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的景点。其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明朝初期又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设四门,东面-和阳门、南面-永泰门、西面-清远门、北面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61年3月4日,华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严寺普光明殿原为辽金时期建筑,后损毁,于2009年复建。其设计严格遵循辽代风格,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采用重檐歇山顶构造,整体恢宏古朴,现为华严寺重要组成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华严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除两座主殿为辽金时期建筑外,其余皆为清朝时期重建。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小木作天宫楼阁、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均居同类作品中的上乘,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span></p> 大同古城内街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山西之行,马不停蹄穿梭于遍布山西各地的古建之中,所访古建不下三十余处。它们或建于城镇之间,或存在于山村僻壤深处,无论地处何方,所带给我们的都是视觉的强烈冲击和心灵的无比震撼。碍于篇幅不易太长,故不能在此一一展现。我们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和古人工匠的创造智慧而感到无比自豪。</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