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游玩三处景点

shuping

北京近日高温闷热难耐,昨夜下了小雨,一早就到北海找清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龙壁</b></h3> 九龙壁(Nine Dragon Wall),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内,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一座仿木结构彩色琉璃砖影壁,也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中唯一一处双面九龙壁 。 九龙壁为双面影壁,琉璃须弥座,用424块彩色琉璃砖砌成,长27米,高5米,厚1.2米。庑殿式壁顶,黄瓦绿剪边。全壁上下、前后、左右共有635条龙 。九龙壁无论是在龙的造型、色彩以及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方面都达到较为精湛的程度,是中国较为重要、宝贵的艺术品之一,对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 1961年3月4日,包含九龙壁在内的北海及团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筑特色</b></h3> 从九龙壁的九条龙造型上分析,首先从龙盘旋而成的动势上分析可以分为四条升龙、三条降龙、一条位于中心的盘龙、一条行龙。升龙的形态造型主要是龙由海面腾空跃起盘旋着身体向空中的火球冲去。整个身形曲线流畅显得极富张力。降龙的造型和升龙形成对比,是从空中俯冲到下来的海面然后还有种跃跃欲试的向上蹿的冲力。位于壁面中心位置的是一条黄色的盘龙,它的身体动态非常精彩,龙身盘坐在墙壁上,而龙头是凸出墙面,使得整条龙的造型有种从墙面喷出来的视觉冲击力。 九龙壁的整体色调为黄绿色调,即暖色调,顶部和基座部的颜色为黄色和绿色的交错穿插,达到一种上下呼应的效果;中间的壁面部分以蓝绿冷色调为主,因为背景是孔雀蓝色,再配上五彩飞龙,形成一种既和谐又变化丰富的效果 。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物价值</b></h3> 九龙壁无论是在龙的造型、色彩以及整体的节奏与韵律方面都达到较为精湛的程度,是中国较为重要、宝贵的艺术品之一,对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 。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龙亭</b></h3> 五龙亭位于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筑介绍</b></h3>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 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为皇帝休息时所用。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与左边相同。合称五龙亭。整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设置也充分显示了皇权等级的区分。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br> 雍正齐妃、曾寄住在此。致死之时、死前一个月,崇庆皇太后和乾隆帝来看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天梵境</b></h3>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镜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隔海贯成一线,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 西天梵境提供沉浸式的佛教文化体验,游客可在此感受古建筑的庄严与琉璃艺术的璀璨,同时领略乾隆御笔题词的深厚文化底蕴,享受心灵的宁静与升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筑特点</b></h3> 西天梵境(大西天)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从华藏界牌楼穿过,意即进入佛门;反面“须弥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须弥山”这个佛家最神圣的境界。 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 后为天王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 天王殿后为大慈真如殿,建于明万历时,殿五间,为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该殿全部为楠木建成。前出月台,有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又北向联为:“日月轮高,眄七宝城如依舍卫;金银界净,涌千华相正现优昙。”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供奉铜佛,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木塔即为铜塔之模型。 殿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顶。殿后历级而登,为华严清界殿,殿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殿后为七佛塔亭,为重檐八角,绿琉璃瓦顶,黄琉璃脊,内有八角石塔一座,塔上刻七世佛和乾隆所书《七佛塔碑记》。<br> 后为大琉璃宝殿(琉璃阁),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琉璃砖均刻佛像,与善因殿相同。 大琉璃宝殿前琉璃阁四面有迥廊六十七间,四隅各有四角攒尖亭相接,亭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廊为绿琉璃瓦,后所称为万佛堂。游廊于1955年改建为转角房26间。<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琉璃阁所在之处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曾建有宝塔一座,塔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塔为九层,为琉璃砖塔。塔顶为铜质镀金宝顶,周围挂镀金铜索风铃。但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地改建为琉璃阁。</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