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中等个子,背头髮形,虽然已是近八的老人,但精神矍铄,温文尔雅,风采依旧。对人和气谦诚,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他的名字叫李砚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细琢磨,砚元这个名字也起的好,“砚”字汉语一级字,读作砚(yàn),其本义为砚台,磨墨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元” 字为开始之意,代表着好运、繁荣和成功。预示着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从玄学的角度看,砚字与元字组合起名,就注定他与纸、墨、笔、砚、结缘一生,愿不得他一生刻苦学习、事业有成、笔耕不辍、文章写得那么好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忆往昔,1963年,我与砚元同时考入榆社中学,他被分配在初32班,我被分配在初34班。一日里低头不见则抬头见。砚元他团结同学,常常带头和同学们一起做好事,如:他与巩海荣主动把教室门前滴沿下,有几处无砖块的地面找上砖给铺好,使老师学生进出教室安全方便,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好评。他在班里曾任团支部副书记,生活委员等职。学校离家(原岚峪乡高家庄村)约50华里,每逢星期日节假日,回家拿伙食费,或带点干粮,他总要招呼同一路的小兄弟们一起回家,天晚了,为他们壮胆前行,即使天气突变,也可顺通往返,从来没有旷过课误过学,一伙学生非常拥护他。他勤奋好学,成绩良好,那时的他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初期,他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极积地参加文化大革命,批判封、资、修、曾被推选为赴京代表,受到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属毛主席第七次接见红卫兵的那一批)。1967年至1969年之间他回村干农活,与此同时,他避过文革中的两派争斗,无沾派性,呈显他的超前意识。其间,干过砖瓦厂临时工,打过夯、喊过硪。喊硪就是为打夯喊号,必须押韵,象唱歌一样动听,才能调动干活人的极积性。他当过小学代课教员,生产队学习宣传员,给社员读报,讲解报刊登载的党的方针政策。在初中阶段,正月天闹红火,他随村文艺队出村演出武乡秧歌。他几种乐器都可以操作下来,还扮演过戏里的角色,每一项工作都是一种历练,为他后来的人生奠定了一份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化大革命中,我们一时无升级升学的机会,之后便先后参了军,去了不同地方不同兵种的部队。我俩见面的机会就少了,记得在参军期间,1971年探家时,在榆社县城河南街桥上相遇,我们俩同时亲切地叫出了对方的名字,两手紧握相互问候交谈了一阵子,然后恋恋不舍揖别分开,各自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至此又有若干年没见面。就在这没见面的时间段,他极积恳干进步很快,在部队提了干,直至之后晋升为正营职干部,我佩服他诚恳实在,极积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7年我复员到晋中物资部门,安排在物资仓库工作,之后担任晋中地区建筑材料总公司专职司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年后听说他也转业到榆次,从了政,在行署人事局工作,曾任干事、办公室副主任、工资科科长。我们俩从事了不同的职业,走上了不相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砚元是我深深佩服的一位同学,虽然忙于各自的工作,不常见面,但他始终在我心中占有一席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原以为他事业有成,几年间荣升为平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职务、地位有了变化,想象他一定很牛,高高在上。我则自感卑微,觉得与他不是一个平台上的人,能否继续相处是个问号。但当我女儿出嫁时,他与石眉峰同学前来庆贺,看到他仍然是原来的模样,我把他迎到寒舍,那一刻我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人品人格没有变化,还更显的有格局、执着谦诚、平易近人。身居大县县委领导,仍然不忘同学情,我当即表态铭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具有通过温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圆润性格,散发着与人为善,宽以待人,帮人为快的正能量。1997年,我单位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一天天走向亏损,直至关闭,职工下岗,单位名存实亡。我不得不寻找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于是,贷款买了一辆大卡车搞起了运输。当我向汾阳送货,路经平遥县宁固镇时,被路政管理人员拦截,说我没有填写好送货路单,罚款1000元。我七七八八作以解释:这一趟送货运费挣不了200元,你就罚我1000元?我看得出他们其中有人故设障碍,想诈取黑钱,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小小的工作人员也会搞点腐败。无奈之下我想起同学李砚元。当时他在平遥县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我试着打了个电话,他热情地接听了我的电话,絲豪没有搪塞回避之意。经他与交通部门沟通我才得以放行。这件事情虽说很小,但从小事中看到了砚元的谦和善良,“苟富贵,无相忘”的品质,看到了他的人品人格,为官一方关注百姓小事,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有气场的人,使我心生佩服,永久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居大县县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干练处事不拖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中装着黎民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技一叶总关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砚元这一以小可见大的事实,被我写在文章里。