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坡草甸连天阔 沁河源泉澈底清

郭志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徒步沁源花坡高山草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上花坡摘片云, </p><p class="ql-block"> 融进草甸赏夙心。</p><p class="ql-block"> 碧毯织锦接远岫,</p><p class="ql-block"> 凉风浮爽涤微尘。</p><p class="ql-block"> 无有薄雾千屏障,</p><p class="ql-block"> 只见芳野万翠茵。</p><p class="ql-block"> 登临高巅胸襟阔,</p><p class="ql-block"> 慨然烟岚绕杖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月5日,周六,47人的大队伍随“随风走太行”徒步群前往沁源花坡和沁河源头徒步游玩,去往这里打卡已记不清楚有几次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夏日城市的清晨,是一天中最静谧的时刻。晨光初现时,天空由深蓝渐变为浅蓝,如同被稀释的水彩,温柔地晕染开来。薄雾散尽,阳光穿过云层,在街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为高楼镀上一层朦胧的金纱。</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在市区内转悠,是为了拉上沿途候车前往花坡的驴友,这一走走停停用去了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在体育公园停车等人的间隙,大家便迫不及待开始了留影时刻,几辆停靠在路旁的摩托车便成了拍照留念的道具,这是一群活泼的不能再活泼的同行之人。</p> <p class="ql-block">  47人集结完毕,便踏上了去花坡的行程。彼此一看,只有几个生面孔,大部分熟悉。话匣子一经打卡,便一发不可收拾,谈天说地,侃聊逗趣,总有说不完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现在去往沁源方便了许多,可以走黎霍高速公路,交口收费站驶出,再走一段国道,后进入旅游公路。大巴车先上山再下山,进入花坡村。花坡入口收费处停留,60岁以上免购门票,60岁以下就得自掏腰包了,不过票价不高,景区需要维护,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  来到景区,第一印象感觉比以前干净整洁了许多,尤其是一条木栈道通向山巅。最晚一次到花坡是在2021年7月份,因瓢泼大雨,未能尽兴游览,没有见到栈道,可能是近几年修的吧!</p> <p class="ql-block">  木栈道如一条棕褐色的丝带,蜿蜒着向草甸深处延伸。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木质的踏板被晨露浸润得微微发亮,踩上去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栈道两侧是齐膝高的野草,随着微风起伏,像一片绿色的海洋。一些野花探出头来,紫色的马先蒿、红白相间的狼毒花点缀其间,为这绿色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  栈道随着地势缓缓起伏,时而没入茂密的草丛中,时而又在开阔处展现全貌。远处,草甸与天空相接的地方,几朵白云慵懒地漂浮着。</p> <p class="ql-block">  栈道高过草甸,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一片原始的自然秘境。栈道的尽头消失在视野之外,让人不禁想象它究竟通向何方——也许是一片开满鲜花的山坡,也许是一处可以居高俯瞰整个草甸的高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山草甸之巅,眼前展开的是一幅现代工业与自然野性交织的壮美画卷。数十座百米高的白色风电塔如同巨人军团般沿着山脊线巍然矗立,银白色的塔身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与脚下绵延起伏的翠绿草甸形成鲜明对比。塔身笔直刺向苍穹,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巅与流云共舞。</p> <p class="ql-block">  三片长达几十米的巨型叶片以优雅的弧度缓缓旋转,在碧空中划出巨大的圆形轨迹。山风掠过草甸,整片风电场便奏响自然的交响乐——草浪翻滚的沙沙声与风机低沉的嗡鸣相互应和,惊起草丛中栖息的云雀。塔身投下的修长阴影在草甸上缓慢移动,如同日晷的指针丈量着高山的光阴。</p> <p class="ql-block">  这片高山草甸因风电塔的存在,既保留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始诗意,又平添了人类探索清洁能源的科技美感,成为生态与文明共生的当代奇观。