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苏大哥</p><p class="ql-block"> 张忠义</p><p class="ql-block"> 近日无事,与朋友去宝塔区冯庄乡游玩,一是去体验一下王岐山等北京知青,在冯庄插队时的劳动情景和生活点滴;二是去品偿一下冯庄的大棚瓜果和农家饭菜,顺便领略一下退耕还林之后农村的绿色风光。</p><p class="ql-block"> 当车子进入冯庄乡冯庄村时,我的心忽然间震颤了一下,不由地想起13年前的一个早晨,来这里安葬我的好朋友苏绍武同志的送别场面。</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盛夏的早晨,刚下过小雨,陵前杂草长得十分茂密,露水很大,打湿了我的鞋袜和裤腿衣服,露水与不停话的眼泪搅和在了一起,让人悲痛欲绝。</p><p class="ql-block"> 永远忘不了13年前,我的好同事、好朋友,更是好大哥的苏绍武同志在单位值班时,无疾而终,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烦恼的人世,回归故里,来到了父母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苏绍武原籍榆林子洲,生于1956年2月17日。在子洲老家上完中学后,投奔四哥,来到了冯庄。经四哥多方协调,将其户口转到了李渠镇曹坪村,做为回乡青年,在曹坪村插队落户。在生产队劳动中,他满腔热情,抢着干重活、干累活,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正当他准备在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时,迎来了恢复高考,他就于1977年考取了延安农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1989年夏天,当时的延安地委、行署为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地直部门工作,在全地区范围内举行一场公开的调干考试,择优录用,我就考到了地区农业局工作。 </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局领导为了加强基层单位工作和培养锻炼年轻人,就派我们四人一起去南泥湾农场蹲点锻炼,帮助农场的农工们早日脱贫致富。由于我当时还是单身,就长期住在了场子里,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也就与绍武同志认识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南泥湾,交通十分落后,要翻越数十公里的蟠龙大山。由于森林茂密,气候反常,气温要比延安城里低几度,昼夜温差特别大。灶上的饭菜质量也是十分的差,每顿都是酸菜熬洋芋和场里生产的南泥湾大米。由于场里没有麦场,稻谷大多在马路上碾压,就很容易混入细小的碎石、沙子,吃米时稍不注意,就会磕碰牙齿,生活异常艰苦。这时,场里的一个傻大个、工会主席苏绍武同志就会经常把我请到家里,炒个鸡蛋,拌个拌汤,拿出老玉米酒,和我对饮几杯,让我有了家的感觉。同时,也培养我的酒量,让我没事的时候就想喝两杯。</p><p class="ql-block"> 其实,那个时候的绍武同志,家庭是十分困难的,一个人的工资要顾管妻子和两个小孩,还要供养刚上西安美院的小舅子。于是,在忙完工作后,他就开垦荒地和转包了农工的土地,种植庄稼和培育杨树苗子,想法设法增加收入,添补家用。他也就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民干部”。</p><p class="ql-block"> 尽管他生活困难,还不忘接济亲戚,把自己家人舍不得吃得鸡蛋用来招待朋友,每想到这些,我都会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我与绍武同志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块儿探讨人生,抨击时弊;一块儿商量工作,如何讨得领导的喜欢,怎样进步,实现人生的价值等等。</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交流,我也越来越多地知道了他的一些具体情况。他们兄弟姊妹10人,5男5女,他是最小的一个,可却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赡养父母,照顾子侄外甥以及妻家兄弟姊妹一大堆,生来就是照顾别人的命。</p><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绍武同志延安农业学校毕业后,接当时的政策,可以分配到原延安市(现宝塔区)农业技术单位或乡镇工作,是旱涝保收的吃财政单位。可同班的两个同学在恋爱,如果分配不到一起,就可能会吹。而分配宝塔区的名额有限,在此情况下,绍武兄为了成全同学的好事,就主动来到了属于企业的南泥湾农场工作,把自己的好工作让给了别人,是一般人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工作期间,由于他是延安农校毕业的,熟悉农业技术业务工作,经常奔迫在农场所属的各连队,指导农业技术工作,获得了农工的好评。当场里与农工发生矛盾时,都是由他出面去解决。农工们曾调侃他是“有职无权的苏绍武,农场遇事还离不开,我们相信苏绍武。”</p><p class="ql-block"> 1992年,农场迎来企业“破三铁”改革,更换了企业领导班子,由于绍武同志是农校毕业,懂专业,长期负责工会工作,与职工关系密切,群众基础好,就被提拨为副场长,进入领导班子。</p><p class="ql-block"> 新一届领导班子,改变工作思路,利用“农垦发祥地”这个品牌,向中、省申报重大农业建设项目,多渠道开展多种经营,向农、工、商综合性一体化发展。南泥湾农场办起了砖场、木器厂、甘草酸厂;兴办了果园、渔塘;开办了商业门市。特别是依据南泥湾地下赋禀,与石化企业合作,开展了石油勘探。南泥湾农场迎来了“二次创业”,受到了中、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绍武同志成为了农场发展的决策者、建设者和参与者,为农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2002年,担任了十年副场长的绍武同志调回了延安,担任延安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负责技术业务工作。随后,单位进行开发建设,修建职工住宅楼,在拆迁的过程中,绍武同志不厌其烦的做群众工作,推进项目顺利实施。记得在项目实施中,有一年连续降大雪,为了削除安全隐患,他冒着大雪,检查职工住所和工地基建情况,不小心从崖畔上滑落了下来,摔断了胳膊。但他却毫无怨言,不提任何要求,仍是继续的尽职尽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2004年5月去农科所工作,推广站正好租赁农科所四楼办公。这样,我们来往就更密切了,我在二楼办公,他每天上班前、下班时总会到我办公室坐一会,聊聊家常或工作上的事。当时,农科所也正在给职工修建经济适用房,由于开发商与职工在房价上争执不下,给我工作上带来很大压力。这时,绍武同志总会推心置腹,分析利弊,帮我出谋划策,提一些好的建议方案,让我感激涕零。</p><p class="ql-block"> 绍武同志生性耿直,性格温和,善处人处世,凡与他交往的朋友都夸他乐善好施,能吃亏、讲义气、重感情。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总能想法设法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职工群众的好评。只是他不喜欢迎逢拍马,巴结权贵,导致他在副县级岗位上一待,就是20年。也应了社会上留传的那句老话:“不跑不送,原地不动。”</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农场昔日的一些同僚部属,有的提拔重用、有的下海经商。一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成为延安有名的大款商人。而绍武同志却仍然是我行我素,过着平凡节俭的贫民生活。</p><p class="ql-block"> 2012年7月21日,绍武同志在单位防汛值班时,突发心肌梗死,在工作岗位上去世,享年56岁。</p><p class="ql-block"> 随后,绍武同志入土为安,回到了冯庄村父母身边。</p><p class="ql-block"> 绍武同志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诚实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是一名好领导、好党员、好干部;在家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在社会上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好哥么。</p><p class="ql-block"> 民间流传:好人命不长,坏人活千年。佛法解释为:人来到尘世,都是受苦受难来了。如果你是个好人,在人间干了好多善事,上天就会把你早早收去,不再遭受人间的痛苦磨难;如果你是一个坏人,就让你多活几年,遭受人间的炼狱磨难。还有人们常说的,人如果得猛病,突然去世,有一个好回首,没受罪,也是说得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活多少年,也是一瞬间。愿苏大哥在天堂中了却人间的烦恼,尽情享受极乐世界的幸福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p><p class="ql-block"> 忠义写于延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