榆次市记实性作家,省作协会员张宁静先先看后,忆想到自己平生的道路,触动了他的心灵之痛,砚元这一举动被感动的他一阵哽咽,顿时掉下泪来。在他极其困难的时候,没有遇到象砚元这样的好人来给他解困。通过这件事情,可在平凡的事情中看到砚元的不平凡,从简单的事情中看到了他的不简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学习,勤于学习。由于特除时代的原因,他只有初中学历。参军后深深体会到初中文化基础的浅簿,不适应工作的需求,他就拼命地读书学习。在部队他参加了高中主要课程补习班,在近一年之中,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不厌其烦地记忆、背诵、做作业,使他的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提干后他搞通讯报道,公文写作,他为求知识的充实,从不放松学习。格言与经验告诉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在工作的间歇时间,认真看书学习,收集名言锦句,记录典故文词,作笔记,写心得体会。继而还参加了国家的自学考试,获得了“山西大学自学考试行政管理专业专科”和“中央党校函授政治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为他之后的工作与写作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常说:“人生多歧途,读书是归处”,经过艰苦的学习,原本平凡的他,学习让他如鱼得水,成就了他与众不同的业绩。他做官清政廉明,两䄂清风,因而问心无愧,生活坦坦荡荡。家庭和睦,外孙绕膝,生活幸福美满,终究是好人自有好报。他对写作得心应手,佳作如雨后春笋一般出手,投向多家报纸、杂志,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350多篇。砚元在众人面前口杯很好,到处可听到赞扬他的声音,综述他的成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至名归。了解他的人无不佩服之致,可谓铭记初心,终得圆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耕不辍硕果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做官做到县官。曾任平遥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退休之前任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正处督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退休后的近20年间,有充分的时间和他在一起,交流、谈心,特别是有了我向他学习的极好机会。在一起探讨写作的奥秘。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由一个没拿笔写过文章的汽车司机,在他所帮助、指导、墨香的熏染之下,也走向了写作的道路。并且出印了一本近30万字的《碾文随笔》,我很感激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痴迷于写作,特别是退休之后,他有了充足的时间。他把多年来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加以整理,一边整理一边又继续写作。连连付梓出印了4本厚厚的书,以飧读者。另外,在《榆社文学》《箕榆文学》平台也常登载他的文章,在美篇平台榆社中学话题里,他的文章也常被做成美篇推荐转发,很受人们的喜爱。4本书书名分别是:《常识探源选辑》《弹指人生》《往事萦心》,近期的《小溪润心田》——笔记伴我度人生。四本著作计有80多万字,真正的硕果累累,使人折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本书书名是《常识探源选辑》,主要是各种常识、典故及其由来,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搜集记录,时间长达30多年。经优选、整理、编辑,由省新闻出版局以内部图书号批准印发,是他的第一夲书。这是他孜孜不倦认真学习的最好佐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本《弹指人生》这本书的文章内容包括:在部队时写的报告文学,通讯报道,短小精干的政论文,及其之后到地方从政其间所写得学习心得体会,计280余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三本《往事萦心》这是他的自传,也是回忆录,实实在在记录了他的一生,在这本回忆录中,有一篇组织上对他在平遥工作期间的考察报告,报告给予他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砚元同学为党工作,家国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本是《小溪润心田》——笔记伴我度人生。这本书共分六大部分:笔记学习篇,笔记修养篇,笔记工作篇,笔记领导篇,笔记教育篇,笔记人物篇。篇篇笔记都写的是人生感悟,正是对人生集中领悟的再现。是他从多年以来未入书的笔记篇章中筛选的美篇。他将一生中所记的150万多字的笔记中,精选出20多万字,200多篇文章集结成册。内容丰富、哲理深刻、益人匪浅、值得一读。望各位拿到书后一定要认真一读,定会让你的认知提升一个不同的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砚元同学很低调,不让对他高调评价与称呼,总说我们是同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我写到:“他佩服的我五体投地”时,他回应不要用这些拔高的词语,咱们相差无几都是普通人。还有我在文章中提到:“他对写作得心应手”,他很谦虚提议改为热爱写作吧,谈不上得心应手。在与老乡、同事在一起闲聊时,有人习惯性的叫他“李书记”“李局长”表示对他遵重时,他都吩咐叫砚元为好。后来每当在一起闲谈时相互间总是直呼其名,显得与周围的人相处十分和睦。更显现他是个谦和、善良、平易近人、有格局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以一首打油诗对老同学砚元作以褒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好人民众赞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清官坦坦荡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文章笔耕不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话人生精彩有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