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钱玉珍</span></p><p class="ql-block"> 岁月荏苒,2001年8月成立的泗水县老年大学,迄今已有二十四载的成长轨迹。二十四年的时光,恰是两个年轮。泗水老年大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里,它不只是一所学校,更像一本厚重的相册——定格着起步时的蹒跚步履,收录着各级领导与工作人员的耕耘身影,也承载着教师与学员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热忱。这里的课堂是银发族追逐梦想的舞台,书法绘画间流淌着对艺术的执着,歌舞排练中跃动着对生活的热爱,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晚年再出发”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年,它用时光作笔,将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的期盼,谱写成一曲关于成长与坚守的赞歌。1998年的蝉鸣里,260万元的期待破土而生。当县委书记与县长的双手揭开红绸,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如三株并蒂莲,在泗水河畔悄然绽放。揭牌瞬间的掌声,裹挟着墨香、琴韵与欢笑声,为这座城市种了一片永不褪色的精神绿洲。</p> <p class="ql-block"> 那些初创的日子,阳光总是偏爱窗台上的绿萝。老人们踩着晨光走进教室,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却掩不住眼中跃动的星光。声乐室里,沧桑的嗓音唱着《歌唱祖国》,音符撞碎了时光的寂静。这座年轻的校园,就这样在歌声、琴声、书声、笑声的滋养中,一寸寸生长出温暖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2006年下半年,根据泗水县城市规划要求,县老年大学进行了拆迁。结合自身实际,老年大学按照“适用实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第一课堂,拓宽第二课堂,实践脚步不停,走进第三课堂,公益旗帜猎猎飘扬。坚持了校内校外把班办,活动站点连成片,大型演出不间断。老电影院、孙家庄琴行,老县委、老体委都留下奋斗的足迹。一颗颗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年轻的心,在这片特殊的天地奔腾、激荡,他们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在精神世界里将青春焕发。锣鼓声与秧歌步里,藏着老人们不服输的倔强——岁月或许能染白双鬓,却夺不走他们对生活炽热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当老年大学迁入科技文化中心,宛如倦鸟归林。崭新的教室洒满柔光,舞蹈室的镜子映出挺拔的身姿,书画展厅的白墙静待笔墨生辉。围绕“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办学宗旨,这里成了一座永不停歇的精神加油站。19位教师,编织出知识的经纬,100余场书画展、260余次公益活动、360多场演出,是银发族回馈社会的答卷。乡村儒学讲堂的木椅,承载了1860余次思想的碰撞;49期《老干部家园》,像49座精神灯塔,照亮6.6万读者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年龄不过是日历上的数字。那些曾经伏案工作的双手,如今握着毛笔描绘山河;当年严谨的学者,正带着学员编排庆“国庆”主题的小品。老年大学早已超越了建筑的边界,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舞台——每一场演出的谢幕,都酝酿着下一次精彩的开场;每一次书画展的撤展,都孕育着新的灵感与创作。时光的年轮一圈圈生长,而泗水河畔的这片精神家园,永远盛开着青春的花朵。</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每一位老者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教师站上三尺讲台,以白发书写热忱;学员伏案求知,让皱纹里盛满思索;展厅陈列着生命的匠心,舞台绽放着迟暮的芳华。</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载春秋,恰似枝头翻涌的云翳,忽而掠过时光的天际。泗水县老年大学在晨钟暮鼓中沉淀,将砥砺奋进的铿锵足迹,酿成满园的春华秋实。那些悄然生长的教学成果,如遍野繁花次第绽放;志愿者的红马甲在街巷间流动,织就温暖的网络;乡村儒学讲堂的木铎声,唤醒沉睡的文脉;老干部活动站点里,笑声与墨香交织成春日的图景,连一本薄薄的《老干部家园》,都成了承载岁月的精神长卷。 它是党和政府关怀的“暖心桥”,让银发族触摸到时代的温度;是瞭望世界的“望远桥”,透过知识的窗棂看见山河新貌;更是焕发新生的“回春桥”,让智慧与经验反哺社会;又或是心灵相契的“知友桥”,将孤独化作相遇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杨柳黄了又绿,阶前的野草枯了复荣,时光的齿轮永不停歇。而我,也在岁月流转中完成了身份的蜕变。从校园里奔走忙碌的工作人员,到如今端坐课堂的学员,角色的转换恰似一场温柔的重逢。当我以新的视角凝视这座倾注心血的校园,那些清晨的露珠、黄昏的余晖,那些伏案疾书的侧影、击节而歌的欢畅,都化作心底最深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老年大学钟情在,重鼓雄心砥砺磨。”砚台里未干的墨痕,记载着求知的执着;舞台上跃动的身影,诉说着不老的豪情。夕阳为桑榆镀上金边,我愿以满腔热忱,将余生的光与热,都化作装点山河的丹青,在这座温暖的校园里,续写生命最美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干部。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