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光武陵前夜炊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客驱车出郑城,波涛翻涌伴君行。</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浪底畔云霞暖,光武陵前星月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炙肉飘香风送远,欢歌穿树鸟和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暂离尘世寻幽趣,醉卧黄河梦亦清。</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夏游汉光武帝原陵记</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h3> 小浪底观瀑之旅,却在机缘巧合中与汉光武帝原陵相遇。六个人、三辆车,一辆车从平顶山出发前往小浪底。两辆车从郑州出发,一路向西。途经河洛汇流处,碧黄两色的河水在视野里泾渭分明,仿佛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抵达小浪底时已近晌午,暑气蒸腾,游人如织,疲惫与燥热让我们决定暂作休整。 寻得附近孟津区白鹤镇河清村一处树荫遮蔽的连廊处,把随车携带的户外折叠桌椅与各类食材都取下车来开始了野炊。烧烤炉燃起袅袅炊烟,羊肉在铁网上滋滋冒油,孜然与辣椒的香气混合着啤酒的清爽,驱散了旅途的倦意。午后四点,考虑到时间已晚,再加景区里攒动的人潮,临时起意改变行程——闻知孟津县的汉光武帝原陵幽静古朴,或许能避开这炎炎烈日下的喧嚣,并能与雄才大略的汉光武老皇兄把酒临风、可以进行时空穿越、秉烛夜话吧。 傍晚七点左右,夜幕降临,当我们从黄河滩游玩后抵达原陵时,陵园管理处早已下班。停车场空旷寂静,几棵古柏在风中沙沙作响。大家默契地搭起帐篷,再次把折叠桌椅摆置好,升起炉灶。炭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烤肉的香气与夜色融为一体。我开始给大家煮起了米线吃,老李还搞到了一条黄河大鲤鱼提过来进行烤鱼吃。我们推杯换盏间,谈论着白日所见所闻,也好奇着这座埋葬东汉开国皇帝的陵园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直到月上中天,将近十一点,同伴们才在虫鸣与清凉微风中沉沉睡去,而我却躺在吊床上辗转难眠,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记忆中的老父亲经常给我讲的“王莽撵刘秀”的传说故事。 既然来到了汉光武帝的陵寝之地,又夜宿于陵园之处,岂能不与刘皇兄月光下,清风拂面,正可时空穿越,聊天长谈一下呢?说起刘秀来,那可真是不一般的人物,乱世烽烟里的传奇人生。也有很多不得不说的传奇故事,实可谓“治国齐家平天下,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典范! 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堪称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既充满帝王与后妃的传奇色彩,也蕴含着普通人的真挚情感,可谓是“情定美人阴丽华,温柔月光乱世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关键节点来了解: 1.少年倾慕:“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br>刘秀早年是没落的汉室宗亲,家境普通。而阴丽华是南阳新野的豪门千金,不仅容貌出众,且家族显赫(其先祖为春秋名相管仲)。刘秀在长安求学时,曾见过执金吾(京城卫戍长官)出行的盛大场面,又听闻阴丽华的才貌,便发出“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此时的倾慕更多是对理想生活与佳人的向往,也为两人后来的缘分埋下伏笔。 2.乱世成婚:“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br>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随兄长刘縯起兵反莽(绿林起义)。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声名鹊起。同年,他与阴丽华喜结连理,此时刘秀29岁,阴丽华19岁。婚后仅三个月,刘秀因兄长被更始帝刘玄猜忌杀害,为自保不得不前往河北征战,两人被迫分离。这段短暂的婚姻,成为刘秀乱世中难得的温情记忆。 3. 政治联姻与破镜重圆:“雅性宽仁,有母仪之美”<br>刘秀在河北发展时,为拉拢真定王刘杨,迎娶了其外甥女郭圣通(政治联姻),并借助刘杨的兵力平定河北,最终称帝(公元25年,建立东汉)。