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雉科、马鸡属鸟类。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生活在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 是留鸟。 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分布范围小,仅见于中国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其中山西沁源县是褐马鸡种群主要栖息繁衍地之一。 褐马鸡是马鸡中最为名贵的种类,古称“鹖”。 马鸡还是一个古老的类群。在四川万县盐井沟曾发现更新世(距今约二百万年)的股骨化石,在北京周口店也发现更新世的马鸡化石,它们被认为分别与蓝马鸡和褐马鸡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从这些化石资料推测,马鸡的分布要比如今分布范围广,很可能在古远的年代时,呈连续分布,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物种的进化和变异,形成这样的状况。 历史上褐马鸡曾在中国广泛分布,范围可能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甚至长江以南,而主要分布于华北的广大地区,分布区大而连续,与当时的人类生活有诸多联系,是人类周围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变迁,使褐马鸡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过度猎捕、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山地森林是褐马鸡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华北地区在金代(约公元十一世纪)以前,植被茂盛,广布着良好的山地森林。后来由于封建皇族权贵们大兴宫殿陵墓、府邸宅第,木材需要量剧增,森林开始被大量砍伐,加上人口荟集,垦荒造田,战争破坏,更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以致丧失,幸存的林地已经很少再看到原生植被。 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也给褐马鸡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压力。在山西,沙棘的浆果是冬季降雪封山以后褐马鸡的主要食物,由于人们对沙棘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人与褐马鸡争夺沙棘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乱砍沙棘林,长此以往势必威胁褐马鸡的食源。在褐马鸡的栖息地内一年四季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践踏山林,污染环境,也严重惊扰褐马鸡的正常生活。每年春末夏初是褐马鸡的繁殖期,也正是当地村民上山采药、砍柴、割条、挖菜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季节,许多村民在丛林中发现褐马鸡的巢就连窝取走,或追逐驱赶孵卵的雌鸟,使它的繁衍生息受到威胁。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为了保护发展褐马鸡这一稀有珍贵资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别在吕梁山的庞泉沟和芦芽山林区建立了褐马鸡自然保护区。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准将蔚县小五台国有林场改建为以保护褐马鸡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现中国不少动物园和保护区内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马鸡,并积累了成功的繁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