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龙志明工作室简报(成都站)</span></p> <p class="ql-block">工作室主持人:龙志明(岳阳市第十五中学)</p><p class="ql-block">工作室成员:</p><p class="ql-block">刘桂华(岳阳市第十五中学)</p><p class="ql-block">汤 华(岳阳市教科院)</p><p class="ql-block">唐彬彬(长沙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唐海霞(汨罗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王 冲(湘潭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陈桥时(隆回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彭松兵(南县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罗剑锋(怀化市洪江区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谢选喜(新化县第三中学)</p><p class="ql-block">刘 晖(雅礼中学)</p> <p class="ql-block">项目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1. 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部署,特别是“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要求(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p><p class="ql-block">2.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关键举措:集中优势资源培养顶尖人才,是打造湖南基础教育“领军人才”方阵的核心途径。</p><p class="ql-block">3. 引领区域教育改革:培养对象将成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种子”和“引擎”,带动更多教师成长,提升整体教育质量。</p><p class="ql-block">4. 回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帮助骨干教师突破发展瓶颈,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中考)改革,提升育人能力。</p><p class="ql-block">5.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名师、卓越教师的辐射引领,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p><p class="ql-block">6.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对高层次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和投入,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Day1</span></p> <p class="ql-block">专题一:项目解读与工作室复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题二:教育智能体构建及其应用案例(吴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教育智能体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NLP)等构建的智能系统。它被设计用于模拟优秀教育者的角色,实现个性化、互动化、情境化的学习体验。其核心目标是:</p><p class="ql-block">1. 个性化学习: 根据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兴趣和目标,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内容和难度。</p><p class="ql-block">2. 深度互动:通过自然对话、提问、引导探索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主动思考、表达和知识构建,而非被动接受。</p><p class="ql-block">3. 情境化学习:将知识嵌入到具体、有意义的情境(如历史背景、故事、实际问题)中,增强理解和记忆。</p><p class="ql-block">4. 即时反馈与辅导:提供练习、解答疑问、分析错误原因,并给予建设性反馈和针对性辅导。</p><p class="ql-block">5. 激发兴趣与动机:利用游戏化元素、故事性、挑战性任务等维持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好奇心。</p><p class="ql-block">6. 元认知培养: 帮助学习者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策略和思维模式。</p> <p class="ql-block">案例一:勾股定理的发现(数学史/几何)</p><p class="ql-block">传统方式: 直接告知定理内容和证明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对发现过程和数学思维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教育智能体应用:</p><p class="ql-block"> 1. 情境创设:“想象你是古代的土地测量员/天文学家/数学家,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你有什么方法?”</p><p class="ql-block"> 2. 引导探究:</p><p class="ql-block"> 智能体展示不同直角三角形的图形(边长已知),引导学生测量或计算边长平方值,观察关系(a² + b² ≈ c²?)。</p><p class="ql-block">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规律对所有直角三角形都成立吗?如何验证?”“这个规律有什么用?”。</p><p class="ql-block"> 引入历史片段:讲述毕达哥拉斯学派或其他古代文明(巴比伦、中国)的相关发现。</p><p class="ql-block"> 3. 引导证明:</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生水平选择合适的证明方法(如拼图法、相似三角形法、欧几里得法)。</p><p class="ql-block"> 智能体动态演示证明过程(如拖动图形拼接),并提问关键步骤:“为什么这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思路。</p><p class="ql-block"> 4. 应用与拓展:</p><p class="ql-block"> 提供实际问题(如建筑、导航)让学生应用定理。</p><p class="ql-block"> 提问:“勾股定理在三维空间还成立吗?