称帝后,刘秀本想立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以“郭氏已有子(刘疆),且陪陛下共历艰难”为由坚决推辞,于是郭圣通被立为皇后,刘疆为太子,阴丽华则封为贵人。 尽管阴丽华让出后位,但刘秀对她的宠爱未减。公元26年,阴丽华随刘秀出征,生下长子刘庄(即后来的汉明帝)。此后数年,刘秀逐渐清除了郭氏外戚(真定王刘杨谋反被诛),并因郭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于公元41年废黜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成为皇后后,“恭俭仁厚,天下化之”,深受朝野敬重。 4. 相濡以沫:“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帝王版浪漫<br>刘秀与阴丽华相伴30余年,即便身为帝王,刘秀对阴丽华的感情始终真挚。据《后汉书》记载,刘秀常与阴丽华同寝共食,甚至在处理朝政时也允许她参与意见(“每与后言,未尝不以天下为忧”)。阴丽华不仅是刘秀的妻子,更是他的政治盟友与精神支柱。<br> 公元57年,刘秀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诏:“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他要求葬礼从简,或许也暗含了对阴丽华的体谅。而阴丽华则活到公元64年,享年60岁,死后与刘秀合葬于原陵(即汉光武帝陵),实现了“生同衾,死同穴”的承诺。 5. 历史印证:爱情与帝王基业的交织<br>刘秀与阴丽华的故事之所以被传颂,不仅因其情感真挚,更因它与东汉王朝的建立与稳定紧密相连。阴丽华的贤德(辞让后位、宽厚待下)与刘秀的深情(废后立阴、始终信任),共同成就了一段“帝后爱情”的典范。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近世后妃之家,虽贵盛,能以谦俭自保,不致覆亡者,鲜矣。阴后之贤,非独后宫之表,亦汉家之良佐也。” <br>这对帝王夫妻的故事,既有乱世中的相扶相持,也有宫廷中的克制与坚守,成为历史长河中少有的“爱情与权力”平衡的佳话。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昆阳之战,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b></div> 昆阳城头,黑云压城,王莽的四十万大军如潮水般涌来,旌旗蔽日,金鼓震天。而城中,刘秀率领的汉军不过区区万人,形势岌岌可危。有人主张弃城逃跑,有人提议投降保命,唯有刘秀镇定自若,目光如炬。<br> “诸君若想活命,唯有一战!”刘秀站在城墙之上,声音铿锵有力。他亲率十三骑突围求援,在定陵县、郾县召集援军。夜色中,刘秀骑着快马,穿越敌军封锁线,马蹄踏碎满地月光,也点燃了汉军心中的希望之火。<br> 决战当日,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冲锋陷阵。他一马当先,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直取敌阵。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天空突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王莽军本就军心不稳,此时更是阵脚大乱。刘秀抓住战机,率领汉军乘胜追击,杀声震天。昆阳之战,刘秀以万人之师击溃王莽四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这场战役不仅扭转了战局,更让刘秀的威名传遍天下,为他日后称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隐忍待发,河北大地的崛起之路”</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刘秀兄长刘寅的死,如同一把利刃,刺得刘秀鲜血淋漓。面对更始帝的猜忌,他强忍着悲痛,向更始帝请罪,甚至不敢为兄长举办一场像样的葬礼。他收起锋芒,在更始帝面前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隐藏着心中的仇恨与抱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终于,机会来了。更始帝派刘秀前往河北招抚各郡。刘秀如困兽出笼,策马奔向河北大地。在那里,他遇到了邓禹、冯异、马援等云台二十八将,这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成为他逐鹿天下的左膀右臂。