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枕头

永超凡

<p class="ql-block">作者:韦超,网名:永超凡</p><p class="ql-block">作于2025.7.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八旬有四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虽没给儿女们留下什么值钱的宝贝,但许多往事弥足珍贵,永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渭北农村中老年男子贴身物品中最具特色的,除了石头镜与烟袋锅,差不多就是枕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渭北男人枕头的特点,与女人的大不相同,除了硬,还是硬。这大概跟男人的性格与习惯有关,作风硬朗,做事直接简单,干脆利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渭北的夏天是很热的,最高温在38度以上的天数能持续一个多月。炎热天气里,男人们往往换用硬而凉的枕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来,父亲先后用过的枕头主要有:瓷枕、木盒枕、松木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父亲从近四十岁起,就开始使用瓷枕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能与渭北盛产煤有关,那里有许多规模较大的知名瓷窑,如:铜川耀州窑、澄城尧头窑、白水西河窑,这些窑主要烧制白瓷、黑瓷及青花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用过的瓷枕,印象中似乎是青花瓷虎。做工虽谈不上精美,但古朴、粗犷、大气,整体呈现出淡淡的光泽。虎头上的王字和身上的蓝色线条,寥寥数笔,生动传神,略带几分虎虎生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无疑问,瓷枕是清凉沁肤、爽身情神、降温纳凉的佳品。据说,它能够保持头颈部位的畅通,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具有明目益睛、老而不昏的作用。其独特的花纹和形状,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是极其高雅的睡眠器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季不用时,那瓷枕就放在父亲单独休息的小砖窑的炕边上,因为怕弄坏,我们也很少去搬动。它来历不明,估计是祖上流传或父亲淘换来的。早些年已不见踪影,估计是手头紧张时,父亲将它变卖,甚是惋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使用时间最长的,是一个我打小家里就有的木头盒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枕头类似一个小板凳,下面四条腿,腿与腿之间以圆弧相连,足脚较为宽厚,稳重而大方。中部是一个小抽屉,平时也不放什么。正反面大概绘有图案,可早已漫漶不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顶部可能因为损坏,父亲便找人以一片弧形的整块枣木替代。因使用久了,汗水多年浸染,枣红色木质变得黝深起来,年代感愈发久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里,这木盒枕算是小时候一个有趣的玩具,见证了哥哥们和我的童年生活,可谓家传的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经常使用的,还有一块最为简易的木枕,为松木材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长方形枕头,长约三十厘米,宽约十二三厘米,厚约七八厘米,形样和大小跟一块砖头没什么区别,拿在手里颇有一点分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晰的松木纹路遍布整体,像极了血管或清筋细长、突出的老人胳膊。虽其貌不扬,但松木本身的油脂与父亲经年的汗渍融合在一起,无声中彰显着渭北男人独有的气质:沉稳、质朴、耿直、刚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些年,父亲从连云港我这里带回一个塑料皮子编成的空心枕。由于经常使用,不过三五年,局部磨烂开口,却还是舍不得扔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动人民是容易知足的。劳累终日、填饱肚子的他,头沾枕头即鼾声如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1942年出生,文革中家庭成分被确定为地主,从小学习一直名列前茅,可惜中学因故辍学,一生爱好诗歌、对联、交友,后遭遇弟兄巨大矛盾和革命小将文革抄家等打击,可谓天资聪慧、情感丰富却屡遭生活打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父母不得已陆续变卖了祖传的银元、玉器、古椅、拴马桩等值钱物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几乎不饮茶酒,也从不打麻将赌钱,偶尔吸点卷烟,打一次花花纸牌。两三块钱一包的什邡卷烟,一支能抽大半天,分几次才能抽完。平日饭食以素饭菜为主,几天能吃上一次油糕、油条、晋糕或羊肉泡等渭北最普通的传统美食,就是莫大的快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哥哥姐姐给他添置的新衣服,总是舍不得穿,在箱子里叠成了堆。除了水晶眼镜和玛瑙烟袋嘴,他几乎没向我要求过添置其他任何值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年轻时左眼因极度劳累出血,近乎于失明,但依然艰苦操劳、奋斗一生,养大了四个儿女。中老年最大的快乐之一,就是只身在东沟里开垦梯田,除荒修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一辈子做事天马行空,生龙活虎,战天斗地。直到快七十岁,才出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症状。仅有的一次因病住院,是去年轻度脑梗,半边身子不能动,住约十天,一个月后就可以拄拐行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八年前,按照他多年夙愿,我们争取到三四十年素无往来的亲堂哥同意,花费数千元,给祖父母合葬坟立了碑。印象中,这是以他的名义花钱最多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硬朗而奇特的枕头摆在炕上,碎娃因好奇去枕,是持续不了一分钟的。小时候我真的相信,父亲的头颅大概是特殊材料造就的,或许男人年到四十,皆可能像父亲这般跟金刚没什么两样,扛击打,扛病魔,扛重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与枕头的简短故事,就像他八十多年人生的缩影,成为儿孙最大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人生坎坷而勤俭、刚硬、重礼的西北农村老头,过不了三五年,估计再难见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