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游记

张玉范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到上海探亲,顺便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最吸引人的城市名片——外滩,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的城隍庙,以及有百年历史的一些欧式建筑,思南路、武康路等,虽然只是具有打卡意味的游览,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外滩 <p class="ql-block">  外滩是上海最夺目的城市名片,以一道气势恢宏的弧线拥抱奔流的黄浦江。西侧,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历史建筑群,巍然矗立,绵延不绝。花岗岩或钢筋水泥筑成的楼宇,囊括了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式等多样风格,巨大的石砌立柱、精致的雕花穹顶、厚重的铜铸大门,无声诉说着上世纪初“十里洋场”的繁华与沧桑。而东岸,隔江相望,则是陆家嘴摩天大楼群筑的现代奇观。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超高层建筑如利剑般刺破云霄。黄浦江上,游轮穿梭,汽笛悠扬,划开粼粼波光。漫步于宽阔的滨江观景平台,古典的厚重与摩登的锋芒在此激烈碰撞又奇妙交融,历史与未来隔江对话,共同勾勒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无与伦比的天际线,生动诠释着其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p> 城煌廟 <p class="ql-block">  距离外滩几百米之遥就是古香古色的城隍廟,这里是上海最活色生香的市井心脏。穿过巍峨的仿古牌楼,仿佛一脚踏入了旧时光的漩涡,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彰显了东方建筑的精致与豪华,朱红的廊柱下挂满了红灯笼,煊染出喜庆的气氛,狭窄的街巷里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如同沸腾的锅。城隍庙,就是一幅流动的、活色生香的上海市井风情画,地道的烟火气、最热闹的喧嚣和最本真的生活滋味,让人沉醉在这份独属于老上海的繁华旧梦里。</p> 思南路 <p class="ql-block">  思南路是一条深藏于上海黄浦区核心地带的静谧街道,是上海城市记忆与独特风情的优雅缩影。它北起淮海中路,南至泰康路,虽不长,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原名马斯南路(Rue Massenet),得名于法国音乐家,是昔日法租界时期精心规划的高档住宅区。道路两侧栽满高大的法国梧桐,浓密的树荫遮蔽了天空,即使在盛夏也显得格外清凉幽静,与周边繁华的商业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堪称闹市中的一方绿洲。</p><p class="ql-block"> 思南路最令人着迷的,是它两侧鳞次栉比、保存完好的花园洋房。这些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荟萃了欧洲各式建筑风格的精粹——法式、英式、西班牙式等的细节,每一栋都造型别致,工艺考究。 如今,思南路依然保持着那份低调的贵族气质。部分老洋房被精心修缮和活化利用,化身为精致的咖啡馆、特色餐厅、艺术画廊、设计酒店和独立书店。漫步在梧桐掩映的思南路上,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它不仅仅是一条马路,更是一个露天建筑博物馆,一处融合了历史、文化、建筑与生活美学的城市地标,是体验上海海派文化精髓不可错过的经典去处。</p> 武康路 <p class="ql-block">  踏入武康路,仿佛走进了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漫步武康路,浓密的法国梧桐成了这条街永恒的主角,它们伸展着遒劲的枝干,在头顶交织成一片巨大的绿色穹顶,将盛夏的燥热过滤成点点跳跃的光斑,温柔地洒在行人的肩头和脚下。也照亮了道路两旁那一栋栋风格各异的老洋房。这些昔日的名流寓所,如今静默矗立,或巴洛克式的华丽雕花,或西班牙式的红瓦黄墙,或装饰艺术派的简洁线条,无声诉说着过往的传奇和风华。武康路,这条被梧桐深深拥抱的街道,是凝固的历史诗行,也是流动的当代生活画卷,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交汇点上。</p> <p class="ql-block">  来到武康路就必然看到一艘停泊在梧桐树旁的“诺曼底巨轮”——武康大楼。它是武康路的地标,建于1924年,位于淮海中路、武康路、天平路、余庆路、兴国路的五岔路口,是独特的锐角三角形造型。作为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武康大楼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杰出代表,由建筑大师邬达克精心设计。大楼底层采用老欧洲风格的连绵拱形走廊,三至七层黄褐色面砖贴面,装饰丰富,转角处的出挑阳台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的另一处著名建筑就是宋庆龄故居,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工作和生活过。故居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座白色的宋庆龄雕像,雕像的后面是一个小小的展厅,在展厅中通过照片和实物叙述了宋庆龄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一生。故居的主楼坐落于静谧优雅的花园中,院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环境清幽。白墙、红瓦、绿窗形成鲜明对比,简洁大方、庄重典雅。楼内的陈设还保留了历史原来的状态,从中可以看到宋庆龄内欽、宁静、庄重的气质和作风。</p> 新天地 <p class="ql-block">  踏入新天地,仿佛开启了一场时空对话。这里曾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那些烙印着城市记忆的青砖灰瓦、乌漆大门、花岗石门框和精巧门楣雕饰,依然被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构成了街区最鲜明的底色。石库门,这种诞生于19世纪中叶、中西合璧的独特民居形式,原本是拥挤生活的烟火之地,承载着老上海的市井气息。而新天地的魔法,在于为这些历史的容器注入了当代的活力。设计师以保护性改造的理念,抽空了内部结构,保留了最具辨识度的门头、山墙和弄堂肌理。如今,曲折的里弄巷道化身成为露天漫步廊,厚重的石库门背后,是通透明亮的落地玻璃橱窗,里面陈列着国际奢侈品。新天地,不仅是对石库门建筑形与神的成功挽留,更是一次颠覆性的空间再造,它让凝固的完美演绎着旧瓶装新酒的都市更新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一百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拍摄记录的地方太多太多。这个美篇只涵盖了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5O7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