</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一个大晴天。那天空蓝得简直不真实,像是被哪位粗心的画家打翻了整桶钴蓝色颜料,又用巨大的刷子肆意涂抹开来。抬头望去,整片苍穹呈现出一种近乎荧光的湛蓝,蓝得如此纯粹而夸张,仿佛连空气都染上了淡淡的蓝晕。几缕云絮飘过时,边缘竟泛着不自然的亮蓝色光边,像是被后期处理过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天蓝得几乎能滴出水来。那种蓝色太过饱和,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有人偷偷在穹顶之上铺了一层半透明的蓝玻璃。巨大的风塔在这样浓烈的背景下,如同剪影戏里在蓝纸上剪出的白色道具。</p> <p class="ql-block">  何时这里有了驮队,这和沙漠中的驮队有天壤之别。在苍茫的高山草甸之上,一支驼队缓缓穿行于花海草甸间,就像扁舟游荡于绿海之中,绒毛般的草甸被踩出一条蜿蜒的路径。每一只骆驼都显得从容不迫,鼻息间透出沉稳的呼吸,与周围静谧的生态环境形成绝妙和谐。</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能见度极高,但风很大。大风掀起层层绿浪翻滚,整片草甸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草茎剧烈摇摆着,时而俯首贴地,时而昂首挺立,如同千万个舞者在天地间即兴表演。风势强劲时,草浪翻涌如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山脊奔腾而下,在谷底激起阵阵绿色的漩涡。</p> <p class="ql-block">  那些顽强绽放的野花在风中拼命抓住地面,花瓣剧烈颤抖却不肯轻易凋零,为动荡的绿色画布点缀着星星点点的色彩。站在风口处,衣袂翻飞,<span style="font-size:18px;">帽子掀落,发</span>丝狂舞,整个人仿佛也要被这原始的力量裹挟着,融入这永不停息的自然律动之中。为了克服凉风的侵扰,有的驴友干脆穿上了雨衣,还有的租借大衣以抵御冷风。这大晴天穿雨衣,虽然有些滑稽,但御寒就好。雨衣在风的鼓动下,一个个就像充满气体的彩色气球,成为草甸之上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  众驴友驴友们坐在草甸上,看云朵如棉絮飘过,凉风拂过脸庞带走燥热。有人闭目冥想,有人轻声交谈,有人拍照留念,有人赏花拈草。草浪起伏如海浪,青草香混合着泥土芬芳,此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心跳与自然同频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  有人追逐着风力发电机组的转动轨迹,捕捉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有人则模仿孩童跳跃姿态,用镜头定格青春与草甸的对话。年长者也不甘示弱,跃起瞬间被镜头捕捉,仿佛穿越时空重返青春。</p> <p class="ql-block">  草甸如绿色绒毯铺展,野花点缀其间,狼毒花随风摇曳,形成斑斓锦缎。阳光直射草甸,光影在草浪间变幻,每一处角落都成为绝佳取景地。 ‌</p> <p class="ql-block">  其实,踏上高山草甸的木栈道那一刻,仿佛踩碎了天与地的界限。海拔两千多米的稀薄空气里,栈道像一条悬空的绸带,蜿蜒消失在天空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  这样看上去,栈道的木桩仿佛悬浮在空中,失去了与大地的联系。整片草甸都在脚下延展,而头顶的天空近得仿佛伸手就能触碰,这条通向天空的道路在此刻完成了天地间的神奇连结。</p> <p class="ql-block">  七月的花坡,宛如上天打翻的调色盘,漫山遍野的野花在碧绿的绒毯上肆意泼洒着色彩。金黄的花儿簇拥成片,像撒落的阳光碎片;淡紫的花儿擎着铃铛般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粉白的花儿星星点点,仿佛银河倾泻在草甸间。各色花朵你追我赶地绽放,有的昂首挺胸向着蓝天,有的羞怯地藏在草叶间,却都带着高山草甸特有的鲜活灵气。</p> <p class="ql-block">  微风拂过时,整片花海泛起层层涟漪,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空气里浮动着蜂蜜与青草交织的芬芳。远处白云朵朵的映衬着这片绚烂,宛如一幅天然织就的唐卡,将生命的蓬勃与高远的意境完美交融。</p> <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巴车已经开上花坡停车场,但大部分驴友没有选择乘车,而是选择徒步下山。选择徒步下山,就是选择近距离接触花坡草甸的美。</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山径缓步下山,高山草甸依然如一幅被风揉皱的绿绸缎,在脚下舒展流淌。行走期间,无比惬意,唯有草甸的绿意层层叠叠,从苍翠到淡青,最终融化在远山淡蓝的轮廓里。</p> <p class="ql-block">  花坡是山西省沁源县西北部居于绵山之巅的一个山坡,海拔1800米到2000米,因此具有高原气候特征。