</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河北的冬天格外寒冷,刘秀一行人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但刘秀始终不曾放弃,他广纳贤才,整顿军队,安抚百姓。在信都、上谷、渔阳等地豪杰的支持下,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先后击败王郎、铜马等割据势力,收编降卒数十万,终于在河北站稳脚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公元25年,刘秀在鄗南称帝,建元建武。此后,他历经十二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刘永、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混战局面,后定都洛阳,实现了汉室中兴,建立了东汉王朝。</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莽撵刘秀”:民间传说里的传奇故事</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民间,关于“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我的老家禹州市,更是口口相传,留下了很多“王莽撵刘秀”的故事,为刘秀的传奇人生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传说中,刘秀被王莽的追兵穷追不舍,陷入绝境。就在生死关头,总有神奇的事情发生。</span></div></h3> 一次,刘秀逃至一片荒野,口渴难耐。他跪在地上,祈求上天赐水。突然,地面裂开,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便是后来的“扳倒井”。还有一次,刘秀躲进一片麦田,眼看追兵将至,麦田里的蝼蛄却将麦秆咬断,暴露了他的行踪。刘秀一气之下,将蝼蛄拦腰折断。但转念一想,蝼蛄也是为了通风报信,并非有意害他,于是又用草棍将蝼蛄的身体连接起来。从此,蝼蛄的身体便成了两段,却依然能够存活。 还有关于酸枣倒刺的传奇渊源。一日,刘秀被王莽的追兵逼入绝境,慌不择路地逃进了一片酸枣林。彼时,正值盛夏,烈日高悬,林中闷热无比,刘秀又饥又渴,疲惫不堪。身后,王莽的士兵喊杀声震天,步步紧逼。刘秀在酸枣林中拼命奔逃,荆棘丛生,他的衣衫很快就被酸枣树的尖刺划破,手臂、脸颊也被划出一道道血痕。锋利的倒刺如同一双双凶狠的爪子,似乎要将他死死拽住,献给追兵。刘秀心急如焚,一边躲避着倒刺,一边在心中暗暗叫苦。眼看追兵越来越近,生死一线之际,刘秀忍不住对着酸枣树大声喊道:“我刘秀若有天命,你们这些酸枣刺,就莫要再阻拦我!” 神奇的是,话音刚落,原本尖锐、直挺的酸枣刺竟像是听懂了他的话,瞬间纷纷弯曲,变成了倒刺。如此一来,刘秀再奔跑时,刺不再扎他,衣服也不再被挂住。 刘秀顺利地穿过了酸枣林,摆脱了王莽的追兵。后来,刘秀历经艰难险阻,广纳贤才,整顿军队,在河北等地积蓄力量,最终推翻了王莽政权,恢复汉室,建立东汉,成为光武帝。 从那以后,这片酸枣林里的酸枣树就都变成了倒刺。当地百姓口口相传,都说是因为刘秀是真命天子,他的话得到了上天的回应,所以酸枣树才发生了这样神奇的变化。这故事越传越远,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一段传奇 ,承载着人们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想象与敬畏。<br> 这些传说或许荒诞不经,但却反映了百姓对刘秀的喜爱与崇敬。在人们心中,刘秀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帝王,更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他的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次日清晨,被一声清亮的鸟鸣唤醒。循着香气来到陵园附近的小店,品尝闻名遐迩的铁谢羊肉汤。乳白色的汤汁醇厚鲜香,鲜嫩的羊肉入口即化,再配上酥脆的饼,一口下去,浑身都暖了起来。八点半,陵园准时开放,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入这片千年古迹。 踏入汉光武帝原陵的那一刻,清凉的夏风正掠过斑驳的神道,将千年前的鹅卵石打磨得温润如玉。指尖抚过陵前斑驳的石碑,苔痕在沟壑间蜿蜒,恍若时光留下的掌纹。友人驻足在侧柏投下的碎影里,手机镜头捕捉着古树虬结的枝桠,却不知这株历经千年风雨的老树,早已将无数朝代的兴衰藏进了年轮深处。 漫步在苍松翠柏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遥想昆阳之战中,他以少胜多,力挽狂澜,尽显英雄本色;昆阳之战的硝烟,四十万大军的金戈铁马,终究化作了麦浪翻滚的良田。当年刘秀率十三骑突围的惊心动魄,此刻竟化作脚下绵软的春泥。