它和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5. 个性化与反馈:</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生在探究和证明中的表现调整难度和引导深度。</p><p class="ql-block"> 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或证明尝试给予即时、具体的反馈(“你的想法很好,但忽略了...”,“这个步骤很关键,你发现了...”)。</p><p class="ql-block">智能体价值体现:</p><p class="ql-block">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重现“发现”过程。</p><p class="ql-block"> 培养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的数学思维。</p><p class="ql-block"> 将抽象定理与历史背景和实际问题联系,加深理解。</p><p class="ql-block"> 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脚手架式支持。</p><p class="ql-block">案例二:红楼梦的刘姥姥(文学分析/社会文化)</p><p class="ql-block">传统方式:教师讲解刘姥姥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社会意义,学生记笔记背诵。</p><p class="ql-block">教育智能体应用:</p><p class="ql-block"> 1. 深度理解角色:</p><p class="ql-block"> 智能体提问引导分析:“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她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聚焦文本细节)。</p><p class="ql-block"> “刘姥姥在贾府众人眼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她自己清楚吗?”(分析视角与自我认知)。</p><p class="ql-block"> “对比刘姥姥前两次进贾府的言行举止,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分析人物成长与环境适应)。</p><p class="ql-block"> 2. 探究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构建知识图谱:展示刘姥姥(乡村贫民)与贾府(贵族)在地位、财富、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的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 提问:“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为什么充满喜剧效果?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揭示阶级差异与讽刺)。</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塑造刘姥姥这个角色,除了提供‘笑料’,还有什么更深层的意图?”(讨论叙事功能:见证者、对比者、批判者)。</p><p class="ql-block"> “从刘姥姥身上,你能看出当时底层人民的哪些生存智慧和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3. 多角度解读与共情:</p><p class="ql-block"> 角色扮演/视角转换:“如果你是刘姥姥,面对贾府的奢华和众人的取笑,你会有什么感受?会怎么做?”</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是贾府中的一个丫鬟/小姐,你会如何看待刘姥姥?”</p><p class="ql-block"> 引入不同评论家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p><p class="ql-block"> 4. 联系现实:</p><p class="ql-block"> 提问:“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刘姥姥和贾府这样的群体差异现象?表现形式有何不同?”</p><p class="ql-block"> 5. 个性化与反馈:</p><p class="ql-block"> 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分析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补充材料(如相关社会背景、文学评论摘要)。</p><p class="ql-block"> 对学生关于人物动机、社会意义的分析进行反馈,引导其更深入、更全面地思考(“你注意到了她的生存压力,那她的尊严感呢?”“除了阶级差异,是否也体现了城乡差异或代际差异?”)。</p><p class="ql-block"> 鼓励学生形成并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p> <p class="ql-block">案例三:制作“李白3D数据人”是一个融合**历史考据、艺术创作和数字技术**的复杂过程,涉及建模、绑定、动画、渲染、AI驱动等多个环节。以下是详细的制作流程和关键技术点:</p><p class="ql-block">一、核心制作流程</p><p class="ql-block">1. 历史形象考据</p><p class="ql-block">文献研究:参考《新唐书》《旧唐书》中对李白外貌的描述(如“眸子炯然,哆如饿虎”)。</p><p class="ql-block">古画参考:结合唐代《饮中八仙图》、明代《李白行吟图》等,提取服饰(襕袍、幞头)、佩剑(龙泉剑)、酒壶等元素。</p><p class="ql-block">骨骼复原:通过唐代陶俑与壁画还原身高(约1.75-1.80米)、体态(修长挺拔)。</p><p class="ql-block">2. 3D建模</p><p class="ql-block">高精度模型:</p><p class="ql-block"> 基础建模:ZBrush雕刻面部皱纹、胡须纹理;Maya/Blender制作服饰褶皱(唐代丝绸质感)。</p><p class="ql-block"> 细节还原:酒渍衣袖、腰间玉佩、诗卷残页等生活化元素。</p><p class="ql-block"> 拓扑优化:确保模型在动画中不变形(面数控制在5-10万三角面)。</p><p class="ql-block">3. 材质与纹理</p><p class="ql-block">PBR材质:</p><p class="ql-block"> 皮肤:Substance Painter制作酒后面部红晕、手部青筋。</p><p class="ql-block"> 服饰:丝绸反光层+麻布内衬,做旧处理(边缘磨损)。</p><p class="ql-block"> 道具:青铜剑氧化痕迹、酒壶竹编纹理。</p><p class="ql-block">4. 骨骼绑定与权重</p><p class="ql-block">高级绑定:</p><p class="ql-block"> 面部:52个Blend Shape表情(狂笑、蹙眉、吟诗口型)。