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于右任西安故居

雨中漫步

<p class="ql-block">撰文/摄影:雨中漫步</p> <p class="ql-block">在西安书院门52号,一座青砖古宅引起了我的注意,这里就是于右任先生在西安的故居。此前对先生略知一二。带着对先生的崇敬与好奇,我走进了这座故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为明清时期典型的关中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三进院落,面宽三间,占地八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三千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方悬挂有“源远流长”的牌匾,为于右任先生亲笔所书。门厅正中放置于右任先生的塑像。经过门房进入古宅,依次是厅房、上房、厢房、后院等。青砖瓦舍,古朴典雅。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于右任先生就是在这个居所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一楼基本保留了故居原貌,并布置有于右任先生生平展厅。通过参观展览,对于右任先生的生平事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教育家、政治家、书法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先生少年时就聪明好学,17岁即中秀才,25岁中举人。其间,曾挥笔直呼:“换太平以颈血,爱自由如发妻。”民主革命思想已初步显露。他文采超群,才思敏捷,志存高远,被誉为“西北奇才”。</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是一位民主革命的斗士。他曾说“以兵救国,实志士仁人不得已而为之;以学救人,效虽迟而功则远”。</p> <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革命事业中他与共产党人积极合作。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于右任设家宴招待毛泽东、周恩来一行。其间谈诗论政,呼吁团结,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一生布衣粗食,生活节俭,倾尽全力关注教育事业,与邵力子、叶楚伧等共同创建了上海大学,并任校长。1927年2月支持共产党人创办了西安中山军事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被称作“西安黄埔”。</p> <p class="ql-block">他还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由他和杨虎城将军等人主持修建的泾惠渠,至今仍福泽当地百姓。</p> <p class="ql-block">于老先生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更是百年无人出其右,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和“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他首创的《标准草书》对我国草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位于地下室的于右任书法展厅,展出多幅于先生书法作品,多为先生真迹,十分珍贵。他自楷书、魏碑转型行草书,融合了二王、智永、怀素等,笔法挺劲有神,涉古开今,兼具了艺术、文献、品德、真情等多元艺术之美,为后世树立了典范。</p> <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于右任先生被迫碾转到了台湾,原配夫人高仲林、女儿于之秀仍留在大陆,一直居住在西安这所老宅里,直至二人相继去世。远在台湾的于右任一直思念着留在大陆的妻子、女儿及亲朋故友。他常说:“我好想他们呀”!</p> <p class="ql-block">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生他养他的故乡,思念留在大陆的妻子女儿。1958年是他和高仲林结婚60周年,晚上他取出妻子从西安转送来的布鞋拂拭良久,老泪纵横,写下《忆内子高仲林》一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戒河山一枝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凄风吹断咸阳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头夫妇白头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待金婚第一<span>宵</span>。</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中旬,他给一位老朋友写信说:“今年是我妻八十寿辰,可惜我不在大陆,她的生日一定会很冷落,我十分伤心。“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情况,派屈武(于右任先生的女婿)前往西安为于夫人祝寿。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为于老夫人举办了盛大的寿宴,还叫来了于先生的老朋友出席作陪。同时指示陕西省委:于老夫人仍住西安,由省委关照;每月补助25元生活费,派保姆照顾;医药费全报,让于老夫人安度晚年。事后令于右任先生非常感动。</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爱国、爱民至深。一直呼吁两岸统一,并为此做出努力。令人遗憾的是,1949年到台湾后,直到其1964年逝世,再未回到故土,想必这一定也是先生生前的一大遗憾。</p> <p class="ql-block">人世沧桑,浮沉莫测。斯人已去,故居犹在。如今于右任故居已辟为博物馆,供后人参观追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