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 福建泉州一一洛阳桥

闲趣水边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横跨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有“海内第一桥”之誉,也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2021年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八个月,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当时泉州港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但万安渡风浪险恶,舟船遇难之事频发,建桥成为当务之急。蔡襄到任后,积极筹措资金、攻克技术难题,带领民众建成了这座大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有46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身两侧有石塔、石将军等雕刻,桥中央碑亭刻有蔡襄所撰的《万安桥记》,文章精炼,书法遒丽,镌刻精致,被誉为“三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海内第一桥”展示馆</b></p> <p class="ql-block">  展示馆位于洛阳桥中亭,是一座古朴的闽南传统红砖建筑。通过大量的文史资料、图片及多媒体,对洛阳桥进行了全面展示,内容分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  <b>第一部分 海陆连通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b>介绍洛阳桥在所处历史时代的功能和作用,它改变了泉州以往北上的交通方式,使洛阳江“天堑变通途”,成为舶来货品北运和实现海陆联运的重要通道,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还推动了宋元泉州3个世纪的造桥运动。</p> <p class="ql-block">  <b>第二部分 梁式跨海第一桥</b></p><p class="ql-block"><b> </b> 展示了洛阳桥在全国首创的“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三大建桥技术,介绍了工匠们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克服洛阳江潮狂水急、滩涂淤泥等困难,建成中国首座跨海简支梁式石桥。</p> <p class="ql-block">  <b>第三部分 遗产保护与传承</b></p><p class="ql-block"> 介绍了历代至今官方民间对洛阳桥的修缮保护及传承,展示馆中展出的多幅碑刻拓片,记载了宋、明、清、民国时期几次重要的保护、修缮事件,体现了泉州历代官民对洛阳桥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b>  蔡襄与洛阳桥</b></p> <p class="ql-block">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历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人称蔡端明。他曾两知泉州,第一次是至和三年(1056年)二月至嘉祐元年(1056年)六月(至和三年改元嘉祐),为期五个月;第二次是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嘉祐五年(1060年)秋。也就是在第二个任期内,蔡襄以郡守之位,积极筹款,招募民工和工匠建成了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b>  “洛阳桥”称谓的变迁</b></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b>原名万安桥</b>,这是因洛阳桥尚未修建时,此处是联结洛阳江两岸的这里古渡口——万安渡。那时洛阳江水流湍急,风大浪高,每逢风潮交作,往往停渡数日,渡者常有没顶之患。人们希望能够平安渡江,便将渡口取名为“万安渡”,意为“万古安澜”,桥也因此被称为“万安桥”。</p> <p class="ql-block">  万安桥<b>改称洛阳桥</b>,主要是因北宋时期大量中原人南迁泉州,他们思念故乡洛阳,便将此地河流命名为“洛阳江”,所建桥梁随之也称为“洛阳桥”,随着中原人文影响加深,加上“洛阳”作为历史名城的象征意义更强,“洛阳桥”的称呼逐渐在官方记载和民间传播中被广泛使用,最终演变成为主流名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