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年前和三年前,我曾经两度赴云南,留下了在彩云之南的美好回忆。 回味曾经走过的天南地北,虽然没有出国旅游,却也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美,放松了身心。行万里路,胜读十年书啊。</p><p class="ql-block">趁近日高温闲暇在家,整理旧照片,回味那些彩云之南的行程,也是一种乐趣。</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9年年底,我来到向往已久的云南。借参加云南洱源知青融媒体会议之际,提前了三天到云南,自费体验一下彩云之南的魅力。心情格外愉悦,退休后多年打工的身心得到放松。</p> 第一站来到昆明,最著名的滇池自然不容错过。清澈碧绿的湖水,远不是之前有人反映的那样洱海已被严重污染,而是非常清澈碧绿,听说是近年来通过大力净化和治理,搬迁改造了周围的污染企业。 从北方俄罗斯飞来越冬的红嘴鸥,是昆明滇池的常客,每年冬天不会缺席,而且一年比一年多,每天都有人喂食。加上游客的善待,红嘴鸥非常自由潇洒,俨然是这里的主人。 为此特赋诗一首:《云南行1-----滇池》<br>昆明滇池好风景<br>天蓝湖清水波粼<br>北方飞来红嘴鸥<br>环湖低佪展翅行<br> 十二月份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已是隆冬季节,而这里却温暖如春。 午后的阳光和煦明媚,柔和地洒在湖面上,远处的游轮安静地停泊在岸边。 第二天我们便去了附近的民俗村。民俗村是按照云南各少数民族住宅建筑的式样兴建的,由于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俗村也有几十个各种各样的民族风格村落,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只能走马观花,走过路过,随手拍了一些。<div> 以短诗记之:《民俗村》(云南行2)<br>民族村里寨子多<br>竹楼木屋林中隐<br>白色佛塔耸入云<br>红枫绿树晚霞映 <br></div> 形态各异的房舍,让人充满想象,几千年来,勤劳善良的华夏民族,创造发明了多种居住的形态,那些房屋无论什么形状,都是家的象征,繁衍着各族人民,滋养生息。 底下一层放置农具,楼上住人,是因为南方潮湿多雨的空气,更需要避免人体的不舒适感。俗称吊脚楼,南方不少地区有这种房屋。 少数民族的住房多半是木结构的,就地取材,经济实惠,住着容易打理,舒适干净环保,如今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这种住房。但是在云南贵州,还是可以看见。 彝族、白族、傣族、布依族、壮族、佤族、瑶族、侗族、羌族、还有许多我不清楚的民族,服装各异,房屋各异,语言文字各异,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共谋发展,是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 这种层层叠叠的恐怕就不是普通的民居而是大户人家或者是村寨首领、街镇商户的房子吧?有些是商铺公司。 明显不同于西方建筑的东方特点,尽显建筑艺术魅力。 看见一些穿民族服装的青年,他们的生活应该也不错吧,脸上充满祥和。我所认识的老知青们告诉我们,半个世纪以前,这里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方,直到改革开放,这里的人们生活才摆脱贫困逐渐富裕起来。 爱喝酒是各地普遍的习俗。这里的人们也不例外,如此大的瓮,应该除了装酒,不会是别的东西吧。 小店铺挂满香肠。拍照的不知是游客还是招揽生意的雇主。 售货女孩穿着民族服装迎接生意,充满自信。 第三天去了石林,也是云南最著名的景点。影片《刘三姐》《阿诗玛》等都在这里取过景。 《云南行3------石林》<br>天地造化亿万年<br>风雨侵蚀变溶岩<br>千奇百怪喀斯特<br>鬼斧神工令人赞<br><br>行走林中如画卷<br>秀丽石林看不厌<br>山中走来阿诗玛<br>优美传说世间传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些天然的石柱石笋石头峰林,险峻巍峨,鬼斧神工,在大自然屹立了千万年。 昆明的花博会,一年四季,鲜花绽放,五彩缤纷。<div> 《云南行4-----世博花会》<br>世博花会二十年<br>当年盛况已不见<br>匆匆一撇园中行<br>童话世界兜一圈<br><br>公主花仙下凡来<br>花团锦簇香满园<br>中国大妈花中舞<br>仿佛穿越回童年<br></div> 在百花从中舞姿翩翩的一中美女,其实全是大妈级的,让人好不羡慕。 花园中的巨型玩具造型,呈现出童话般的效果,给人无限想象力。一点不输给上海迪斯尼乐园。 <p class="ql-block"> 自助游三天结束以后,我们按照昆明接站的云南朋友指引,上了他们的车,到达洱源,参加知青融媒体会议。这是我受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领导委托,以及我们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总委托去参加的。借此机会,可以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知青网的动态,知青文化历史发展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 各地知青济济一堂,汇报交流近年采用各种方式特别是在传统报刊杂志书籍基础上,运用网站和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形式传承知青文学的做法,探索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路子。