历史总以这般静默的方式完成轮回——那些震天的战鼓、染血的征袍,最终都在岁月的淘洗中归于平和。站在原陵的制高点眺望,远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孩童追逐的笑声惊起白鹭,掠过黄河泛着银光的水面,恍惚间竟与史书里记载的野凫嬉戏图重叠。 刘秀的兄长刘寅蒙冤被杀,他忍辱负重,沉着冷静,巧妙化解猜忌;镇抚河北、收服铜马,他广纳贤才,麾下云台二十八将各展其能,最终结束了王莽之乱,一统天下,延续汉室江山近二百年。“披荆斩棘”“克定祸乱”,这些成语道不尽他的雄才大略,更写不完他的治国智慧。 刘秀不仅是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心怀百姓的明君。他深知民间疾苦,建国后推行一系列仁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而他与阴丽华的爱情,更是传为佳话。“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从少年的倾慕到一生的相守,他们携手走过风雨,成为历史长河中令人动容的一抹温情。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帝王冢前那些超越权力的故事。阴丽华辞让后位时的温柔决绝,刘秀凝视结发妻时眼中的柔光,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鲜活。当我们在原陵大门处驻足,讨论着那两株不合规制的侧柏,忽然意识到:或许正是这些“不合常理”的存在,才让历史褪去冰冷的威严,显露出人性的温度。它们像被时光遗落的注脚,默默诉说着权力巅峰处的真情与无奈。 望着眼前古朴的陵园,不禁想起关于它选址的传说。刘秀之子素来执拗,父亲往东他偏往西。刘秀临终前故意说要葬于黄河滩,本以为儿子会反其道而行之,谁知这一次,儿子竟顺从了他的意愿。命运的安排总是如此奇妙,这座临江而建的陵墓,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庄严肃穆,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帝王传奇的一生。而奔腾不息,桀骜不驯的黄河,也好似敬佩汉光武的雄才大略与高尚品格,遇到刘秀的葬身安息之陵寝,也似乎偃旗息鼓绕道而过。千百年来刘秀的陵寝也没有受到黄河的任何侵扰,从而安然无恙。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早已化作良田,叱咤风云的英雄也已化作一抔黄土。但历史不会被遗忘,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那些闪耀着智慧与人性光辉的人物,都化作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代代相传。站在原陵之中,看着同行的友人,想着这一路的际遇,忽然明白:旅行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不经意间与历史相遇,在古迹中感受岁月的沉淀,在故事里触摸生命的温度。 同行的友人老袁忽然指着墙角一株新生的酸枣树苗惊叹,刹那间,“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便从记忆深处苏醒。那些带着倒刺的酸枣树,那些扳倒井、接蝼蛄的神奇故事,何尝不是百姓用想象为历史织就的浪漫披风?民间传说里,真命天子与草木山川对话,天地万物皆可为他显灵——这是农耕文明特有的浪漫,也是中华民族对英雄最质朴的礼赞。 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游览,在艳阳高照时。我们结束了对汉光武帝陵的参观游览,迈出了陵园大门。行走在鹅卵石铺筑的漫长神道上,再一次回首望去,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仿佛是不想让我们离开似的,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肃穆与庄重,充满了精气神。 我忽然懂得,旅行的真谛从不是简单的打卡拍照,而是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灵静下来,去聆听古迹深处传来的回响。