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博物馆参观之二

金鱼

11:07分参观<b>"昆仑流韵古道遗珍-喀什历史文物陈列"。</b>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北接天山,东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邻喀喇昆仑山,西依帕米尔高原,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辖1市11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伽师县、岳普湖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中国新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喀什就有人类活动。最早开发建设喀什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疏勒人、莎车人等。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分布境内的疏勒、莎车、西夜、子合、依耐、无雷、尉头、乌秅、蒲犁等地方性政权正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唐代中央政府在今喀什设疏勒镇、疏勒都督府,这里受安西都护府管辖,是安西四镇之一。元代喀什称哈失哈儿,受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管辖。清代喀什称喀什噶尔,是伊犁将军管辖下的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驻地,及新疆巡抚管辖下的喀什噶尔道驻地。民国时期喀什先后称喀什噶尔道、喀什行政区、新疆第三区、新疆第十区。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喀什设中共南疆区党委,下辖中共喀什、阿克苏、莎车、和阗地委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1956年撤销南疆行署和莎车专署,成立喀什专区。喀什是古代欧亚大陆各民族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是中华文化汇集、积淀并向西传播的门户,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多民族和新疆各民族一起,共同开拓疆士、抵御侵略,保家卫国,开发建设了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裘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喀什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b>喀什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b><div><b>远古的期(距今5万年-距今1万年)。</b>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早期时代。根据石器制作技术的特征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新疆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5-4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著名遗址有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库孜滚遗址、吉日尕勒遗址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疏附县乌帕尔细石器遗址是新疆境内重要的石器时代遗存,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这些遗址是喀什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遗迹。<b><br></b></div> 中国历代纪元简表。 <div><b>旧石器时代。</b>喀什发现的旧石器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河流域,有塔什库尔干县库孜滚遗址、吉日尕勒遗址。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喀什地区就有人类活动。<br></div><div><b>吉日尕勒旧石器遗址地层标本。</b>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70万年-1万年),塔什库尔干县城以南约40公里处采集。<br></div><div><b>吉日尕勒旧石器遗址地层标本(仿制)。</b>含有烧骨的灰烬,层次清晰,可能是先民的活动场所。</div><div><b>新疆旧石器遗址分布示意图。</b>1. 和布克委尔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遗址。2. 吐鲁番盆地内交河故城西南台地旧石器地点。3.吐鲁番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4.塔什库尔干县吉日尕勒旧石器遗址。5. 阿勒泰哈巴河境内別列泽河谷的多尕特岩画。6. 塔什库尔干县库孜滚石器遗址。7. 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br></div><div><b>石片。</b>旧石器时代。</div> <b>打制石器制作方法示意图。细石器制作方法示意图。</b><div>2018年10月6日文物工作者在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库孜滚遗址采集石器。<br><b>库孜滚旧石器遗址。</b>位于塔什库尔干县塔什库尔干乡库孜滚山口冲积扇上,核心区距离塔什库尔干县城16公里。2018年10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地区文物局、塔什库尔干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遗址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遗址上主要分布有大量的石料、石核、石片等。初步研究该遗址距今至少8000年,是一处大型的石器加工场。<br></div><div><b>喀什与邻近地区岩画内容对比表。</b></div> <b>新石器时代。</b>新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以细石器为主,即细石叶、细石镞、刮削器等。喀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分布在疏附县乌帕尔一带。乌帕尔发现的细石器与我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细小石器工艺技术属同一系统,即非几何形细石器。<div><b>新疆细石器遗址分布示意图。</b></div><div><b>石叶。石核。石镞。</b>新石器时代(前1万年-4千年),疏附县乌帕尔镇采集。</div><div><b>阳阿克艾尔必西岩画(仿制)。</b>待定,叶城县棋盘乡阿孜冈沙勒村。<br></div><div><b>夏商周时期(约前2070年-前256年)。</b>夏商周时期新疆天山南北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距今约4000-2000年前后)。在喀什的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发现了多处这一时期的遗址、墓地。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表明:夏商周时期喀什与中原地区有着文化交流。<br></div> <b>叶尔羌河流域文化遗存。</b>叶尔羌河由4条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的河流组成,是喀什的两大水系之一。考古发现的下坂地、曲曼、香宝宝墓地说明叶尔羌河上游是这一时期喀什居民活动的主要的区域。<br><div><b>有柄木杯</b>。商周时期(前1600年-前256年),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出土。口径9.8底径6.6高4.7-5.5厘米。<br></div><div><b>陶罐/陶罐/陶杯/陶碗/陶碗/陶罐。铜手镯/喇叭口铜耳环。</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下坂地墓地出土。</div><div><b>陶罐/陶罐/陶杯/陶碗/陶罐。</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香宝宝墓地出土。<br></div> <b>吉尔赞喀勒墓葬。</b>位于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曲曼村。2013年、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在此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墓地分4个区域,有墓葬52座,共发掘墓葬 42座。