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 别 宁 兄

元亨利贞 710757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是一篇祭奠追思文章。祭奠追思对象叫宁广瑞,1945年出生,自幼泼墨,长期活跃于书法艺术领域,主要身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政协书画院院士,赤峰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赤峰市红山区书法家协会原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宁广瑞是一个为人宽厚,大度善良之人;其书法风格以潇洒豪放著称,尤其在赤峰地区影响很大,如红山国家森林公园,赤峰兴安植物园,赤峰带状公园,赤峰群众艺术中心,灯笼河牧场"北京后花园"等题字,都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其书法作品数次获奖并展出,主要有:1999年,书法作品赴日展出,2002年,书法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2003年,书法作品获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人选奖,2004年,作品参加蒙、苏、港三省地联展,2007年,书法作品参加“辽河情百家书法精品展”,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老年书法作品展”等。他的作品无论章法还是结体都充满美感,特别获得喜欢收藏书法广大中外朋友青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本文撰稿人叫李兆惠,1954年生,退休前任赤峰市文联秘书长。年轻时,他和宁广瑞在工作上曾几度交集,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他用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回忆追思老友,读起来情真意切,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感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李兆惠</p> <p class="ql-block">  惊闻宁广瑞兄溘然长逝,令人猝不能及,接到噩讯的第一时间,竟然是那么的不敢相信,不愿接受。</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天妒英才吗?</p> <p class="ql-block">  宁兄是今年5月8日早上由儿子陪同去医院做例行体检时,无半分征兆,坐倒于儿子怀前,儿子紧急呼叫医院的医护急救,但终是回天乏术,在急救过程中不幸离世,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 他走得是那样的突然,让所有的人都来不及回过神;他走得是那样的意外;他走的……情景,令吾辈心碎!但思及他走时的如此宁静安详,抑或是一种心理慰藉。</p> <p class="ql-block">  我与宁兄相识相交,也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虽然没有像一些兄弟那样的朝夕相伴,但有一些时段的交往过程却是意笃情长。</p> <p class="ql-block">  与宁兄最初的相识,是在1977年的赤峰市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大会上。我当时23岁,刚从知青招干到市宣传组工作。</p><p class="ql-block"> 大会筹备期间,我接到一个任务,到市总工会接洽宁广瑞老师把会标书写制作完成,我奉命行事。见到宁老师的时候,便被温和、儒雅的宁老师所感染。</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宁老师只有30岁出头儿,已是赤峰书法界的翘楚,为赤峰市社会各界召开的各种大型会议书写制作会标。在当时,这项工作能做到的人,必是大家、高手。</p> <p class="ql-block">  未见真人之前,我还以为要找的人一定是个50岁的长者,原来只是长我10岁的年轻才俊。</p><p class="ql-block"> 说明来意后,宁老师认真地思考后,开列了所需材料的清单。我带着清单,请示会议领导获批后,便购买这些材料,请来宁老师动笔。当"赤峰市农业学大寨四级干部大会"会标悬挂于礼堂舞台的上方,得到了市领导的赞赏和表扬时,我也着实地跟着宁老师得享荣光,更喜先生相助终得圆满。</p><p class="ql-block"> 我与宁老师一起工作多年后才知道,宁老师是当时赤峰市制作会议标志标语的第一人,技艺冠绝一时。</p> <p class="ql-block">  1983年5月,赤峰取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的荣誉。为使这一成果得到更高更好的效益,决定对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和先进单位实施授挂牌匾,这一制作工艺水平要求之高、涉及范围之广,采用的制造材料繁杂,又缺少必要的机械作业的支持,真是难度较大、任务艰巨。</p><p class="ql-block"> 而宣传部偏偏给了我这样一个不懂现在叫"文创"、当时叫"工艺制作"的人来协调各单位完成这一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向组织上说明了我不能承担这一任务时,得到的答复是:"没问题,领导上已经决定由工会的宁广瑞老师具体实施这一牌匾设计、制作等任务"。闻此言,我心方定。