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值此“七七事变”88 周年纪念日,江门市江华小学携手蓬江区林健敏艺术思政工作室,以一场意义非凡的 “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 国防教育启动仪式,拉开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知识普及的序幕。活动特邀退伍军人梁植全同志、蓬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邓树廉先生走进校园,以历史为笔、以精神为墨,在师生心中镌刻下国防意识的深刻印记,让跨越时空的爱国情怀与国防担当在此交织,汇聚成激励少年奋进的磅礴红色力量。 梁植全同志于1978年12月入伍,1980年2月退伍,作为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的通讯兵,他用青春诠释 “若有战,召必回” 的誓言。宣讲中,他以质朴的语言还原了战场通讯的惊险瞬间:“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每一步都踩着生死线,但想到身后是祖国,就没有退路。” 退伍后,梁植全同志将热血融入社会公益:2022年获评 “江门市最美退役军人志愿者”,组织“侨都星火”退役军人文艺表演队开展公益演出超 50 场,在英雄山烈士陵园义务讲解近百次,更走进机关、高校传递红色能量。“脱下军装,军魂仍在 —— 只要祖国需要,我随时都在。”他的话语让全场师生动容。 有同学在分享中谈到:"听梁植全爷爷讲述战场经历时,我突然意识到——前辈们在枪林弹雨中用血肉之躯守护家国,而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用科技筑牢国防屏障。研发先进的军事科技,不仅能让装备更强大,更能让我们的战士在未来战场上少受伤、不受伤。就像通讯兵需要穿越火线传递情报,如果有了更智能的信息系统,就能减少无畏的牺牲。这种 ' 以科技护和平 ' 的信念,正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最好的回应。"<br> 这番感悟将老兵的战场记忆与当代国防需求紧密结合,既延续了 "铭记历史" 的初心,更延伸出 "科技强军" 的时代思考 —— 当爱国情怀化作对科技研发的使命感,当年的战火硝烟便成为驱动创新的精神燃料,让 "守护山河" 的誓言在科技时代有了更坚实的注脚。 梁植全爷爷提到,当年有位战友初上战场时十分紧张,甚至有过退缩的念头。这段艰苦的往事里,却让同学们听懂了:所谓英雄,未必天生无畏,而是在恐惧面前,选择扛起比个人生死更重的担当。就像梁爷爷说的:“当年我们怕过,但没一个人真的往后退。因为回头望,就是祖国。” 另一位同学则动情地说:“军人的爱国情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梁爷爷退役后仍在烈士陵园义务讲解的坚持,是他组织公益演出时那句‘退役不褪色’的誓言。这让我懂得,我们扛起青春重任,不必非要上战场,却可以像他一样: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蓄力量,在生活中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把‘爱国’拆分成每一件能做到的小事。” 这段发言以老兵的实践为范本,将 “重任” 具象化为可触及的行动,让红色精神在青春语境中焕发新生。<div> 从 “科技兴国” 到 “青春重任”,同学们的感想恰是活动价值的生动注脚:当历史故事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化作老兵口中的亲身经历,爱国教育便有了直击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推动着青少年从 “铭记历史”走向“创造未来”——以科技为剑,以担当为盾,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光芒。</div> 江华小学林书记感慨:“老兵的经历是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铭记历史不仅是缅怀过去,更是要接过精神火炬,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七七事变是民族觉醒的号角,梁植全同志的故事是精神传承的缩影。希望江华学子们把感动化为行动——在课堂求知报国根基,在生活践行担当大爱,让爱国精神成为青春最亮的底色。 一审、一校:林嘉玲<div>二审、二校:余锋练</div><div>三审、三校:林健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