山顶呈馍头形,平缓无崖,林木稀少,遍地生长着矮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每年秋季,豆科花开,五颜六色,各具形态,密如栽种,故名“花坡”。七、八月,日高气爽之时登临游览,遍地花香,牛羊蹒跚,令人神气清爽,如入西北高原,别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  有资料介绍:花坡风景区位于长治市沁源县王陶乡花坡村,与介休市、灵石县交界,属绵山山系,距灵空山风景区75公里。这里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地势平缓无涯,林木稀少,遍地生长着矮草类高山植物,属山西屈指可数的典型亚高山草甸,遍地生长着低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五颜六色,各具形态,花草品种多达120余种,花的植株之密,花期长达四月之久,享有“天然花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花坡繁花似锦、牧草如毡、天高气爽、空气清新,浓浓的草从高山上一泻而下,草地随着山的线条而显得舒展、流畅,五颜六色的野花如同漫天繁星一般的散落于绿野之上。据说,夕阳西下的花坡更是美丽,金色的阳光洒在草甸上,景色如画,引人入胜,是一处观光游览、康体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钟情于自然风光的驴友这么描述她记忆中的花坡:“生活在都市中的人可能已经忘记了最简单的自然美景是什么样子,花坡能够告诉你什么叫做美得天然。来到这里,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生活中所有让人烦恼的事情,脑海里只剩下美丽的草甸,鲜艳的花朵。虽然说花坡一年四季都很美,但是我觉得秋天这里的颜色更丰富一些,所以爱好旅游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是来自沁源县人民政府网站的一段话,深有同感,摘录于此。</p> <p class="ql-block">  山丹丹花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鲜红色下垂花朵著称,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兼具观赏、药用及生态价值。</p> <p class="ql-block">  起初只看到一两株山丹丹花隐匿于草丛中,随着海拔降低,一簇簇、一片片呈现在视野中,这是第一次见到成片的山丹丹花开放。</p> <p class="ql-block">  回望曾经走过的山坡,在这蓝、白、绿三色构成的秘境里,时间失去了刻度。云朵的阴影是天然的日晷,草叶的摇曳是大地的心跳,而贯穿天地的风,正将山丹丹花的私语送往更高的云端。站在这样的天地间,人便成了连接苍穹与绿野的支点,每一次呼吸都吞吐着整个宇宙的清明。</p> <p class="ql-block">  山野的风掠过草甸时,那簇簇山丹丹花仿佛醒了。看那花儿,有的在青茎上鼓起几粒朱砂色的苞,像少女抿紧的胭脂扣。有的则六片绸缎般的花瓣反卷着舒展,露出金丝蕊上颤巍巍的蜜珠,整朵花便成了坠在绿绸带上的红灯笼。</p> <p class="ql-block">  烈日愈灼,花色愈艳,从玛瑙红渐变成火焰的赤金,连成片时仿佛大地渗出了血珠,又似晚霞碎屑遗落在草丛。最动人处是那纤细的茎秆竟擎得住硕大的花冠,风过时摇曳如身系红色绸带的姑娘,将一股子倔强的艳色,从绿草丛中直晃进人心里去。</p> <p class="ql-block">  来到花坡那栋标志性建筑处——“花坡供销社”,午餐就在这里进行了。</p> <p class="ql-block">  聚餐饮酒是少不了的,就像驴友随心所说,来花坡徒步,就好像是在换一个地方喝酒。因为大家来过花坡多次,属于旧地重游,当然也是一次休闲徒步,未到花坡,在徒步群里已经弥漫着佳酿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聚餐饮酒,往往在于微醺时情感的流动与时光的沉淀‌。众驴友围坐在餐桌旁,自带琳琅满目的美食与欢声笑语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杯中酒满载着对生活的热爱,谈天声此起彼伏,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自由与友情的味道。这份情谊如同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成为时光里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大家倒酒、举杯、碰杯……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仪式感。酒杯中倒映着高山草甸,也倒映着彼此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开始下一段徒步旅程,徒步前往沁河源头。</p> <p class="ql-block">  起初是一段峡谷,峡谷两岸草木葱茏,苍翠欲滴,风景是很美的,主要是天公作美。