墓葬散布在黑、白色小石块相错构筑的黑白条状遗迹中,地表有石围,墓室为竖穴圆形土坑。有学者认为该墓葬是拜火教墓葬。出土遗物中陶器最多,木器、铜器、料珠等次之。遗物中的竹梳、玛瑙、玻璃珠、蚌壳等清晰地表明喀什地区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历来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墓葬年代距今2600年至2400年,为春秋战国时期。<div><b> M16玛瑙珠/M23玛瑙珠/M1琉璃珠/M2骨珠/M47琉璃珠/M11玛瑙珠。</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div><div><b>木质火坛。</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葬出土。<br></div> <b>喀什噶尔河流域文化遗存。</b>喀什噶尔河由发源于西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数条河流组成。发现的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今疏附县的乌帕尔乡。疏附县乌帕尔乡阿克塔拉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镰及石磨盘说明当时的居民走入了农业经济时代,相似的石制品在我国内地商周时期的遗址中也屡见不鲜。<div><b>M13铜器/M25铜器/M1木篦/M11眉笔/M11眉笔。</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div><div><b>直柄石臼。</b>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塔什库尔干县采集。一级文物,石勺口径8.5高4.6柄长3.8厘米,器物口径呈圆形,柄短而小。制作方法为打制、镌刻。<br></div><div><b>M23陶罐/M25陶罐/M33陶罐/M8陶罐/M41陶罐。</b>商周时期,塔什库尔干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出土。<br></div><div><b>石磨盘。</b>商周时期,疏附县乌帕尔镇采集。<br></div> <b>阿克塔拉古城遗址。</b>位于疏附县乌帕尔镇乌布拉特大队西约5公里。遗址上有一座80米左右见方的古城,据放射性碳素测定,是3世纪前后的建筑。阿克塔拉等遗址是迄今所发现的我国最西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不仅研究我国新疆地区的原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而且对研究我们整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阿克塔拉遗址出的较多的典型器物石刀和石镰,在我国内地其他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殷周时代屡见不鲜。<div><b>石刀。</b>商周时期,疏附县阿克塔拉遗址出土。石刀比较厚重,背部呈弧形。两面刃,刃部平直,剖面是楔形,两侧呈弧形,这是一种农业生产工具。<br></div><div><b>祖柄石杵。</b>青铜时代(约前2070年-前1046年),疏附县乌帕尔镇柯克孜贝西遗址采集。石杵为磨制,高20顶径6.5底径7.5厘米。清石灰侦,弧顶,凸棱,圆椎体。<br></div><div><b>穿孔重石器。</b>西周时期(前1046年-前771年),疏附县吾普拉特遗址采集。石器为扁圆形,中部有孔,外径10.1-10.3厘米,孔径2.9厘米,厚2厘米左右,石器一面呈弧形,一面为平面。石器为砾石,磨制。<br></div> <b>商周时期喀什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b>考古发现表明距今3000 多年前的殷商后期,新疆与黄河流域之间的联系就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的和田玉。先秦时期的典籍《穆天子传》记载,西周君主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当地部族首领西王母,互赠礼品、吟咏唱和、相约再会。<div><b>《穆天子传》(卷三)。</b>清刻本。《穆天子传》载,周穆王曾抵达春山之巅(今乔格里峰)、赤乌(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洋水(今克勒孜河)、曹奴(今疏附县乌帕镇一带)等古喀什多地。并娶了两位赤乌氏女子为妃,临走时还选摘了一批谷物良种,要带回中原推广种植。后来周穆王又在"群玉之山"的莎车,"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而归。<br></div><div><b>玉石之路示意图。</b></div><div><b>直柄铜刀。</b>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疏附县乌帕尔镇吾普拉特遗址采集。铜刀长19.4宽1.9厚0.6厘米。刀背弓形,刀刃为弧形。铜刀为铸造。<br></div><div><b>有铤三翼铜镞。</b>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疏附县乌帕尔镇库盖孜遗址采集。<br></div><div><b>管銎小铜斧</b>。春秋时期,疏附县乌帕尔镇采集。二级文物,铜斧长4.4宽1.2銎径长1.2宽0.8厘米,椭圆形管銎,弧形刃。铜斧为红铜铸造。<br></div><div><b>《殷墟妇好墓》。</b>2011年版本,人民出版社。原文:有青玉、白玉(内有极少量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糖玉等,其中大部分属青玉,白玉、青白玉很少,黄玉、墨玉、糖玉更少,这几种玉料基本上都是新疆玉。<br></div><div><b>《汉书》(卷九十六)。</b>民国影印版。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br></div> <b>西域都护府。</b>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由汉朝政府直接任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均为汉朝的官员,郑吉任首任都护。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div><b>汉简。</b></div><div><b>"汉归义羌长"印文。</b>西汉,1953年沙雅县于什格提出土。羊纽,高3.5印面边长2.3厘米,是汉政府授予羌族首领的印信。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br></div><div><b>班超出使西域示意图。</b></div> <b>秦汉时期(前221-220)。</b>秦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基本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西汉统一西域前夕,匈奴控制西域。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包括喀什在内的西域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任命官员,驻兵屯田,统计户籍,推行汉令等,奠定了此后历代中央政权管理西域的基础,推进了咯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div><b>西汉对喀什的治理</b>。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西域实施有效管辖的中原王朝,汉朝政府采取委派官吏、册封地方首领并颁发印绶管理地方事务;汉朝驻兵屯田、修筑城垒等措施加强和巩固了对疏勒、莎车等地的管辖和治理。<br></div><div><b>《史记》(卷123)。</b>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酒,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br></div><div><b>汉初疏勒等地基本情况。张骞出使西域线路示意图。</b></div><div><b>张骞出使西域图(摹本)。</b>此局部图以汉武帝骑马相送,身后大臣相随,侍者手持华盖。马前跪者为张骞,持勿作拜别状,身后侍者持旌节,牵马跟随。原壁画位于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西侧。<br></div><div><b>《张博望侯碑记》录文。</b>张骞墓座北朝南,南北长35.6东西宽20高5米,成覆斗形。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上刻隶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左侧有碑"汉博望侯墓碑记"。右侧一碑,上刻"张氏后商"诸名。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br></div> <b>东汉对喀什的治理。