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联合国—全球和平与合作的机构

森林早晨 李院

12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五月的纽约,阳光明媚却不炙热,正是探访联合国总部和周边城市景观的好时节。这次旅程中,我不仅走进了象征世界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国大厦,也漫步在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的曼哈顿中城,感受这座城市将国际政治的庄重与现代都市的活力完美融合的独特气质。</span></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这一名称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设想出来的。该名称于1942年1月1日发布《联合国宣言》时首次使用。</p> <p class="ql-block">  1945年4月25日-6月26日,来自50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 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起草《联合国宪章》。代表们在中国、苏联、联合王国和美国四国代表于1944年8月-10月在美国顿巴顿橡树园会议上提出的提案基础上进行了讨论。1945年6月26日,最后再加上波兰,51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法国、苏联、联合王国和美国以及大多数其他签字国批准《联合国宪章》之后,联合国组织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从此,10月24日成为每年都要庆祝的联合国日。</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的纽约阳光明媚,我终于站在了向往已久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前。这栋象征着全球和平与合作的建筑,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而现代。门前一排旗杆上重要的日子会飘扬着世界各国的旗帜,让我真切感受到“地球村”的存在。我在绿树成荫的广场前驻足拍照,记录下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总部建筑群是此行的核心亮点。那里的会议厅前悬挂着各国旗帜,大厅内设有巨大的世界地图,让人仿佛置身于全球事务的中心。会场布置正式,灯光聚焦讲台,气氛肃穆,仿佛还能听见历史回响。签字仪式现场更显庄重,桌上整齐摆放的文件和笔,诉说着无数次重大协议的诞生。站在联合国标志前合影时,内心不禁升腾起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  环绕联合国总部的摩天大楼群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玻璃幕墙反射出蓝天白云,流线型设计与方正结构并存,展现出现代建筑美学的多样性。部分大楼底部采用浅色石材,与上部玻璃形成对比,既稳重又不失灵动。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行人穿行其间,交通井然有序,展现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从容与气度。</p> <p class="ql-block">  这座城市像一幅立体的画卷,每一步都能遇见风景,每一眼都是故事。我用脚步丈量纽约的节奏,也用心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除了联合国总部本身,周边的城市风貌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摩天大楼林立,仿佛每一座建筑都在诉说着现代都市的故事。街道整洁有序,斑马线、交通信号灯与绿色植被巧妙融合,展现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成熟与从容。我漫步在街头,穿行于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建筑之间,时而经过带有镂空图案的外墙,时而走过刻有抽象图腾的黑色石柱,城市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惊喜的是沿途那些充满设计感的公共雕塑和纪念碑。其中一座骑马雕像尤为醒目,人物手持十字架,姿态威武,与身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历史与当代的一次对话。</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也在TRUMP WORLD大厦前稍作停留,深色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峻的光芒,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沿途还可见到不少艺术化的公共装置,如带有蓝色球体装饰的黑色石柱、抽象雕刻等,为钢筋水泥的城市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街头斑马线清晰,交通信号灯规范,绿色自行车道贯穿其中,步行体验非常舒适。</p> <p class="ql-block">  整座城市的节奏快而不乱,现代化建筑与自然绿化相得益彰,既有国际政治的厚重感,也不乏生活的温度。这次旅行让我更加理解了“世界之都”的含义——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更是思想、文化和梦想交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huzst7" target="_blank">(第9集)全美最大的教堂:圣帕特里克大教堂</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