</p> <p class="ql-block">  峡谷两岸的草木葱茏如画,层层叠叠的绿意沿着陡峭的山坡铺展开来。高耸的松柏扎根于岩缝之间,苍劲的枝干斜伸向碧空,与轻盈的白杨交织成翠绿的帷幔。低矮的灌木丛中,依然山花绽放,像星子般点缀在浓荫里,与周边翠绿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这深谷内耸立着一座纪念碑,花坡交通站及战斗遗址,以前来到这里不曾见过。查阅资料得知,花坡交通站及战斗遗址位于山西省沁源县西北部的花坡草原区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军事遗址。花坡草原内的北沟村交通站旧址是太行地区通往延安的秘密交通线节点,曾承担重要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任务。该交通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山谷里的草木,如一片广袤而神秘的绿色海洋,在此刻绽放出绚烂的光芒。树木高耸而挺拔,绿草柔美而坚定,仿佛是大地与天空的纽带,承载着自然与生命的无尽律动。</p> <p class="ql-block">  茂密的树木和绚烂的花卉在深邃的大峡谷中茁壮生长,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走在峡谷之中,是一种享受。大峡谷的林木和花卉在自然的力量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让人们沉醉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之前曾到过这里,因大雨而折返,今天又走到折返的地方,不过先头部队走了一截弯路,此处应该攀爬上山。这一次要走一走上一次2021年7月未曾走过的后半程,对走这段山路野径还是充满期待的哦!</p> <p class="ql-block">  还好走的冤枉路不长,大家折返后留下一张合影照,之后开始攀爬。攀爬的山路在一段突出的岩体上,大概有十多米高,并不危险,可以很轻松上去。</p> <p class="ql-block">  嶙峋的石缝间,一抹倔强的色彩刺破了灰暗——那是朵不知名的山花,正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宣告生命的胜利。它的根系如同青铜铸造的利爪,深深楔入岩石的肌理,在贫瘠中榨取每一丝渗入缝隙的雨露。花瓣薄如蝉翼却泛着绸缎般的光泽,阳光透过时竟映出琥珀色的经络,仿佛能看见汁液在逆境中奔涌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  上去之后是一个岔路,由于右边路开始比较明显,选择右边行走,其实这条路走进了灌木丛,感觉方向不对,折返后走另一条山路,这条山路野径非常明显,从痕迹看,走的人不少,可以肯定是一条驴友长走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  山路在半山腰处,由于树木的遮挡看不到谷底也看不到远山。这里树木茂密参天,满眼绿意盎然,走在这样的山径野路上是非常惬意放松的。避免了阳光的直射,闻着森林特有的味道,只希望脚步慢一些,享受这美妙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拐过几处山坳,越过几个山脊,抬眼向下望时,沁河源头的那一条山谷呈现在视野之中,紧接着是一段下山路。</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上的小径如同一条盘蛇,蜿蜒盘旋在翠绿的山峦之间。每一个转弯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缓缓展开,让人不禁屏息凝神,仿佛通往仙境的秘径。</p> <p class="ql-block">  这弯弯曲曲的山道,既像一首悠长的抒情诗,又似人生的隐喻。转过一个急弯,眼前豁然开朗,远处的群山峰峦叠嶂;再过一个缓弯,又见幽深的山谷中的公路房屋。每一个转角都藏着意想不到的风景,每一次前行都充满期待与惊喜。</p> <p class="ql-block">  这蜿蜒的山路,不仅连接着山脚与山顶,更连接着现实与梦想,承载着无数徒步人的故事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谷底到了,继续向峡谷深处前行就是沁河源头了。</p> <p class="ql-block">  沁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沁河源头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西北部的太岳山东麓,具体位置在二郎神沟,源头分水岭高程约2200米。主要水源出自王陶乡河底村,村后有一条狭长的崖谷,两崖相间约7米宽,崖底各有一个水桶粗的泉流喷涌而出,水质清洌透彻,水量终年不减。‌‌‌‌</p> <p class="ql-block">  这里位于太岳山区,地形以峡谷为主,两崖陡立,植被茂密。‌‌‌‌据说源头还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源头在沁源县铜锟山或平遥县黑城村。‌‌现代考证‌认为:根据《沁河志》和央视《地理·中国》的实地考察,确认沁河东源(二郎神沟)是更可能的源头,因其泉水流量大且稳定。