</b>东汉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西汉之后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div><b>《后汉书》(卷118)。</b>民国中华书局精印。光武初,康率傍国拒匈奴,拥卫故都护吏士妻子于馀日,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乃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五十五国皆属焉。<br></div><div><b>《后汉书》。</b>民国中华书局精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br></div><div><b>《西域传》书影(第66上)。</b>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36国,其后稍分至50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东则接汉。<br></div><div><b>汉黑衣红陶钵。</b>西汉,喀什市征集。<br></div> <b>石纺轮。</b>汉,喀什市征集。<div><b>五铢钱</b>。喀什采集。钱面铸阳文篆书"五铢"二字。"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是中国钱币历史上铸行最久、行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它是以重量为名称的钱币,但其与实际重量已不相符。五铢钱有官铸、私铸之分,大、小、薄、厚多种规格,凿穿、剪边、磨廓等多种样式。五铢钱是汉代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张骞凿空西域后,五铢钱通过商贸与"纳贡回赐"的方式流向西域地区。西域各地出土了大量此类铜钱,反映了汉代中央政权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与两地频繁的经贸往来。<br></div><div><b>马鞍形石磨盘。</b>新石器时期(距今约10000年-4000年),疏附县乌帕尔镇都吾力克遗址采集。二级文物,石磨盘长56宽29厘米,厚2-4厘米,样子像马鞍子,中部低,两端高,用灰色砂岩磨制。<br></div><div><b>疏勒军民挽留班超。</b>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亡,政局不稳。西域局势复陷入动荡。新即位的皇帝恐班超孤兵无援,遂下诏西域汉军东撒内地,西域各地惊恐,班超行至疏勒,都尉黎弇闻讯则以刀自尽,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哭泣道:"依汉朝使臣为父母,诚不可去矣。"抱住班超马腿哭求,希望班超同汉军留下了与他们休戚与共,共同抗击匈奴。<br></div> <div><b>两汉时期喀什的社会经济和文化。</b>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官建制,屯兵戍守,互送往来使者,兴修水利,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些举措使得喀什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大一统中国疆域的开拓,促进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br></div><b>《裴岑纪功碑》录文。</b>碑文:"惟汉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乂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背景:东汉永和二年(137年)敦煌太守裴岑率兵出击蒲类海,杀死呼衍王。此碑为这次胜利击败北匈奴的纪功碑。碑旧址在新疆巴里坤城西25千米之石人子。清雍正七年(1729)大将军岳钟麟移至将军府。雍正十三年撤师,又移至巴里坤城关帝庙。全碑通高1.42宽0.59米。<div><b>"李崇之印"印文。</b>西汉,新和县乌什卡特古城出土。汉代铜印,方形,1.3×1.3厘米,高0.7厘米,桥形钮。据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印"底镌篆书阴文共六字,可识者'李崇之印'四字,余二字不明"。《汉书.西域传》称李崇在新莽天凤三年任西域都护时,"还保龟兹,数年莽死,崇遂殁,西域因绝"。此印是李崇在龟兹(今库车)任西域都护时留下的遗物。<br></div><div><b>饮酒图石雕板黛砚(仿制)</b>。西汉,阿克塔拉遗址。犍陀罗文物,图案画面表现的是希腊人为祭祀酒神而狂欢饮酒的场景。长19.6宽10.4厚0.6厘米。<br></div><div><b>汉丝绸之路示意图。</b></div> <b>春秋铜鍑。</b>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疏附县乌帕尔乡霍加阔那尔遗址采集。一级文物。銅鍑高57厘米,口径44.5厘米,足径16厘米,足高16厘米。器形圆口平折沿,弧形腹部,喇叭身,高圈足,环形双立耳。腹部有一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洞。目前此种器物在喀什地区出土仅此一件。 <b>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b>。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管辖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原地区的新物产、技术及汉文化的持续传播为喀什等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div><b>中原王朝对喀什的治理。</b>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或直接设置机构管理西域事务或由河西割据政权设置机构管理西域。中央政府政令在西域畅通,西域与中原维持着"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的局面。<br></div><div><b>《北史》(卷97)。</b>清刻本。神龟中,其国遣使上书贡物,云:"大国天子,天之所生,愿日出处常为汉中天子。波斯国王居和多千万敬拜。"朝廷嘉纳之。自此,每使朝献。恭帝二年,其王又遣使献方物。<br></div><div><b>北魏使者出使题记(仿制)。</b>内容:大魏使谷巍龙今向迷密(今喷赤干)使去。<br></div><div><b>《佛国记》。</b>明代刻本民国影印版。汉其国王作般遮越师,"般遮越师",言五年大会也。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集已庄严,众僧座处,悬彩幡盖,作金银莲华,著僧净座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三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或二日或三日或五乃七,供养都毕,王以所乘马鞍勒自副使国中贵重臣骑之,并诸白氈种种珍宝沙门所须之物,共诸群臣发愿,布施众僧。<br></div> <b>汉朝在新疆屯田分布示意图。</b><div><b>《洛阳伽蓝记》》(卷第三)。</b>民国影印版。菩提寺,西域胡人所立也,在慕义里。沙门达多发冢取砖,得一人以进。时太后与明帝在华林都堂,以为妖异。谓黄门侍郎徐纥日:"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纥日:"昔魏时发冢,得霍光女婿范明友家奴,说汉朝废立,与史书相符,此不足为异也。"<br></div><div><b>"司禾府印"印文</b>。东汉,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通高1.6厘米,边长2厘米,炭精刻制,阴刻篆书"司禾府印"四字。此印的发现说明东汉时期在尼雅一带屯田并设有专司屯田的机构。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br></div><div><b>人形押印。</b>1959年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高2.2宽2.7厘米,南北朝时期,新疆博物馆收藏。<br></div> <b>社会文化。</b>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诸国的首领大多能够自觉寻求和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或河西割据政权的管辖。随着中原和西域交流交往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和影响扩大。佛教文化也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本土化后逐渐发展了起来。<div><b>三仙洞石窟。</b>开凿在恰克马克河南岸断崖上,现存3个洞窟。形制为纵券顶长方形。中间洞窟的主室正壁保存座佛像的石胎。东窟残存少量壁画。<br></div><div><b>鸠摩罗什像。</b>鸠摩罗什(344-413)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是世人公认的汉传佛教奠基人。355年鸠摩罗什经月氏北山回龟兹,途中在疏勒(今咯什)停留了一年,师从高僧须利耶跋陀兄弟学习大乘佛典,遂放弃习学多年的小乘学说,完成了从小乘到大乘的转变。