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云阳的童年记忆⑧

乔也

<p class="ql-block">家乡云阳的童年记忆⑧</p><p class="ql-block">李兴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城关完小,位于广场北面的缓坡之上,有两栋二层的教学楼和一个大礼堂。教学楼后面,则是草地灌丛。因学校并无操场,凡体育课,大都在广场上进行,广场便也成为学校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云阳县城位于五峰山下,坡陡路狭,平坦的场地不多。因之,城里最大的一块平坝当属广场,是县城大型聚会和体育运动的场所。在这里,有蓝球场等体育设施。不过,广场并不大,其面积亦不过三几个篮球场大小而已。</p><p class="ql-block"> 1956年秋,我进城关完小一年级三班就读。某日下午,第一次和老师同学见面。当时尚未安排坐位,进教室后自然落坐,和我同桌的是牟寿松。班主任唐老师大概四十来岁,教语文。</p><p class="ql-block"> 牟寿松比我们这一帮孩子的个子都高,正式安排坐位后,他便和我分开,坐到后面去了。虽然是短暂同桌,但我和寿松之间的交往就比较多了,成了朋友和玩伴。直至毕业,我们都在同一个班。上中学后,我们不在一个班,虽仍不时见面,但交往也就淡得多了。况且,当时我是差生,他是优生,且是班长,好像还是团支部书记,自然渐行渐远。可悲的是,1965年,本已考上高中的牟寿松,竟然意外地淹死于池水之中。悲乎!</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成绩特好,期末考试,语文算术都是5分。那时候,学习成绩是5分制,即5分是满分,3分算及格。因之,对2分以下特别讨厌。有一首歌是丑化2分的:“脑袋前面歪,尾巴后面甩,2分是个老妖怪,一不小心它就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学期开学不久,老师便我让加入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据说要9岁才能入队,但此时我尚不足8岁。小学六年,我基本上年年都是优等生。六年级时,学校将同年级四个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挑选出来,另组成一班,命名为“卓娅班”,自是以苏联英雄来激励班上的学生。我有幸和同班的寿松、培清、双喜等同学进了一班。</p><p class="ql-block"> 唐老师任班主任时间不长,倒是对接任的刘老师有点印像。刘老师是位女教师,教算术,年约四十多,好像是河对门张王庙梁子上的人。刘老师对学生很和霭,学生在学习上有疑难,总是耐心讲解,从不声言厉色。学校后坡有一座烈士墓,刘老师曾组织班里的学生到烈士墓前祭奠,让各家做一个花圈。母亲为之连夜做成的一个花圈,由于做工最好,祭奠时被放置在墓前的正中间。</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班主任好像还有老杨老师和黎正卿老师。</p><p class="ql-block"> 老杨老师时年恐怕近六十了,体形清瘦,下巴有一小撮白色山羊胡。那时候,学生常到附近的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农忙劳动,如收碗、胡豆,翻红苕藤,掰玉米等。虽然老杨老师年纪比较大,但精神矍铄,多次和我们一起到乡下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们在山坡上翻红苕藤时,他总会在后面一遍遍呼喊:“翻红苕藤、拔草!”</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参加农忙劳动大概是四年级,为争先进、逞强,坚决要求参加。老师看我决心挺大,便批准和同班的明平珍、向书可等同学同去。然而,由于我太小,到乡下后,不但干不了啥活儿,反而成了负担。于是,仅去了三天就被送了回来。这第一次下乡,已印像依稀,只记得夜行时差一点跌下岩坎,可娃儿拉了我一把。</p><p class="ql-block"> 黎正卿老师是六年级时的班主任,约三十来岁,似有腿疾。黎老师为人不苟言笑,比较严肃,对学生要求也严厉。某次,牟寿松或因言语冒犯,黎老师本想将其拉出教室,但牟个子大,拉之不成,竟和老师在教室内转圈儿。老师无法,只好说:“看你这个个子,像个么子样子!”后来,黎老师调离教职,到城关镇任镇长。偶尔,在街上还打过照面。</p><p class="ql-block"> 由于校门外便是广场,我们每周都要在广场上几节体育课。在这里,我们跑步、跳绳、打板羽球、滚铁环。那时供孩子们玩的体育娱乐项目不多,因而滚铁环成了男孩子们的最爱。如遇雨天,体育课就改在礼堂进行,教学内容有跳箱、平衡木及垫上运动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最喜欢上音乐课,特别是陈老师的课。陈老师时年不过三十岁,中等个,脸色较黑。陈老师之所以受欢迎,在于教会一支歌之后,便会给同学们讲故事。同学们学唱歌很卖力,因为,早一点学会就能早一点听故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学唱的歌曲,印像比较深的有《中国少年儿童队歌》《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扁担歌》。少儿队歌是旧版,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也挺好听的,至今还能唱第一段。