那些在课本上读过的历史事件,在导游词里听过的人物生平,唯有当我们真正站在故事发生的土地上,感受着同样的风,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才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原陵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无声诉说着:所有的伟大与渺小,辉煌与落寞,终将成为民族精神的养分,滋养着文明的根系,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 有诗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夜宿光武陵园怀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马银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宿原陵月似弓,烟消野灶各西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摇烛影心难寐,漫忆儿时语未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辙空存荒草外,中兴长仰暮云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家治国双全处,不恃威名自霸雄。</div> 但是,我在原陵游览之时,却发现了三个不同寻常的现象,从而引起了我的三个疑问: 第一哥疑问是汉光武帝的原陵神道,却是鹅卵石铺地,感觉非常不合皇帝陵寝的规制要求。因为皇陵神道地面一般都是青石板铺就,还从来没有见过使用鹅卵石铺筑的呢。就算是后世人们铺就,那也应该遵从历史上的皇陵规制而为,而非凭空想象胡为吧? 第二个疑问是光武帝原陵大门口处的广场地面正中间,为何却栽有两株侧柏,哪有正对着陵园大门口却栽两棵树而堵门的呢?感觉这个也非常不合皇家礼制的。 第三个疑问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大门和围墙,尤其是大门处,墙面没有抹灰就涂上了红色。而不像其他皇家陵寝大门及围墙,一般都是抹灰找平后再涂成红色的呢。<br>不知道以上三个疑问,有何合理的解说呢? 通过DeepSeek进行搜索查询,得到了一些解答,但仍然是不能令人信服。后又通过豆包搜索查询,得到一些解答,虽有一些道理,却仍然是牵凿附会之说,但也比DeepSeek的解答相对来说好一些了。<br> 这是DeepSeek的解答感觉属于机械地照搬资料堆砌而已,只简述一下而已。 汉光武帝原陵的三大特殊现象,均为历史变迁与实用需求的产物:<br> 神道铺鹅卵石:神道原始材质不详,现存鹅卵石路面或为唐至宋重修时添加,目的是保护遗址与排水,原陵地处黄河滩涂,低洼易积水,鹅卵石可增强渗水性。<br> 大门两侧栽侧柏:两株侧柏为陵园“二十八宿柏”的一部分,象征“云台二十八将”守护陵寝,契合刘秀柔政治国形象;柏树兼具汉代辟邪功能,民间传说赋予其神话色彩,淡化位置的非常规性。<br> 大门未抹灰直接涂红:涂红符合皇家礼制,但未抹灰或因原陵多夯土砖石结构,基层不平整,直接上色可节省成本、更耐久;现存大门为1997年重建,施工为追求古朴感保留粗犷质感。<br> 这些特殊之处源于历代修缮、地理环境及文化象征的多重影响,也体现了原陵“枕河蹬山”的革新特色。这些现象恰凸显原陵的独特性——它打破“背山面河”的传统风水,以“枕河蹬山”彰显刘秀的革新精神,而细节的非常规处理,亦成为其跨越两千年历史的生动注脚。 以下这是豆包的解答:<br> 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这三个现象,皆与刘秀本人倡导的薄葬理念及历史变迁等因素有关,具体如下:<br> 鹅卵石铺地的神道:刘秀主张简葬,他曾对负责营建陵园的窦融说,建陵占地不要超过二三顷,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临终前又再次下旨强调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要因山为陵,不起坟堆。所以,原陵神道采用鹅卵石铺地,很可能是遵循了刘秀薄葬的要求,未使用过于奢华的材料。<br> 大门口的侧柏:目前暂无明确的官方解释,但有一些民间传说和推测。有说法认为,这两棵侧柏如同两名守门大将,守护着陵园。也有观点将其与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联系起来,称其为“连理枝”象征,寓意夫妻情深。不过,这些都属于民间附会之说,缺乏确凿的历史依据。从实际情况看,历经千年岁月,陵园的布局和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最初树木的栽种位置或许并非如今所见这般“堵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树木生长以及陵园其他部分的变迁,才形成了现在的视觉效果。<br> 未抹灰的大门墙面:原陵始建于公元50年,历经千年,期间可能经过多次修缮和维护。大门和围墙墙面未抹灰就涂红,可能是后世修缮时受当时的工艺、材料或资金等条件限制,未能按照传统皇家陵寝的标准进行施工。也有可能是为了保留某种历史风貌或遵循当时特定的修缮理念,故意不进行抹灰处理。<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7月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