<br></div><div><b>疏勒镇军事建制层级图。</b></div><div><b>木犁。</b>唐,穷吞木遗址采集。</div> <b>隋唐时期(581-907)。</b>618年唐朝建立,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朝先后在今喀什地区设立疏勒镇及疏勒都督府。这一时期,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绢马互市"脍炙人口,参天可汗大道直通长安。随着商业贸易的交流,形成了以大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疏勒等地的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铸造了大唐盛世。<br><b>唐朝对喀什的治理。</b>隋朝结束了中原长期割据状态,扩大了郡县制在新疆的范围。唐朝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唐朝在西域设置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巩固和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为后代管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br><div><b>《安西都护杜怀宝碑》 录文。</b>1982年出土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乃一垂脚弥勒佛的台座,厚约11厘米,宽32.6厘米,高约135厘米,呈横长形,在矩形面上刻有汉文碑铭,镌有"安西副都护⋯上柱国杜怀宝"为祈冥福"敬造口一佛二菩萨"等文字。杜怀宝曾为波斯军使,随裴行俭再定西突厥,主政碎叶。此碑的出土是唐朝在碎叶一带行使国家主权的确证。<br></div><div><b>安西都护管辖范围示意图。</b></div><div><b>箭镞。</b>唐(618年-907),巴楚县采集。<br></div><div><b>开元通宝</b>。唐,喀什市征集。唐开元通宝始铸于武德四年(621)至唐末仍在使用。钱币直径一般为2.4厘米左右。开元通宝的铸造是我国钱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标志了铢两钱制的终结与宝文钱制的建立,是我国衡法改为十进制的开始,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开元通宝在西域地区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发现,体现了大唐王朝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强大影响力。<br></div> <div><b>托库孜萨来遗址附近的唐代屯田遗址。<br></b></div><div><b>唐朝在新疆屯田分布示意图。</b></div><div><b>陶片。</b>唐,穷吞木遗址采集。</div> <b>丝绸之路示意图。</b><div><b>丝绸残片(喀什市采集)。料珠(巴楚县采集)。唐。</b></div><div><b>葱岭守捉。</b>守捉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驻军数量从数百至数千不等。葱岭守捉是713年唐朝政府在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设立的驻军机构。<br></div> <b>唐代丝绸之路与喀什社会经济的发展。</b>唐代丝绸之路新北道形成,喀什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和中道的交汇处。是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交流的大动脉,这种交流交融不仅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团结,还为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注入了新的活力。<div><b>叶颈单耳陶壶</b>。唐,喀什市伯什克热木乡汗诺依古城采集。二级文物,陶壶高24.8口径7.9底径8.7厘米,壶身表面哑光,颈呈吸腰式喇叭口,平肩,鼓腹,小平底,颈肩处单耳,耳呈叶茎状。<br></div><div><b>乳钉纹单弦铜镜。</b>唐,莎车县喀群乡康巴格古墓采集。一级文物,铜镜直径12厚度1厘米,宽沿,直壁,平底,背面乳钉纹,外沿和中部有两道弦纹,弦纹之间有一圈乳丁,拱形桥钮,钮内可穿丝织带。<br></div><div><b>广口鼓腹陶罐。</b>唐,喀什市达克牙鲁斯夏雷石堆墓采集。<br></div><div><b>单耳高颈红陶壶</b>。唐,喀什市伯什克热木乡汗诺依古城采集。<br></div><div><b>疏勒乐。</b>与龟兹乐比较接近,是隋九部乐、唐九部乐和十部乐之一。主要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裴神符是唐朝著名的疏勒乐演奏家之一。<br><b>裴神符</b>。又名裴洛儿、路儿、赂儿。唐代疏勒人,著名音乐家。疏勒乐舞享誉天下,隋唐之际疏勒乐已被列入宫延九部乐之中。裴神符初为唐朝太常乐工,后成为宫廷乐师。尤擅长弹奏琵琶,并在演奏上进行了革新。贞观年间创作的《胜蛮奴》《火凤》和《倾杯乐》三部乐曲,声度清美,被认为是唐代中原音乐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的标志性作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各民族间音乐艺术的交流和发展。<br></div><div><b>《隋书》(卷15)。</b>民国中华书局精印。《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太乐。《疏勒》歌曲有《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为一部,工十二人。<br></div> <b>汗诺依遗址中的窑址。</b><div><b>汗诺依遗址。</b>位于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东北11.2公里处。汗诺依遗址地处怡克马克河古河道的南岸黄土台地上,总面积约60平方千米,其中有城垣、残堡、房舍、手工作坊、田畴、沟洫等历代遗址。最新考古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地是唐代疏勒都督府下辖的一个州。<br></div><div><b>陶纺轮。</b>唐,喀什市征集。</div><div><b>木勺。</b>唐,巴楚县图木秀克遗址采集。<br></div><div><b>棉绳编织鞋。</b>唐,喀什市采集。<br></div> <b>莫尔寺遗址。玄奘西行示意图。</b><div><b>石膏浮雕佛说法图墙砖</b>。唐,巴楚县托格拉塔格山佛寺遗址采集。二级文物,墙砖长50宽40厚4厘米,边框为卷草纹,框内四个人物形态不一,有蹲有坐,左边的两人裸露上身,其余两人着全服,手持不同的物件,四人都有帔帛。<br></div><div><b>《大唐西域记》(卷十二)。</b>漕矩咤国。周七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鹤悉那。周三十余里。或都鹤萨罗城城周三十余里。并坚峻险固也。山川隐轸畴垄爽垲。谷稼时播宿麦滋丰。草木扶疏花果茂盛。真郁金香出兴瞿草。草生罗摩印度川。鹤萨罗城中踊泉流派。国人利之以溉田也。气序寒烈霜雪繁多。人性轻躁情多诡诈。好学艺多技术。听而不明旦诵数万言。文字言辞异于诸国。多饰虚谈少成事实。虽祀百神敬崇三宝。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br></div><div><b>多元文化,交流荟萃。</b>唐代西域文化空前繁荣,汉语使用、汉文化大放异彩,中原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形成了和谐共存的丝绸之路文化现象,这一时期西域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传播的重地。<br></div> <div><b>婆罗迷文泥块。</b>唐,喀什市亚吾鲁克遗址。<br></div><div><b>浮雕狮头陶片/压印人物纹陶片/浮雕人像陶片</b>。唐,巴楚县采集。</div><div><b>核桃/杏核/桃核/巴旦杏。</b>唐,巴楚县图木秀克遗址采集。</div><div><b>铜花压。</b>唐,巴楚县采集。<br></div> <b>喀什地区佛教遗址分布图。</b><div><b>玄奘像拓片。</b>西安碑林博物馆。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br></div><div><b>石膏浮雕伎乐菩萨像。</b>唐,巴楚县托格拉塔格山佛寺遗址出土。二级文物,石膏像残高31残宽23厚4厘米,外周为莲花、联珠纹饰,内部是菩萨像,像的头部有佛光,双手持一乐器,作弹奏状,双腿相交,有披帛,项链,手腕佩镯,着裙裤。<br></div><div><b>石膏浮雕天王像。</b>唐,巴楚县托格拉塔格山佛寺遗址。二级文物,石膏像残高30残宽14厚3厘米,天王像有顶光,披帛,颈上有项饰,上身裸露,下身着短裙,右手持韦驮杵。<br></div><div><b>石膏浮雕天王踏鬼像。</b>唐,巴楚县托格拉塔格山佛寺遗址出土。二级文物,塑像残高36残宽14.5厚3.5厘米,佛像头部有背光,左手举过头顶,右手在腰间,披帛从腰间下到前裙摆,双脚下压着侧躺着一个小鬼。