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刘宪玉抗日存镇志

茶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我有幸拜访了年逾古稀的彭义文老师。浏阳淳口镇是我的故乡,彭老师是我中学的化学教师。彭老师现年78岁,曾担任《浏阳日报》特约记者、浏阳市政协文史调研员,是《淳口镇志》(1949—2002版)的总编与《淳口印象》(2018版)的主编。这两部志书,皆详细记载了淳口人民英勇抗日的壮烈事迹。其中,刘宪玉老人的抗战传奇尤为动人,令人难以忘怀。为此,我特地请彭老师再度讲述当年亲自采访刘宪玉老人的情景,以补写成章,彭老师欣然应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老师回忆道,十年前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淳口镇政协联络处组织市政协文史调研员,深入昔日日军侵袭的重灾区——山田村、南冲村、鸭头村、杨柳村等地,走访了十多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开展回忆座谈。当谈及日军暴行,老人们纷纷打开记忆的闸门,悲愤交加,热泪盈眶,将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娓娓道来。刘宪玉老人,正是其中一位亲历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宪玉,1917年8月14日生于山田村永乐组,彼时已是百岁高龄。彭老师初次见到他时,内心充满敬仰。历经百年风雨,老人虽满头银发、满脸皱纹,却依然身姿挺拔,透着一股军人的风骨。彭老师一行人恭敬地向他鞠躬致意,仿佛在向一段厚重的历史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不打扰老人休息,彭老师等人恳请他讲述抗战往事。刘宪玉老人微微闭目,沉思片刻,点燃一支香烟,深吸一口,缓缓开口。他的声音时断时续,语气时重时轻,仿佛在穿越时光的迷雾,将那段尘封七十余载的烽火岁月娓娓道来。那一刻,一位平凡的老人,与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紧密相连,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在众人眼前徐徐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宪玉幼年父母双亡,随伯父艰难度日,十几岁便投身国军谋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他所在的国军第102师奉命开赴江阴布防。同年10月,部队奉命强渡苏州河,防守北岸前沿阵地。一个阴沉的清晨,部队正通过浮桥,不料对岸日军早已埋伏,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射来。更令人痛心的是,为防止日军过桥,我军长官竟下令炸毁浮桥,正在桥上的战士纷纷落水。刘宪玉也在其中,左脚负伤,却凭借少年时练就的水性,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奋力游回岸边。他抓住一根伸出水面的树根,仿佛抓住了神灵的手,上岸后跪地叩首,感念苍天庇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归队后,刘宪玉得知与他一同过桥的排长和几位战友皆已阵亡,唯有他死里逃生。这次生死考验让他更加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也让他对日军的残暴更加愤慨。同年11月,他随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战斗中左脚再度负伤,被送往浦口治疗。伤愈后,他调入炮连,学习操作火炮,开启了新的战斗生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8年5月,豫东战事吃紧,刘宪玉随部队奔赴徐州参战。次年春,部队转战南昌外围,南昌失守后,又转战湖南湘潭,参加长沙第一次会战。此时部队几经整编,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刘宪玉这个不识字的老兵却因实战经验丰富,被提拔为班长。在一次防务会议上,柏辉章师长望着满堂军官,唯独认出刘宪玉,拍着他的肩膀说:“刘班长虽不识字,却识枪、识炮,我们当兵的当然要有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会打枪、会打炮,枪枪不虚发,炮炮能命中,这才是真正的英雄!”随即,他高声喊道:“今天我要喊一声——刘司令!”满堂哄笑,气氛顿时轻松。自此,排长、连长对他都格外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新墙河南岸驻防的三年里,刘宪玉日夜坚守,从未安睡。敌我隔河对峙,小规模冲突不断,刀光剑影中,他多次与日军正面交锋,却总能化险为夷。1941年9月至1944年夏,他随部队参加第二、第三、第四次长沙会战,国军伤亡惨重,而他却奇迹般地一次次幸存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投降后,刘宪玉所在部队在衡阳整休,1946年冬奉命开赴东北,准备与解放军作战。部队途经淳口肖家湾时,他与四川籍副班长刘朝忠同宿一室。两人回忆起抗战岁月,感慨万千。他们曾在死亡线上徘徊,与日军殊死搏斗,如今却要奔赴东北,参与内战,不禁悲从中来。两人相视无言,最终决定——逃离。他们丢弃枪械,收拾细软,趁夜色逃离军营,历经艰险,最终隐居于山田村安全组的大山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后,刘宪玉几经打拼,成家立业,育有一子刘靖云,1978年应征入伍,为国效力多年。2015年8月8日,民革浏阳工委向他颁发“抗日老兵”纯银纪念章,并赠送慰问金。老人寿高百岁,安详离世,一生历经艰辛,却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他的人生,是一部鲜活的近代史,是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缩影。他的事迹,被载入镇志,代代传颂,永垂不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茶 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