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 博茨瓦纳:穿越时空的自然诗篇

赵力

序章:影子的邀请函 <p class="ql-block">当撒哈拉的热风漫过纳米比亚红沙丘,我的影子率先跌进博茨瓦纳的琥珀色黄昏。它被金合欢树的枝桠剪碎,又在猴面包树的褶皱里重组,像李白笔下 "举杯邀明月" 的醉客,执意要带我走进这片被时光偏爱的土地 —— 在这里,每个影子都藏着古老的密码:是布须曼人岩画上猎人追逐羚羊的剪影,是独木舟划过三角洲时惊起的小鸟投在水面的碎银,更是象群踏过草原时在云影间写下的象形文字。于是镜头装上长焦,心揣着《诗经》的平仄,我随这道先于脚步的影子,叩响了非洲腹地上最接近自然原音的快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5.28自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到达博茨瓦纳杭济,开始了6天的博茨瓦纳动物天堂之旅。</p> 布须曼人村落:岩画里的文明密码 <p class="ql-block">"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当越野车驶入杭济的赭红色荒原,王维笔下的意境在此具象成布须曼人村落的剪影。这个存续十万年的族群,用鸵鸟蛋壳串起时光的项链,在钻木取火的青烟中,演示着 "魔鬼之爪" 草药的疗愈奥秘。岩壁上的犀牛与羚羊岩画,仿佛凝固的《诗经》,将狩猎场景化作永恒的史诗。现代布须曼人虽已迁居砖房,却仍在兽皮裙裾间流淌着 "天苍苍,野茫茫" 的游牧基因,让镜头捕捉到文明最初的模样。</p> 布须曼人是非洲南部的古老民族,又称桑人(San People),其历史可追溯至数万年前,如今主要分布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等地的沙漠与半沙漠地带,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生存智慧。<br><br>分布范围:主要聚居在卡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及周边地区,包括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等地,总人口约 10 万(不同部落人口差异较大)。<br>语言特点:布须曼人语言属于科伊桑语系(Khoisan languages),以复杂的 “搭嘴音”(click sounds)为显著特征,如用舌头与口腔碰撞发出 “咔嗒” 声,是人类语言中罕见的发声方式。目前部分年轻一代逐渐使用南非荷兰语或英语,但传统语言仍在部落中传承。<br>传统生活方式:布须曼人曾长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男性擅长追踪猎物(如羚羊、野兔),使用弓箭(箭头涂有毒药)和陷阱;女性则采集野果、块茎和昆虫,是部落的主要食物来源。这种 “流动式” 生存方式依赖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例如能识别数百种植物的食用与药用价值。<br>聚落与居住:传统聚落由多个家庭组成,规模通常为 20-50 人,居住在简易的茅草棚或树枝搭建的窝棚中,无固定居所,会随季节和食物资源迁移。如今部分部落受现代文明影响,开始定居于政府规划的村庄。<br>社会结构:以平等主义为核心,无严格的等级制度,决策通过部落成员共同协商。部落首领(通常为经验丰富的长者)负责协调事务,但权力有限,资源(如猎物)实行平均分配。<br>独特的身体特征:布须曼人身材较矮小(男性平均身高约 1.5 米),皮肤呈黄褐色,毛发卷曲,面部轮廓立体,适应沙漠干旱环境。<br> 奥卡万戈三角洲:独木舟上的水墨长卷 <p class="ql-block">乘 "梅科罗" 独木舟划入三角洲腹地,孟浩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的意境扑面而来。旱季的水道如翡翠绸带,紫胸佛法僧掠过芦苇丛,将羽色染成流动的彩虹。当暮色浸染沙洲,河马群踏碎水面的金箔,让人想起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的妙句。清晨追逐狮群进食猎杀野牛的场景,快门声与狮吼交织成 "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野性乐章,深刻理解不是在餐桌上,就是在餐单里的残酷哲理。</p> 奥卡万戈三角洲的独木舟(Mokoro)体验是非洲南部最具特色的生态旅行方式之一,这种传统木质独木舟穿梭于三角洲的河道与沼泽间,让旅行者以亲近自然的方式探索这片 “非洲最后的伊甸园”。<br><br>一、Mokoro 的起源与文化意义<br>传统工具的现代延续:Mokoro 是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原住民(如巴耶伊人)的传统交通工具,由当地树木(如猴面包树、铁木)手工凿刻而成,船体狭长轻便,适合在浅水区划行。