</p> <p class="ql-block"> 我应邀在会上先后两次发言,分别代表老辰光网站和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杂志社作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首先介绍了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九年来,立足广大知青,收集、了解、记录、整理上海到各地上山下乡知青的历史故事,编辑成册,出版了不少书籍期刊杂志。还每年召开多次研讨交流座谈会,发表各类研究论文和理论文章。每年都能被上级部门上海市社科联评为先进单位。洱源会议的各地知青融媒体和知青团队,对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给予了高度评价。</p> 第二天发言我介绍了我所在的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赵大砥董事长,以及他所创办的老辰光网成立七年以来,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知青精神、丰富充实知青晚年生活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努力,取得的显著成绩。受到与会者热烈的掌声,对我们的工作作了高度肯定,对赵总不是知青而倾囊相助关注知青文化而表示赞扬。 云南、四川、江苏、上海等各地知青团队介绍了各自的活动,展示出知青文化的丰富多彩。 <p class="ql-block"> 会议期间还放映了知青题材的影片《红月亮》。</p> 会议期间集体合影。我也因此结识了不少各地知青朋友。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经投稿参加中国知青作家征文选获得过一二等奖的朋友以及各地知青文化团队的负责人也在一起合影留念。</p> 发言的代表们分享了他们对知青文化历史研究的体会。虽然众说纷纭,但是知青的奉献精神,知青艰苦奋斗的经历,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感,是共同的。 <div> 左上是上海黑土情杂志的编辑张传榜。他特地从海南赶来参加会议,代表黑土情杂志发言。</div><div> 右下的发言者宋劼先生,也是上海知青,在云南下乡十年,返城回沪后在上海担任专职记者,文采斐然;后下海经商定居昆明,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知青作家,一直是知青活动的热心参与者和主办者。近年虽然身患重病却大力相助、资助此次会议,令人敬佩。<br></div><div> 他左边的这位钟诚先生,是镇江知青联谊会负责人,也是几十年如一日热心知青文学的积极参与者和引领者。</div> 《云南行5-----普陀泉会议》<br>开心养生大理行<br>普陀温泉聚知青<br>开会交友谈写作<br>传承文化不图名<br><br>大力发展融媒体<br>相互学习取真经<br>知青文化须传承<br>恰如温泉涓涓潆 洱源县有丰富的天然温泉资源,知青会议入住的酒店就有室内和室外的温泉。十二月寒冷的季节,与会者还可以享受到免费的泡温泉和游泳的待遇,也是云南知青会议组织方的精心考虑。 三天的会议非常紧凑,还有参加过缅共游击队的老知青介绍他们当年的故事,这是其他地方知青所不具有的特殊经历。 分别前,与云南知青唐会长(前左二)以及上海赴云南知青宋劼先生(后左一)钟诚先生(后右二)等知青作家共进晚餐。感谢他们的热情接待。 <p class="ql-block"> 会议结束后,我和先生通过旅行社自费去了丽江古城,大理古城,玉龙雪山,拉市海,等各地旅游。虽然行程紧凑,匆匆一瞥,却令人难忘。南国的风光,云南多民族风格的建筑,美不胜收,让我们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只能匆匆留在镜头里。</p> 西南边陲重镇、美丽古老的丽江古城,被保护得很好。 从八到十二世纪,这里是东南亚第一大古都。 许多民居也成为了商铺,生意兴隆。 虽然老街都已商业化,但是行走在老街上,浓浓的民族风情还是扑面而来。 走在青石板的路上,仿佛穿越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江西,那时我在江西农村插队,那个古村落也有类似的石阶路。不过江西的房屋不是这样的。那里是徽派民居。 <p class="ql-block"> 傣族与邻国泰国有很久的渊源。泰国也有很多中国的傣族同胞。</p> <p class="ql-block">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人群在街上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许多寺庙我们无暇光顾,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信仰共存的地方。</p> 我穿上了民族服装,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风情。 丽江古城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完全没有冬天的寒意。 站在高处俯瞰丽江古城,房屋尽收眼底。 《云南行6------丽江古城》<br>名扬天下数丽江<br>古城风貌古色香<br>民俗村里民风淳<br>老街热闹人熙攘 我们来到著名的蝴蝶泉,也是著名影片《五朵金花》的取景点。