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邯郸 一中——我人生的摇篮</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母校学习生活八年的回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萧凤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实践篇——上工厂 下农村 劳育锻炼</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年5月7日,<b>毛主席发表“五.七指示</b>”</h3> 当时的教育方针强调:<b>“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因此,母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br> 按照这一方针和毛主席“<b>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及“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b>的教育思想,学校每学期至少要安排一周的全日劳动课:上工厂、下农村(农场)学工学农;到公园、陵园等公共场所参加公益劳动;有时也在本校参加建校劳动,即使毕业年级也不例外。 <b> 1、车间·油污·思想</b><br> 在工人阶级倍受推崇的时代,上工厂接受教育和锻炼,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br> <b>1964年秋,我们第一次走进工厂——邯郸市酒厂</b>(现丛台酒厂)参加劳动。当时酒厂刚从北门里搬迁到新址(现在的滏东大街)不久,规模不大,听说是把贞元增世传四百余年的30多个泥池老窖整体迁徙过来的。我们看到,许多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大,厂区和车间里的环境也不太好,看到工人们赤着双脚,在热气腾腾的酒糟里踩来踩去,更是惊叹不已。<br> 我们的任务是:男生在车间帮助工人踩糟或运输,女生有的干包装,有的洗酒瓶。虽说这都是些简单的劳动,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平生第一次。<br> 在一个露天大水池边,我和几位女同学蹲在地下,用毛刷将回收来的旧酒瓶一遍又一遍地清洗干净……活虽不重,可一天下来,已是腰酸背痛,两只手也泡的惨白发涨。而弥漫在整个厂区那剌鼻的酒糟酸味,更是让人难以忍受。一位女同学因对酒精过敏,脸上、身上起了许多小红点,剌痒不止,只好另行分配任务。<br> 一连几天,都在与池子里的凉水和堆积如山的酒瓶子打交道,我们不免感到身体疲惫,心里厌烦。可是,当我们看到工人们成年累月地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毫无怨言;有些工序的熟练工,整天无休止地重复着几个相同的动作,却乐此不疲; 特别是当我们在厂里参观完整个白酒的酿造过程,看到工人们用辛勤的劳动酿制的白酒一滴滴流出的时候,一种好奇而敬佩的心情油然而生。<br>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了解了邯郸贞元增世传四百余年美酒飘香的来历与含意,知道了这个不起眼的小厂,在当时已开创了中国白酒界“人工培养百年老窖”的先河,为国家酿酒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为自己曾在这里做过一点贡献而欣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的邯郸丛台酒厂</h3> <b>1965年秋,我们第二次走进工厂——邯郸储油设备厂</b>劳动。这是一个机械厂。主要是生产储存食油的大桶。车间有前方与后方之分:前方为生产线——从剪板、成形、焊接、喷漆到成品入库。后方是为前方服务的设备维修等。看着台台不知名的机器,听着声声马达轰鸣,我们感受到一种在课堂上永远得不到的体验。<br> 一周的劳动,主要是干些给工人或技术人员当助手或搬搬运运的活,但大家不挑不捡,随遇而安。当我们手持以“丝米”为单位的卡尺,跟技术人员学习测量零件的时候,我们感到了科学的严谨与缜密。当我们从成装车间里将一个个几十公斤重的大桶用板车运进仓库,再码放整齐或装上货车被运往全国各地的时候,我们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价值。<br> 因为厂子离学校较远,我们中午在厂里就餐。利用饭前饭后的休息时间,我们常到车间观察工人们的生产过程,或向技术人员请教一些问题。通过与工人、技术员的接触与交流,我们学到了在书本里永远学不到的东西。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数理化的知识与实验,在这里都变得鲜活、生动。而职工们那种对产品质量认真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成了我们一生效法的榜样。<br> 下两次工厂,我们的知识得到了增长;沾两手油污,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流几身臭汗,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当年,我们去的储油设备厂生产的就是这样的大桶</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也是这样向工人师傅学技术</b></h3> 我上高中时的同班同学张建新看完此文,有感而发,随赋诗一首如下:<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浪淘沙.读《摇篮 :实践篇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建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增世百余年,老窖贞元。刷瓶涮水日三千。不免腰酸身乏惫,手累心甜。</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大径桶飞圆,剪板长宽。成型一卷焊相连。精益求精丝间,增识无边。</div></div> <h1><b>(未完待续:实践篇2-3)</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