<br>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如今的 Mokoro 多采用纤维材料仿制,既保留传统形制,又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划行时依赖长木杆撑船(称为 “poler”),向导通过经验判断水深和河道,避免惊扰野生动物,体现了当地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br><br>二、独木舟体验的独特魅力<br>1. 沉浸式亲近自然的视角<br>低角度观察生态:Mokoro 贴近水面,旅行者能近距离观察水生植物(如睡莲、纸莎草)、两栖动物(青蛙、鳄鱼)和鱼类,甚至能看到河马在水下的身影(需保持安全距离)。<br>鸟类爱好者的天堂:三角洲栖息着超过 400 种鸟类,划行时常见非洲鱼鹰、蜂虎、鹭鸟等在枝头停歇,向导会根据鸟鸣和踪迹引导观赏。<br>2. 静谧与野性的平衡<br>无引擎噪音的探索:Mokoro 依靠人力划行,不会惊扰野生动物,适合近距离观察象群饮水、羚羊涉水等场景,体验 “无声的狩猎”。<br> 莫雷米保护区:草原上的生命交响 <p class="ql-block">"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莫雷米的清晨被鸟鸣唤醒。越野车穿越莫帕尼森林,花豹在枝头投下金色剪影,象群踏过洪泛平原,扬起的尘土仿佛杜甫笔下 "星垂平野阔" 的苍茫。当一头威猛的雄狮面朝自己迎面走来,而距离不足三米之时,我的心脏开始不争气的砰砰直跳,不得不说,食物链顶端的王者气场就是够大,威压让我有点喘不过气来。</p> 莫雷米保护区是博茨瓦纳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br><br>地理位置:位于博茨瓦纳西北部,处于奥卡万戈三角洲中心地带,覆盖了奥卡万戈三角洲东部的大部分区域。<br><br>命名由来:以巴塔瓦纳部落的酋长莫雷米的名字命名。面积:近 5000 平方公里。成立背景:成立时被指定为保护区,而非国家公园,这使得当地的土著巴萨瓦人和布须曼人被允许留在保护区内。<br><br>地貌多样:有交错分布的开阔湿地和大面积干旱土地,也有茂密的森林,还有开满百合的沼泽地、绿草茵茵的草原和郁郁苍苍的森林,以及莫帕尼森林、克瓦伊河地区和夏卡纳克萨洪泛平原等著名区域。<br><br>气候特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每年 12 月至 3 月为雨季,雨水充沛,河水泛滥,形成大片湿地;4 月至 10 月为旱季,气候相对干燥,动物会聚集在水源附近。<br><br>野生动物资源<br>哺乳动物: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有大象、狮子、豹子、水牛、长颈鹿、犀牛、河马、鳄鱼、猎豹、野狗、鬣狗、胡狼等,其中非洲大象数量众多,是非洲大象最集中的地方之一。<br>鸟类资源:鸟类丰富,孕育了近 500 种鸟类,包括非洲剪嘴鸥、食蜂鸟、紫胸佛法僧、苍鹰、翠鸟、苍鹭和许多猛禽等。<br> 乔贝国家公园:长河落日的史诗画卷 <p class="ql-block">乔贝河畔的黄昏,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意境被重新诠释。游船劈开如镜的水面,象群涉水而来,庞大的身躯在粼粼波光中化作移动的山峦。当夕阳沉入纳米比亚边境,河马群的剪影与归巢的鱼鹰构成 "落霞与孤鹜齐飞" 的绝美画面。暮色中,长颈鹿在金合欢林间踱步,快门声记录下 "天苍苍,野茫茫" 的终极注脚。</p> 乔贝国家公园位于博茨瓦纳北部,与津巴布韦、赞比亚、纳米比亚三国交界,是博茨瓦纳第二大国家公园。<br><br>公园概况:公园建于 1920 年,最初是贝专纳保护地殖民者的狩猎区,1967 年博政府正式将此地辟为国家公园。公园面积约 10566 平方公里,约占整个乔贝区的 60%,园域内降水量丰富,植物生长茂密。<br><br>生态区域:公园分为四大生态区,包括东北部乔贝河水域的草场森林区、西部湿地、西北部沼泽地和干旱腹地。<br><br>动物资源:这里动物种群数居非洲前列,以大象、斑马和狮子的密度居非洲之首而闻名,园内大象数量超过 6 万头。此外,还栖息着犀牛、豹子、羚羊、野牛、鬣狗等众多兽类,乔贝河和沼泽地里有鳄鱼、河马以及鱼鹰、小蓝翠鸟、鸵鸟等鸟类,鸟兽种类达数百种以上。<br><br>旅游特色:游览乔贝国家公园主要有乘船巡游和乘车游猎两种方式。乘船巡游可以看到乔贝河边的大象、河马、水牛、鳄鱼等,运气好还能看到象群穿越乔贝河,黄昏时分还能欣赏壮丽的日落景观。乘车游猎则可以看到狮子、长颈鹿、斑马等动物,清晨和傍晚是动物活跃期,看到动物的概率更大。<br><br>最佳游览时间:每年 5 月至 10 月是游览乔贝国家公园的最佳时间,此时为旱季,晴天较多,草木稀疏,视野开阔,动物会聚集在河边,更容易被发现。<br> 结语<br>从布须曼人的岩画到乔贝河的落日,博茨瓦纳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笔墨,在非洲腹地书写了一部流动的《诗经》。当镜头定格下钻木取火的火星、独木舟划过的涟漪、象群踏过的草原,我们终于懂得:最美的诗篇不在古籍中,而在天地万物的呼吸之间。 <p class="ql-block">非洲四国之旅未完待续,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