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原来这就是美丽的蝴蝶泉。 <p class="ql-block"> 耳畔似乎响起了“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采花蜜”的歌曲,曾经让我浮想联翩。如今来到这充满南国风情的民族乡,那些古滇国的建筑更加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随后,随旅游中巴到达玉龙雪山下。美丽的蓝月湖,听涛湖,镜月湖等,四个如明镜一般的湖畔连成一片,风景秀丽,呈现出翡翠般的色彩,一点也没有严冬萧瑟寒风凛冽的困惑,确实名不虚传。</p> 玉龙雪山上冰雪覆盖,寒气袭人。听说要穿租借的棉袄才能上去。而且正在修路,我们于是打消了上雪山的念头。 《云南行7-----玉龙雪山蓝月谷》<br>玉龙雪山银光闪<br>蓝月谷里北风寒<br>湖中翠绿碧水淌<br>天上云蔼如纱幔<br><br>新人摄影衣着单<br>游客团队长龙现<br>为赏美景兴致高<br>何惧天寒路途远 蓝月湖 这几个湖泊连成一片,颜色如同九寨沟那样翠绿清澈。 这个难忘的圣诞节,虽然没有邂逅圣诞老人,却仰望了雪山冰川,冥冥中似乎拜访到了雪山神鹰,在南国神秘的玉龙雪山脚下,感受了祖国山水的无穷魅力。 云南的美,是自然的,大气的,悠闲的,安静的。黄昏夕阳西下,随便一拍就是如画的风景。我们来到拉市海湿地公园。这里的黄昏,如同一幅油画,是我最喜欢的景色。 《云南行8-----拉市海湿地公园》<br>湿地公园拉市海<br>以湖称海不奇怪<br>鸥鹭鸭鹅共飞翔<br>湖光山色入画来 随着旅游小中巴,马不停蹄来到大理古城。这也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div> 三圣塔是云南标志性的建筑,历史悠久,庄严肃穆,神圣唯美。</div> <p class="ql-block">《云南行9------崇圣三塔》</p><p class="ql-block">大理三塔耸云天</p><p class="ql-block">崇圣寺院好壮观</p><p class="ql-block">风调雨顺降妖魔</p><p class="ql-block">保佑一方得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山海宽</p><p class="ql-block">七彩云南霓虹现</p><p class="ql-block">佛法无边边境宁</p><p class="ql-block">心中存佛积善念</p> 大理古城 洱海 大理古城的街道很有特色。 苍山洱海尽在眼前。洱海其实不是海而是内陆河。只因它的色彩如海水一样湛蓝,而且深邃,也许因此得名吧。 我们坐了游船在洱海里航行,周边美景历历在目,蓝天白云近在眼前,彩云之南名不虚传。 《云南行10----洱海游船》<br>洱海非海蓝如海<br>风高浪涌阳光灿<br>民族歌舞助游兴<br>鸥鸟逐浪船行欢<br><br>漫步岛上海滩边<br>面向大海鲜花开<br>风和日丽游人乐<br>孔雀公主舞翩跹 那些留在天地间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但愿它们能够久久留存。 五天的行程虽然匆匆一瞥,还是领略了南国风光的旖旎秀丽,不虚此行。 最后一天我们回到昆明,来到了讲武堂,瞻仰革命先烈。 看到了孙中山等伟人、历史名人事迹,领悟江山代有人才出的道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人民是有杰出的领袖人物带领的。让他们的英灵在天地间永存! 《云南行11----翠湖、讲武堂》<br>春城冬日暖风吹<br>翠湖岸边阳光媚<br>翩翩少女着汉装<br>恍如唐宋穿越回<br><br>百年中华刀剑挥<br>讲武堂前壮军威<br>前赴后继几代人<br>抛洒血泪筑丰碑 《云南行12-----昆明》<br>西南边陲十二天<br>风花雪月全体验<br>山河湖海收眼底<br>古城新貌记心间<br><br>朋友情谊溶酒杯<br>普陀温泉水潺潺<br>网聚天下知青人<br>普洱茶香飘洱源 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 翠湖公园游人如织,也有数不尽的红嘴鸥。 我的父亲1944年在重庆交大求学期间,通过考试百里挑一被录取,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国,来到云南郊区的云南国军炮兵部队担任美军翻译,部队就曾经在昆明郊区驻扎,集训后开往前线。经受了战火的洗礼。抗战胜利以后才返回交大继续求学。<div> 岁月流逝,却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它在我心中留下永远的遗憾。离开昆明之前,我写下一首小诗,让它随着洱海的波涛,捎去我的思念,致敬默默无闻、在历史上未被记功的、抗日救国的父亲。</div> 《云南行12-----祭奠父亲》<br>我来了,昆明,<br>这是我心中无法替代的圣地,<br>却难寻父亲当年留下的足迹,<br>难觅战果显赫的炮兵基地;<br>在国土沦亡的日子里,<br>热血青年义不容辞抗日救国,<br>你投笔从戎当了美军翻译,<br>炮兵22团,只是个简单的履历,<br>爱国奉献你觉得天经地义,<br>光荣与辉煌并未属于你-------<br>天地间没有留下你们血泪的战绩,<br>书本上没有记录关于你们的足迹;<br>只有女儿,<br>在此进行隆重的奠祭,<br>怀着深深的敬意,<br>向你致以崇高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