<br></div> <b>《旧唐书》(卷198)。</b>乾隆四年(1739)校刊善本。疎勒国即汉时旧地也,西带葱岭在京师西九千三百里,其王姓裴氏,贞观中突厥以女妻王胜兵二千人,俗事袄神有胡书文字,贞观九年遣使献名马自是朝贡不绝,开元十六年玄宗遣使册立其王裴安定为疎勒王。<div><b>喀什彩棺(仿制)。</b>唐,莎车县喀群乡恰木沙勒村。1983年发掘晋唐墓葬3座,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和二层台墓,据有木棺葬具,里人葬。死者皆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2号墓木棺长1.78宽0.54通高0.56米,彩绘华丽,线条流畅。盖板绘伏虎图,两侧板连环忍冬和连枝卷叶纹。彩棺足部挡板有绘画,比丘作思维状,静坐于龙首,龙嘴大张,神态凶猛。<br></div><div><b>钱币</b>。宋,喀什市征集。<br></div><div><b>桃花石可汗钱币。</b>宋(960年-1279年),疏附县乌帕尔镇征集。<br></div><div><b>刻划几何纹三耳陶罐。</b>唐,塔什库尔干县采集。陶罐高13.2口径6.1底径6.1厘米。敞口,束颈,溜肩,弧形腹部,平底。颈、肩部有三个条带状耳,肩部贴塑一周绳纹,上腹部刻划戳印多种几何纹。<br></div><div><b>刻划莲花纹三耳陶罐。</b>唐,巴楚县穷吞木遗址采集。淘罐口径5.5底径2.8高10.7厘米。陶罐敞口,束颈,溜肩,弧形腹部,平底。沿着肩部有三个柱形耳,颈部刻划一周莲纹,肩、腹部刻划一周阴刻弦纹,腹部至底部刻划有仰莲纹。<br></div> <b>立髻泥塑佛头像。</b>唐,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采集。二级文物,佛头像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高15面宽9.5厘米,发髻圆而高,细眉,双目微睁,面目慈祥,面带微笑,泥塑。<div><b>泥塑佛头像</b>。唐,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采集。</div><div><b>如来泥塑佛头像。</b>唐,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采集。一级文物,头像高14宽9厚7.5厘米,发髻高而圆,浓眉,双目微睁,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带微笑,嘴唇通红逼真。<br></div><div><b>造像残片。</b>唐,莫尔寺遗址采集。<br></div> <b>五代宋辽元明时期(907年-1644年)</b>。五代、宋、辽、金、元、明时期,包括中国历史上五代来辽金(907-1279)时期和元明(1271-1644)两个大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割据动荡的五代宋辽金时期,喀喇汗王多次朝贡,其首领自称"桃花石可汗",具有浓厚的中国一体意识,认为自己是中原王的分支。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元明时期,先后管辖喀什的地方政权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都臣属于中原政权,与元、明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加强,喀什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对喀什地区的宗教格局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喀什地区的居民有限制的接受和中国化的改造了伊斯兰教,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不断中国化的局面。<div><b>宋辽金元明对喀什的治理。</b>宋代西域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以喀什等地为中心的地方政权-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辽朝朝贡。西辽建立后喀什归西辽统辖。13世纪元朝建立后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的绿洲地带归中原王朝直接管辖,1251年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中央政府还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元朝之后西域地方政权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先后控制喀什地区。这些地方政权臣服中原诸玉朝,朝贡不断。1406年明朝在哈密设置"哈密卫",统辖西域军政事宜,维持丝绸之路商贸通道安全。<br></div><div><b>西辽形势图(1208年)。</b></div><div><b>回鹘迁徙路线示意图。</b></div><div><b>箭囊/箭。</b>明,麦盖提县采集。</div><div><b>牛角柄铁刀、盾</b>。宋,塔什库尔干县采集。刀长56.1宽3.6厘米,牛角直柄,刀身、刀背、刀刃均平直。盾牌呈长圆形,长48.5宽42厘米,弓背,弧面。<br></div> <b>石膏浮雕象头(3)。</b>唐(618年-907年),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采集。<div><b>石膏浮雕象头</b>。唐,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采集。一级文物,象头高12宽13.5厚7.5厘米,象的头部有头套,两耳展开,眼球突出,鼻子较短,卷曲向上,由赭、白色绘制而成。<br></div> 三耳压花陶罐。 <b>三耳压花陶罐。</b>北朝(386年-581年),喀什市亚吾鲁克遗址出土。一级文物。陶罐高57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9.5厘米。宽盘口,近似喇叭状,高束颈,贴塑带状三耳,耳顶与口沿底部贴塑有人头像,溜肩,孤腹下缓收,小平底,肩至腹刻划花草纹,腹部一周有十个不同形态的人物头像。 <b>叶茎纹双耳骨灰罐</b>。唐,喀什市达克牙鲁斯夏雷石堆墓出土。陶罐口径14高26.7底12.5厘米,口部为盘口,高束颈,溜肩,弧腹,平底,颈肩部柱形叶茎纹双耳,出土时有一块与罐口部大小的灰色石片盖在其上。陶罐轮制,泥质红铜。<div><b>双耳扁陶壶。</b>宋,喀什市亚吾鲁克遗址采集。<br></div><div><b>三彩陶罐。</b>明(1368年-1644年),喀什市采集。一级文物,陶罐高20口径14.7底径7.7厘米。器物直口,弧形肩,小平底。内饰褐色彩釉,外部有黄、绿、褐三种彩釉。口沿部分稍残,表面的釉面部分脱落,光洁润泽。<br></div><div><b>皮靴。</b>宋,英吉沙县征集。一级文物,靴子高60长28厘米,里子为黄皮,表皮为黑色。靴子口部用红皮包边,靴面用绿、黄色皮子接缝,并装饰有花叶纹,硬牛皮靴底,钉有铁乳钉。<br></div><div><b>红毡帽。</b>明,麦盖提县采集。一级文物,毡帽铺平底部宽34高31厘米,呈圆拱形。底部两侧有6厘米的开口,毯帽顶部有4块三角形黑线样式,底部也有黑白相间的绳子做装饰。帽子外部是红色毛毡,内部是褐色的羊皮,底部稍有破损。<br></div><div><b>请伯克赐财物书。</b>宋,喀什市征集。<br></div> 宋代西域各地方政权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高昌回鹘尊中朝(宋)为舅,自称西州外甥。喀喇汗王朝多次派使臣向宋朝贡。<div><b>12-15世纪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辖。</b>辽朝灭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了西辽政权,后率部西征,建立了西辽帝国。1134年西辽兼并东喀喇汗王朝,喀什归西辽统辖,称为"可失哈尔"。1206年蒙古诸部落尊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1218年前后成吉思汗派兵出征哈失哈儿(今喀什)、鸭儿看(今莎车),设置达鲁花赤管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 1251年设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47年吐黑鲁克.铁木尔建立东察合台汗国。1514年察合台汗国后裔速擅赛依德汗建立地方性政权叶尔羌汗国。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控,1406年设哈密卫节制西域。明朝多次派官员巡视西域,统辖喀什的地方政权多次派遣使臣向明朝朝贡。<br><div>喀喇汗王是9世纪中叶回鹘人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的地方政权,统治中心前期在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后迁到喀什。约在1041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喀喇汗王多次派使臣向宋朝贡,中原政权通过册封、回赐朝贡等方式对西域进行管理。西辽于1132年由耶律大石创立完成,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等,结束了西域近百年多个政权分立的局面,1218年被蒙古所灭。