‌‌</p> <p class="ql-block">  两崖相夹的狭长崖谷间,泉水从岩缝中喷涌而出,水桶粗细的泉流如银练倾泻,清泠泠地撞碎在错落的青石上,溅起珠玉般的碎浪。阳光在水面折射出五彩光晕,波光粼粼处,仿佛有精灵在跃动。泉底沙石纤毫毕现,几尾小鱼倏忽游过,搅碎了倒映的云影。</p> <p class="ql-block">  泉水漫过刻有“沁河源头”的赤色巨石,红字浸在流动的碧波中,宛如血脉蜿蜒于大地的肌肤。时而湍急如鼓点,时而低缓似私语,叮咚声与山风、鸟鸣交织成天然乐章。西崖下的石缝更显奇妙——水珠如串串璎珞渗出,汇成细流数米后忽而隐入地下,又在不远处猛然喷薄而出,宛若大地深藏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这泉水终年不涸,甘冽如初酿的晨露,掬一捧饮下,凉意直透心脾。它从崖底启程,携着太岳山的灵气,穿过紫红河与马泉河的臂弯,终成滔滔沁河,奔赴黄河的千年之约。正如有诗人所叹:“若无涓涓崖底水,焉得滔滔沁河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览沁河源头得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郎神沟溯淙流,</p><p class="ql-block"> 龙涎吐玉出岩陬。</p><p class="ql-block"> 泉声带雨穿云磴,</p><p class="ql-block"> 溪色涵空漱石秋。</p><p class="ql-block"> 碧草连天随北望,</p><p class="ql-block"> 艳阳浮水共东流。</p><p class="ql-block"> 清绝最宜尘外濯,</p><p class="ql-block"> 此番旧景再新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沁河源头,大家乘车驶向归途。2018年8月第一次来沁河源头,是从入口处徒步进来。这一次大巴车可以直接开到源头景观处,道路条件得以改善,也方便了游客进出。是啊!这些变化背后,是政策的温度,是无数施工的工人的辛苦。如今,车轮滚过的不再是颠簸,而是时代向前的节奏——这条路,铺就了民生,更连通了民心。</p> <p class="ql-block">  路途中因返修公路,大巴车走了一段河滩沙石路,车长容易蹭底盘,不过有惊无险。大家下车步行一段,之后大巴车驶上公路,大家上车,此后相安无事,一路畅通,8点半左右回到市区,又是一次完美的徒步。</p> <p class="ql-block">  本次徒步,有八对夫妻相携同行,占去三分之一,这恐怕在历次徒步中是少见的吧!现将他们的影照摘辑在一起,以作纪念。当然也引发一些感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夫妻相携徒步登山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踏花坡蹑轻屐,</p><p class="ql-block"> 杖藜攀爬路渐低。</p><p class="ql-block"> 夫牵妻手开险径,</p><p class="ql-block"> 妻拭夫汗越高梯。</p><p class="ql-block"> 情融幽谷泉声鸣,</p><p class="ql-block"> 语笑深林鸟自啼。</p><p class="ql-block"> 莫畏巉岩云外峙,</p><p class="ql-block"> 登临还看比翼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感怀每一次徒步野趣。那些被微信未读红点蚕食的耐心,被电梯间假笑消耗的真诚,正在落叶腐败的芬芳里重新生长。一段几十米陡坡攀爬的喘息声中,突然理解为何古人总将登高与悟道相连:原来最深刻的哲学,不过是双足丈量大地时,心跳与地球脉动达成共振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回首走过的路,脚印已隐入苍茫,唯有山风依旧轻抚发梢,带走最后一丝浮躁,留下一段美丽的沉寂。每次徒步都像一次朝圣之旅,原是灵魂与自然的私语——以脚步丈量山河,以双眸收藏诗意,终在草木荣枯、云卷云舒间,寻得内心的澄明与辽阔。</p> <p class="ql-block">  本人照片来自同行驴友拍摄,部分图片取自同行驴友,致谢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虔诚和敬畏欣赏自然,</p><p class="ql-block"> 用双腿和脚板丈量山野,</p><p class="ql-block"> 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行有趣的人,</p><p class="ql-block"> 记录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拍摄有趣的景。</p><p class="ql-block"> 有趣皆脱俗,</p><p class="ql-block"> 相知方觉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07-05 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