有一首歌唱自愿军的歌子还记得几句:</p><p class="ql-block"> 咯哒哒,咯哒哒,</p><p class="ql-block"> 我家的母鸡下蛋了,</p><p class="ql-block"> 咯哒哒,下个鸡蛋圆又大,</p><p class="ql-block"> 咯哒哒,捧在手里笑哈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愿军叔叔李长发,</p><p class="ql-block"> 前天刚刚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这个鸡蛋为了他,</p><p class="ql-block"> 这个鸡蛋为了他。</p><p class="ql-block"> 咯咯哒,咯咯哒,</p><p class="ql-block"> 咯哒!咯哒!哒!</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天天在家唱,以至于哥常拿“咯咯哒”来取笑我。还有一首《毛主席,我们想念您》,我印象深刻,至今能唱:</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呀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天天想念您。 </p><p class="ql-block"> 您的照片墙上挂,</p><p class="ql-block"> 我一抬头就能看见您。 </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次带了花铅笔, </p><p class="ql-block"> 就在书上画了小弟弟。 </p><p class="ql-block"> 当我抬头看见您,看见您, </p><p class="ql-block"> 赶忙放下,用心学习。</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和牟寿松耍得比较好。他家住在广场东边的高坡东缘,房屋面朝东,高崖下是通往新城门的路,路下面是汤溪河,很险。我常于放学后去他家玩,也认识他的父母和哥哥。我常和他去后坡爬树、玩弹弓、捉蟋蟀入迷。</p><p class="ql-block"> 学校后面是一坡杂乱的树丛和野草。每当午后的课业结束后,如果没有作业或其他活动,同学们总好去后坡上打闹玩耍。其间,捉蟋蟀用的时间最多。我们从草丛中寻找大个的蟋蟀,无论圆头还是方头的,也无论是单尾的还是双尾的,捉到后,先用小罐子或瓶子装起来,然后用黄泥做一个方形或圆形的盒子,将蟋蟀放进去,上面用一块玻璃盖上。放学了,拿回家。上学时,再带到教室里。由于课堂上不时出现此起彼伏的蟋蟀鸣唱声,同学们玩蟋蟀的事终于被老师发现。不过,虽然老师对此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并未收缴,只是不让再带到学校来。</p><p class="ql-block"> 凡有节庆活动,广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很多文娱表演都在这里进行。因为学校就在广场边,我们便有近水楼台之利。春节期间,我曾在这里见到舞龙表演,手持龙头的人站在高板凳上面对龙身,从上到下、或左或右地舞动,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技巧,为平生仅见!那个舞龙头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力道和舞技,是舞不成的。当然,整个舞龙的效果,与其龙身龙尾舞者在舞动中的配合也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这种舞技我还没见到第二个。家乡的这种舞龙技艺还在吗?</p><p class="ql-block"> 广场有时也放露天电影,城里的人便蜂集于此观看。大约是新中国建立十周年的时候,我曾随父亲到广场看电影,先放动画片《聪明的山羊》,然后放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平息西藏叛乱》,另一部是反映抗美援朝伤残战士生活的《永远忠于党》。</p><p class="ql-block"> 和学校一墙之隔,东边是大会堂,也兼作电影院。那年月家贫,没有机会进影院看电影。然而,有同学从影院后面爬墙过去看,我也跟着进去几次。记得曾看过《强渡乌江》《生死牌》《搜书院》《林冲》等影片。有几个孩子曾让影院人员捉住,被收缴衣裤。这几个孩子为取回衣裤,便引诱我们去。我们经不住诱惑,跟着他们爬墙过去,落地便被引我们进去的孩子捉住,并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我们跟去的几个孩子这时才明白上了当。自然,我们的衣服被影院工作人员留下。几天后,母亲去影院取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和家人再次来到旧地寻找库水淹没后的遗迹。所幸,广场仍在,但已不是旧时的广场,库水的水位线就在广场南面的石坎之下。广场周围的建筑荡然无存,只东边的山丘依然,山坡上的房舍、建筑依然。然而,城关完小却不见踪影。广场北边的坡地上,绿草如茵,草丛中隐约可见几级石梯,显示当年学校的存在,还能让我忆起曾经的校舍和师尊,以及童真童趣的校园生活。而比旧广场大很多的新广场,空旷的场地中还存留一棵老黄桷树。这棵树当年就在学校教学楼的东边,宽大的树冠覆盖了学校和影院的很大一片。</p><p class="ql-block"> 立于广场的黄桷树被保护起来,周围以六角形的石刻浮雕记述了反映云阳历史的图景。显然,这株硕大的黄桷树已成为旧城广场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如今,只有广场及这棵黄桷树,还能让我辨识旧日母校的存在。过去的一切不复返矣!仅以这篇小文忆念过往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