强盛的西辽王朝,经济繁荣发展、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是中原辽王朝在西域行使管辖权的继续。察合台汉国是在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领有西辽旧地,包括天山南北及今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察合台汗国与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始终保持着臣属关系,汗国首领的承嗣由大汗委派任命,奉大汗为宗王,大汗视边藩诸王为藩臣。元建立以后察合台汗国仍与中央保持着臣属关系。1347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1347-1570)以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县)为中心,统治地区包括今伊犁河流域、喀什、吐鲁番等地;西部以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后演变为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汉国后期,内讧不断,局势动荡,最终分裂为东西两部。叶尔羌汗国是1514年由察合台的后裔赛依德在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建立,1570年消灭占据今吐鲁番、哈密等地的东察合台汗国残余势力,并遣使者向明朝"求贡",希望恢复与明朝的贸易往来,得到明的特准,1680年被准噶尔部灭亡。朝贡贸易确立了明朝在西域的政治威慑和影响力,是明朝与叶尔羌汗国关系史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叶尔羌汗国对中央政权认同的象征。<br></div><div><b>明代喀什地区贡使统计简表/明朝官员巡视喀什地区统计简表。</b></div></div><div><b>缂丝。</b>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br></div><div><b>红腰带。</b>宋,莎车县征集。一级文物,腰带纯毛编织,长266宽13.6 厘米。平针斜纹编织,枣红色,两端有编织的流苏。<br></div><div><b>棉手帕</b>。宋,莎车县征集。一级文物,手帕纯棉编织,方形,白色,长44.5宽42厘米,四周用蓝色几何纹条带平针修边,四周有流苏,长5厘米,手帕保存完整。<br></div><div><b>铜钵。</b>宋,喀什市征集。</div> <b>经济和文化的发展。</b>五代宋辽金元明时期喀什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新的发展。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对新疆各民族文化产生了影响,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也有选择性的吸收和中国化改造了伊斯兰教。<div><b>伊斯兰教传入新疆。</b>伊斯兰教源自7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体系,直到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西域以后才对新疆各民族文化发生影响。宗教对文化的影响方式,既有自愿接受的途径,也有通过文化冲突甚至宗教战争的强制方式。在新疆伊斯兰教很大程度通过后一种方式进入,这导致佛教文化时期创造的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伊斯兰文化传入新疆,新疆各民族文化既有抵制,更有选择性的吸收和中国化改造,既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br></div><div><b>艾提尕尔清真寺。</b>位于喀什市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始建于明代,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大门"等七部分,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div><div><b>阿曼尼莎汗(1526年-1560年)。</b>是16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阿曼尼莎汉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通过拜访社会艺人、诗人和民间歌手等,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br></div><div><b>饰缂丝边缘绢棉袍。</b>北宋,麦盖提县征集。一级文物,棉袍开襟、方领、窄长袖、掐腰、宽摆,高133肩部宽65厘米。以土黄色棉布为里,草绿色绢为面,面和里子之间衬着羊毛。颈、肩、前襟、袖口、前部两侧中间,后下摆中间镶嵌着缂丝编织的花草纹。<br></div><div><b>蟒纹缎长袍</b>。清,喀什市征集。</div><div><b>清朝时期(1644年-1911年)。</b>1759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清朝吸取汉朝、唐朝治理新疆的经验,陆续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制度,对西域实行了更加系统的治理政策,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新疆的联系,促进了喀什社会经济的发展。<br></div> <b>清朝对喀什的治理。</b>1755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1759年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南北;1762年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作为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官员管辖天山南北。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br><div><b>叶尔羌管理台前事务印房给八台委笔贴式柯星额公文护封。</b>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喀什市征集。<br></div><div><b>《平定西域得胜图八.呼尔满大捷》。</b>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初),清军在呼尔满(今新疆巴楚县阿克萨克马热勒乡)激战五天四夜,重创叛军。画面左侧为排列有序的清军,骑兵弓箭手在前,火枪队在后,骆驼驮炮随后跟进。右边叛军虽然为数不少,但在清军的打击下已溃散不成队形,少数叛军反扑,有的中箭落马。《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当时清宫内的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得义四人起稿绘图,第二年又命丁观鹏等人用宣纸依原稿作着色画,原图稿完成后送至法国雕刻铜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 (1777)十六幅原稿、铜版、印画才全部完成后并送回至宫廷,历时十三年之久。<br></div><div><b>《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录文。</b>乾隆二十年(1755年),原碑今存北京国子监。此碑由乾隆帝御笔撰写。据《清高宗实录》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十八日与平定准噶尔格登山碑文同日公布,勒石于北京大成殿祚前。碑文记载了蒙古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分裂祖国。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经三朝发兵征讨,并未得手。直至乾隆二十年五月,阿玉锡率领25人夜袭格登山成功,达瓦齐败逃乌什被俘。从此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割据政权,达到统一,边境安宁。<br></div> <b>《平定回部勒铭叶尔羌碑》录文。</b>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新疆图志》收录。乾隆二十四年回疆发生波罗泥都与霍集占兄弟的叛乱,清廷派定边将军兆惠、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等率军平定。是年乾隆帝御笔撰此碑文,以记其事。据《新疆图志》卷八十九金石二注称:"莎车知州刘嘉德言道光间(1820年-1826年)张格尔之变,碑为所毁,今无遗迹可寻。"<div><b>清代伊犁将军辖军政机构简表。</b></div><div><b>兆惠(1708-1764年)。</b>字和甫,满洲正黄族人,姓吴雅氏,乾隆朝著名的满族将领。在平定准噶尔与平定大、小和卓战役中,建立了丰功伟绩,成为清统一新疆的头等功臣。乾隆帝制御诗日"济尔哈朗,喀喇乌苏,两番袭迫,均保无虞。以智济险,以诚感众,卓哉崇勋,辟我提封。"