</p><p class="ql-block"> 身体:IK/FK混合系统,重点优化挥剑、执笔、举杯动作。</p><p class="ql-block"> 服饰:Marvelous Designer模拟长袍动态物理效果。</p><p class="ql-block">5. 动作捕捉与动画**</p><p class="ql-block">关键帧动画:</p><p class="ql-block"> 基础动作:行走(唐代八字步)、饮酒(单手执壶仰头)、舞剑(结合唐代剑器舞)。</p><p class="ql-block"> AI驱动:</p><p class="ql-block"> 语音动画:输入诗句,AI生成口型+微表情(如吟《将进酒》时激昂神态)。</p><p class="ql-block"> 行为库:预设“月下独酌”“挥毫题诗”等场景动作。</p><p class="ql-block">6. 渲染与光照</p><p class="ql-block">影视级渲染:</p><p class="ql-block"> 场景:Unreal Engine 5动态全局光照(竹林、江舟场景)。</p><p class="ql-block"> 风格化:国风水墨粒子特效(诗句化为飘散墨迹)。</p> <p class="ql-block">案例四:实现“老舍数字人”是一个融合文学、历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项目。虽然目前尚未有官方发布的成熟“老舍数字人”,但从技术路径和可行性来看,我们可以清晰勾勒出这一过程的框架和挑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Day 2</span></p> <p class="ql-block">专题三: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把握与实践路向(徐猛)</p> <p class="ql-block">徐猛教授的深刻指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关键在于打破理念与实践的割裂,实现“双向奔赴”。比如:音乐何须懂?改革的实践路向聚焦于:</p><p class="ql-block">1. 整体把握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三个有”的紧密联系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中,“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体现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上。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要素。 ① “有理想”是引领学生前进的灯塔。理想是学生的精神支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方向,从宏观层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价值导向。例如,通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文化教育等内容,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未来的憧憬,使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 ②“有本领”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础。这要求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科知识、实践技能、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以科学课程为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还要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③“有担当”是学生社会责任的体现。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比如在环保课程中,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2. 实际路向 课程设计方面 要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育人目标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明确体现对学生理想信念、知识技能和责任担当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要精选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既包括学科知识,也包括体现理想抱负、社会担当的案例。在课程评价上,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理想树立、本领提升和担当作为方面的表现。 教学方法方面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三个有”。例如,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代表的角度思考全球性问题,培养他们的理想情怀(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等理想而思考)、锻炼沟通协作等本领,增强对全球事务的担当意识。-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比如,开展古建筑保护项目,学生在研究古建筑历史文化(理想层面,传承文化的理想)的同时,学习建筑保护技术(本领层面),并且通过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等活动增强社会担当。</p> <p class="ql-block">专题四:为未知而教,与AI共学:从知识传递到未来'智慧的教育重构(陈明选)</p> <p class="ql-block">“为未知而教,与AI共学:从知识传递到未来‘智慧’的教育重构”这一主题,描绘了AI时代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蓝图:</p><p class="ql-block">目标升级:从传授已知知识到培养应对未知挑战的未来智慧(高阶思维、伦理判断、创造力、适应性、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关系重塑:从教师单向传授到师生与AI的深度协作共生,AI成为强大的认知伙伴和学习加速器。</p><p class="ql-block">范式转型:从知识传递范式向能力培养与智慧生成范式转变。</p><p class="ql-block">体系重构: 需要系统性地变革课程、教法、评价、教师角色、学习环境等,以支撑新目标的实现和人机协作的有效落地。</p><p class="ql-block">这一重构的核心在于:认识到在AI能处理越来越多“已知”任务的时代,教育的独特价值和使命在于培养人类独有的、能驾驭未知的“智慧”——这种智慧融合了深刻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坚定的伦理和灵活的实践,是人类在智能时代安身立命、引领未来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