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繁森的死

王立成

<p class="ql-block">日前,在电视里观看了一部老电影《孔繁森》,是1995年由山东与北京两个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拍得真实、感人,完全没有现在电影的虚假与光鲜,很可看。</p><p class="ql-block">孔繁森因公殉职的时间是1994年,当时,我大学毕业8年,在一家专业报社工作,对已被树为全国典型的他的事迹只知其大概。此次观看讲述他事迹的电影,对他有了较为深入具体的了解,心中非常感佩他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电影即将结束时,在屏幕上敲出几行字,“孔繁森在考察新疆塔城边贸回程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这几行字中,“塔城”两个字特别显眼,因为,我曾于2020年至2021年受单位委派,赴塔城开展过援疆工作。因为车祸发生在我所熟识之地,那里有我认识的搞史志的老师,也是新闻人出身的缘故,因此,立即被吊起了胃口,想厘清关于孔繁森的死的过程和细节。于是开始,一边问“豆包”,一边请教塔城搞史志的老师。但结果,却令我有些小失望。</p><p class="ql-block">一、关于地点</p><p class="ql-block">一种说法是:“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新疆塔城地区考察边贸工作后,乘坐汽车返回阿里地区。当车辆行驶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的国道314线时,因路况复杂、天气恶劣等原因,车辆发生意外翻车事故,孔繁森不幸因公殉职。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1991年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依法依规开展了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以上是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的大致过程,关于事故的具体细节,可能因资料的详细程度和保密等因素有所不同。”另一种说法来自塔城搞史志的老师:“当时听说一位西藏干部来新疆塔城考查,遇上雨雪天,车开得太快,出车祸了。当时孔繁森还不太出名,后来受到中组部的表彰,就影响大了。后来,当地政府在托里县至额敏县方向出车祸处,修建了孔繁森遇难纪念碑、园。这座纪念碑就位于托里县省道221西侧,距托里县城4.5公里。每年清明节,有过路人都去路边献花凭吊。”如上,即是“和静县”和“托里县”两种说法。两个县相距905公里,当今路况非常好的情况下,驾车需要11个多小时。那时候20个小时也属正常了。还有一段较为详细地记载:“1994年11月29日中午13点,新疆去往塔城口岸的小路上发生了车祸,将年仅50岁的人民公仆永远留在了那里。这是个痛彻心扉的故事,发生在新疆的那条小路上。那天,时针指向中午13点,命运的车轮在一个瞬间,将一个人民公仆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二、关于当天的天气</p><p class="ql-block">针对事故中有关遇风雪的说法,本人分别查了两个地点的天气情况,具体如下:根据天气网的数据,巴音郭楞11月日均最低气温为-2℃,且该地区在11月偶尔会有降雪。此外,1994年11月29日巴音郭楞的天气是多云,气温在-11℃至-1℃之间,从气温条件来看,此前几日出现降雪是有可能的。但由于缺乏确切的气象记录,无法确定这几天是否下雪。据多年气象资料推测,1994年11月29日托里县气温可能较低, 0℃至-10℃。托里县老风口区域是著名的风区,受环流形势和地形共同影响,常出现大风天气。据记载,1994年11月25日21时至26日10时,托里县老风口区域出现了8~11级大风,阵风12~14级,极大风速中心为阿克别里斗乡航勒村44.1米/秒(14级),且预计大风天气将持续至29日。由此推断,1994年11月29日托里县可能仍处于大风天气中。由于当时正处于冬季,落雪后路上结冰,且遇大风,加之车速过快,可能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三、关于车辆</p><p class="ql-block">有资料显示,1994年孔繁森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时,当地县委最好的车是北京吉普。但关于其殉职时所驾驶的车辆,未明确提及是否为吉普车。</p> <p class="ql-block">大雪后骑马考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和藏民群众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入户慰问</p> <p class="ql-block">照顾孤儿生活</p> <p class="ql-block">为老妈妈诊病</p> <p class="ql-block">四、关于责任</p><p class="ql-block">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能与司机的驾驶操作等因素有关,但在复杂的路况和环境下,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可能包括道路状况、天气条件、突发意外情况等。不能简单地认定司机就负有完全责任。关于孔繁森殉职车祸中车辆失控翻车的具体原因,并没有公开的官方详细报道明确说明,是刹车失灵或其它特定原因。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而不是片面地指责某一方。事故主要因突发路况或意外因素导致,未涉及第三方违规责任。具体的事故调查细节(如勘查报告、责任认定书原文等)属于内部工作文件,未对社会公开。但可以明确的是,整个处理过程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结论客观严谨,认定孔繁森同志为因公殉职。事故发生于1994年,当时的信息记录和传播方式相对有限,部分细节可能未被完整留存。</p><p class="ql-block">五、关于后果</p><p class="ql-block">此次考察,车上共有三个,第三人是他的秘书。在车祸中,并非只有孔繁森一人遇难,司机杨晓军也在此次事故中遇难。</p><p class="ql-block">六、关于善后处理</p><p class="ql-block">从相关报道和文献来看,事故发生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开展了调查处理工作,最终认定孔繁森同志为因公殉职。处理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1.现场勘查与证据收集:交通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勘查,记录事故形态、车辆轨迹、接触痕迹等物理证据,并收集证人证言,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2.事故原因分析:结合现场勘查、车辆技术检验(如制动系统、轮胎状况等)及天气、道路条件(当时冬季路况可能存在冰雪或视线影响),综合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如是否因路况复杂、车辆操作等因素导致失控)。 3.责任认定与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依据当时的交通事故责任划分标准,明确事故相关方的责任。由于孔繁森同志乘坐的车辆为正常公务出行,事故主要因突发路况或意外因素导致,未涉及第三方违规责任,最终认定为因公牺牲。 4.善后与表彰: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妥善处理了善后事宜,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全国层面追授孔繁森同志多项荣誉,弘扬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孔繁森殉职的消息传来,家人悲痛万分,妻子王庆芝带着孩子赶到了现场,处理相关后事,送别亲人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通常情况下,因公殉职在当地意外离世,可能会在当地符合条件的殡仪馆或火化场所进行火化,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有可能是在新疆当地或西藏阿里地区附近进行火化。 其骨灰分别安放在西藏拉萨和山东聊城,但其遗体具体在何处火化并无公开的详细确切信息。1994年12月5日,西藏阿里狮泉河镇举行了孔繁森的追悼仪式,不足5000人的小镇有2000多人赶来向他作最后的告别。12月10日,在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向孔繁森同志遗体告别仪式。12月14日,山东聊城两千多名干部群众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12月15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也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p><p class="ql-block">孔繁森因公殉职一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1995年4月6日、4月7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分别播发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对孔繁森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让孔繁森的事迹家喻户晓。各大媒体也纷纷予以报道,人们对他的离世表达了深切的哀悼,同时也被他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学习孔繁森精神的热潮,在当时乃至后来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生命结束于50岁</p> <p class="ql-block">和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和老妈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藏民家里摆着他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歌颂他事迹的舞台作品上演</p> <p class="ql-block">在阿里的墓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