<br></div><div><b>兆惠像。</b>乌雅.兆惠(1708年-1764年),字和甫,乾隆时将领,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族孙,都统佛标之子。兆惠将军被誉为"中国反疆独第一人"。<br></div> <b>叶尔羌办理台卡事印房给八台、十台、十二台调换兵丁的谕。</b>道光元年(1821),喀什市征集。<div><b>铁马镫/石狮子。</b>清,喀什市征集。</div> <b>清朝收复新疆进军路线示意图。</b><div><b>《道光平定回疆战图六.收复喀什噶尔之战》。</b>1827年(道光七年),叛军集结浑河(又称洋达玛河,今博罗和硕河)南岸,掘沟筑垒,阻河列阵。清军渡河,直通敌营,胜利抵达喀什噶尔的场景。《道光平定回疆战图》以纪实的手法,翔实地记述了道光平定张格尔战事的全过程。全图共计十幅,各輻纵51.4厘米,横89.4厘米。每幅均有道光皇帝七言御题诗,前八首反映各次战役情况,后两首表现受俘与凯宴盛况。<br></div><div><b>徕宁城。</b>又称尤木拉克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圆形城市")遗址,为喀什噶尔外城遗址,位于喀什市西北1公里,吾斯塘博依街道办事处。始建于1762年现存南门和北、西、南部城墙,东部城墙已拆除。南门处建一瓮城,面积175平方米,呈圆形。<br></div><div><b>痕都斯坦烟哨/玉带扣</b>。清,喀什市征集。</div> <b>刘锦棠(1844年-1894年)。</b>字毅斋,湖南湘乡人,晚清的著名将领。作为左宗棠西征军的主力平定了西北区域的同治回乱和新疆乱局中阿古柏的继承人伯克胡里势力,有"飞将军"之称。后推动新疆建省并担任新疆首任巡抚。官至太子太保,一等男爵。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应征起复,未及成行而卒,谥号"襄勤"。<div><b>沙俄驻喀什领事馆。</b>1893年沙俄在色满庄(即今喀什市色满路西端的色满宾馆处)兴建领事馆。在沙皇俄国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影响下,俄国驻喀什领事馆自20世纪开始,肆意践踏中国主权,在咯什一带犯下了许多罪行。<br><b>英国领事馆旧址。</b>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馆,是20世纪初英国驻中国新疆的唯一外交机构。当沙俄于1881年在喀什首先设立领事馆后,英国也伸手入疆,与沙俄势力相抗衡而又相勾结。<br></div><div><b>《董福祥神道碑》 录文。</b>董福祥,清末名将。字星五,甘肃固原(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人。出生于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五(1840年1月9日),卒于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九日(1908年2月10日)。神道碑底本高0.26米,宽0.13米,经拆装。封面无题字。墓志铭和神道碑文由清末甘肃固原县知州王学伊所撰。神道碑记述了董福祥的出生、发迹经过与战绩。<br></div><div><b>委毛拉唉里卜打仗出力赏给六品顶戴功牌(仿制)。</b>光绪五年(1879),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br></div> <b>《柬全小汀》(仿制)/《乙已日记》(仿制)。</b>清,林则徐。<div><b>刘锦棠奏为新疆南路剿案内出力各员另核请奖事(仿制)。</b>光绪十一年(1885),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br></div> <b>喀什噶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清朝政府在新疆实行的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政策和制度,不仅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清朝统一新疆后,社会相对稳定,喀什地区人口增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div><b>喀什与周边地区贸易表/道光中期喀什主要城村与屯田地点分布示意图。</b></div><div><b>钱币。</b>明清,喀什市征集。</div><div><b>青花镂空水仙瓷盆/青花牡丹花卉纹罐。筒形多彩釉陶罐/花卉纹陶盘</b>。清,喀什市征集。</div><div><b>社会文化。</b>清朝统一新疆后,在新疆推行了相应的礼仪制度,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这一时期喀什出现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清末推行新政后,新式学堂等在喀什相继兴起。<br></div> <div><b>纸胎漆屏。驯狮盒骨杆铜戥子。铜萨玛瓦尔。</b>清,喀什市征集。<br></div><div><b>戏剧表演。</b></div><div><b>刀郎热瓦普琴/热瓦普琴。</b>民国,喀什市征集。<br></div><div><b>银发饰/铜锁形耳饰</b>。清,喀什市征集。</div> <b>疏勒观音阁。</b><div><b>錾刻花草纹铜盘。</b>清,喀什市征集。铜盘高3,直径39.5厘米,用黄铜以模压锻打制成。短折沿,浅体,圆平底,盘内剔刻有七层各种花卉图案组合和维吾尔文铭文,为维吾尔族传统的装饰图案。制作精美、别致。<br></div><div><b>书信。镂空四足方形铜盒。</b>清,喀什市征集。</div><div><b>手鼓。</b>清,喀什市征集。鼓直径47鼓框木宽5.5厚2厘米,木质杨木。圆而扁平木制鼓框內壁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鼓面用羊皮蒙,鼓框沿边4处留有长方形孔,装有数片方形铁片。<br><b>唢呐</b>。清,喀什市征集。唢呐通长42厘米,喇叭状口直径为10厘米,用长整块桑木制成。沿吹口并排有6孔,末尾一边有一孔,吹口下端下面有一孔。沿吹口到前端4处用牛筋缠绕,一孔用铁皮缠包。<br><b>骨笛(仿制)。</b>清。<br></div><div><b>羚羊角制萨帕伊。</b>清,喀什市征集。该乐器用羚羊角、铁、黄铜组合制成,通长63厘米。通体为自然形成的羚羊角,中部套进两铁环固定在角上,每一铁环上装有9个小铁环,铁环接触的另一面用铁皮包钉。角最下端为手抓处,用黄铜缠包固定。<br></div> <b>錾刻花草纹铜壶/錾刻花草纹铜碗</b>。清,喀什市征集。<div><b>錾刻花草纹铜洗手壶。</b>清,喀什市征集。洗手壶通高36.5底径13.5厘米,为红銅质。以模压、锻打、镂刻、铆钉相结合方法制造成型。倒喇叭形底座。扁圆腹,腹部正中两面凸起一桃形镂刻装饰。壶颈细长,黄铜浇铸曲把手,鹅头型长曲流嘴。壶通体剔雕缠枝花卉、卷草花卉等组合装饰。<br></div><div><b>錾刻花草纹铜接水盆。</b>清,喀什市征集。铜接水盆由盆面、盆腹和盆底座组成,为八边形。接水盆最大口径34高15.5底径20.5厘米。为黄铜质,模压、锻打、铆钉成型。盆腹和盆面镂刻缠枝梅花图案合纹饰。盆面中部有一八边透雕小孔组成纹饰、剔雕花卉纹带钮盖。<br></div><div><b>黄底花卉喜鹊纹硬纸文具盒/铜笔墨盒。</b>清,喀什市征集。<br></div><div><b>单耳陶油灯。</b>民国,喀什市征集。</div> <b>明约路碑。</b>清光绪三年(1877)立于今新疆喀什明约路。"明约路"系维吾尔语,意为"要隘"。碑高135宽77厚14厘米。正面隶书10行,行18字;背面楷书9行,91字。石碑正面,记述了光绪3年11月清军将领刘锦棠率军大破贼于喀什噶尔,在明约路全歼阿古柏余党,生擒于小虎、马元、金相印父子、阿古柏诸子,以及收复敌军侵占的回疆各城情况。石碑背面是参加战役的清军将领罗长祜、余虎恩、谭拔萃、黄万鹏、董福祥、张俊、姚庆恩等人的官衔、籍贯和姓名。<div><b>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b>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先后在迪化和伊犁举行起义,并取得了伊犁起义的胜利。新疆随即也同全国进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略什的管辖和治理不断加强。这一时期在喀什活动的共产党人创造了光辉的业绩,赢得各族人民爱戴。抗日战争时期喀什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军政当局相继发文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同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的十万将士进军新疆,把红旗插遍了天山南北。从此新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br></div> <div><b>区划沿革与经济民生。</b>1912年喀什和全国一道推翻了帝制。<br>1913年4月新疆官方汉文文书开始将"咯什噶尔"简称"喀什"。民国时期喀什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各族群众生活依然十分艰难。<br></div><div><b>木梳妆盒。</b>民国,喀什市征集。<br></div><div><b>喀什噶尔道尹公署通令(仿制)</b>。民国十四年(1925),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道尹,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官名。民国三年(1914)5月袁世凯公布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全国共93道,改各省观察使为道尹,管理所辖各县行政事务,隶属省长。<br></div><div><b>新疆省政府财政厅指令(1938)。喀什区行政长公署训令(1940)。</b>喀什博物馆藏。</div><div><b>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呈总会批准18人为预备会员的名单(仿制)。</b>民国,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br></div><div><b>共产党人在喀什的革命活动</b>。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以抗日救亡大局为重,采取灵活策略,通过苏联的帮助,与盛世才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高登榜、李云杨、许亮、胡鉴等14名共产党人米到喀什,奋斗于各条战线上,最大限度地发动、组织、团结社会各阶层团体,形成爱国抗日的大联合,全力支援抗战,维护了边疆稳定,改善了喀什的民生和经济。在喀什工作战斗的早期共产党人创造了光辉业绩,赢得各族人民的爱戴,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br></div> <div><b>铜水烟壶。</b>民国,喀什博物馆藏。</div><div><b>木脱籽机。</b>民国,喀什市征集。</div><div><b>新疆民众捐赠战斗机命名仪式现场/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组织的抗日活动。早期共产党人在喀什的活动地点示意图。</b></div><div><b>喀什人民积极支持抗战。</b>在中国共产党人、爱国民主进步人士的积极参与、大力推动和广泛宣传影响下,新疆各族民众、各族各界爱国人士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维护和发展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等群众团体为载体,宣传抗日,深入发动民众为抗日前线募集捐款,新疆出现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民积极支援抗战的新局面。喀什各族人民积极募集寒衣、文化劳军、鞋袜劳军、认购同盟胜利公债、一县一机、征献军马等运动,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辟和保障国际交通线的畅通,推进新疆的建设,全力支援全国抗战,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b><br></b></div> <div><b>绘象中华产业图棉毛毯。</b>抗战时期(1938年-1945年),喀什市征集。二级文物,此件文物质地为棉毛毯,装饰性挂毯,长348厘米,宽205厘米,1985年由喀什地区博物馆在民间征集,用实物描绘的方式,展示当时各省代表性物产。1928年直隶省更名河北省,1928年新设青海、宁夏、热河、绥远、察哈尔5省,1929年奉天省更名辽宁省,1938年建立西康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省才重新归还中国(因而图上为黑色边框)。北端的"外蒙古"于1946年1月才被中华民国承认独立。因而此件文物的制作时间可能在1938年至1945年间。此棉毛毯反映了当时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br></div><div><b>喀什区民众抗日救国募捐委员会收款证存根(仿制)。</b>民国三十年(1941)。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br></div><div><b>喀什区抗日后援会募捐收据(仿制)</b>。民国二十七年(1938),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div><div><b>喀什抗日后援会呈报募捐收据的指令(仿制)。</b>民国二十七年(1938),喀什地区档案馆仿制。</div><div><b>喀什和平解放。</b>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与赵锡光通电向全国宣布新疆国民党军队和平起义。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四师所部先期进驻喀什。12月1日二军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副军长顿星云、副政委左齐及先头部队四师在喀什各界5万余人的热烈欢迎下率部开进疏勒、疏附二城。12月13日喀什3万军民在疏附县七里桥广场集会,热烈庆祝喀什和平解放,喀什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br></div><div><b>1949年12月1日各族人民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二军解放喀什。<br></b></div><div><b>疏附县政府分配给解放军物资采购表。</b>1949年11月,喀什博物馆馆藏。<br></div> <b>七十年辉煌。</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喀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喀什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br><b>人民政权的建立。</b>1950年喀什和莎车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喀什各级人民政权的诞生,揭开了喀什历史性的一页,喀什进入了个各族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新时代。<div><b>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b>1949年喀什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族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喀什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农业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产量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br><div><b>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喀什升起。</b></div><div>1952年8月30日毛主席给帕哈太克里乡农民回信,农民们载歌载舞欢庆。</div><div>1952年10月25日喀什市人民政府成立。</div></div><div>土地改革时期欢庆土地改革胜利。文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公社社员踊跃爱国上缴粮。</div><div>改革开放时期。1994年巴莎公路通车典礼。20世纪90年代喀什大学。<br></div> <b>毛主席1952年8月30日给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农民的回信(仿制)</b>。1952年。<div><b>毛主席给赛福鼎同志的回信(仿制)。</b>1952年。</div><div><b>水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赠)。1</b>958年,喀什市征集。</div><div><b>收音机。</b>1949年之后,喀什市征集。</div> 喀什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喀什的历史和文化清晰的告诉我们: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促进宗教关系和谐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历史经验。喀什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团结史,更是一部爱国爱疆史。历史是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教科书。昨天喀什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筑就了秦汉雄风、盛唐气象;今天喀什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明天喀什各族人民将和全国人民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div>12:00分此部分内容参观结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