</p> <p class="ql-block">  果然,在后来两个多月的工作中,我的工作就是按照宁老师的设计意见,组织、抽调制作人马,如劳动局的李贵生、地毯厂的张庆瑞、针织厂的武征然,组成了一支队伍,制定了设计方案,在市区内和北京购买制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如多合成的厚度胶合板、海绵、塑料,多种颜色的吹塑板面,5mm厚的玻璃板,还有油漆、板刷毛笔,还有大批的抹布块儿,油印机、电炉子等原始而简陋的制作工具,就是这样的条件,宁老师这个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开始了他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精巧地设计了各类匾额的规格、幅度、色彩搭配、字形样式排列、整体制作的均衡利用,他在不断地试用各种材料,不断地改进着制作方式。他那种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前所未有的精神,带动着身边所有的人,令众人感佩!</p> <p class="ql-block">  而我这个任务承担者,则成为了做好各方保障工作的联络员、采购员。</p><p class="ql-block"> 宁老师却用他那双精于文创制作的双手和缜密的文创思维,把200余件匾额,送到了文明单位的各个窗口。</p><p class="ql-block"> 那庄重、严肃、精湛、美丽的标志,又为城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看到这些匾额的成型,我更感受到宁老师的思想境界,没有那思想的高度,哪来夺人眼目的文创作品啊!宁兄德艺双馨之风范,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与宁兄相处的过往,是我们彼此了解、彼此交流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9年12月,我由红山区红庙子调到红山区精神文明办任副主任,1990年初,宁兄也由区总工会来文明办任副主任。同样职务,一个办公室里度过了大半年的时间。那时我37岁,女儿正在小学读书,我每天早上送女儿上学就早早来到单位,而宁兄也很早。</p><p class="ql-block"> 看到宁兄清理办公室卫生、做准备工作、阅读并研磨书法知识,每天下午下班后,同事们都会一块儿打打篮球、下下象棋、玩玩扑克,唯宁兄静坐临帖,还会指点我的小女儿习字,令我深为感动。</p> <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随着撤盟建市,这些匾额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新的市级表彰也由此而升级、被替代。</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在城区的万商大院儿里,我偶然间发现了当年制作的文明单位牌匾,静悄悄地躺在一个仓库的角落中。但它的文创意境、文创习作,还是吸引我观赏了良久。</p> <p class="ql-block">  不久,组织上又调我到赤峰市文明办工作。工作单位虽然变化了,可赤峰市区内"一场一路"改造工程,仍然与宁兄在一块儿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场一路"改造涉及赤峰市区的铁路站前广场和昭乌达路东西近6公里长的街面改造、更新、美化、绿化任务。其中要把前广场的烈士陵园的烈士纪念碑和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搬迁至新建南山。他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履行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他用那苍劲有力、厚重俊美的新魏碑字体,将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赤峰籍2万多名先烈的名字铭刻在先烈纪念墙上,使赤峰人民永远记住这些先烈的英名。每当到烈士陵园祭拜先烈、瞻仰英灵时,人们都会看到那不朽的烈士名字和宁兄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  此时已是深夜,窗外望去,在璀璨的群星中,又多了耀眼的一颗,那便是宁广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后 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笔者对李兆惠这篇祭奠追思文章很欣赏。在征得本人意见后,以美篇转载之,在图文制作中,冥冥中似乎总感到还缺少点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 突然意识到,缺少的是一种自身感受和表达,因为笔者岂止和宁广瑞先生认识,而且论个人关系还相当不错。为此我想起了和他交集的两件事,借此机会一并记录之,也算对他献上一点追思缅怀之情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延安周恩来故居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第一张照片:(自左至右)宁广瑞,张子军,姜向阳,姜玉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第二张照片:(自左至右)张子军,宁广瑞。</span></p><p class="ql-block"> 一是27年前,时间是1998年4月,我们共同经历过一次红色之旅,去过延安。那时手机还没有附加摄影视频功能,难得和他在延安周恩来故居前留了几张合影。找出昔日旧相册,通过翻看照片再度追思,他的为人处事点点滴滴,他的才气修养方方面面,如潮水般在脑海中涌现出来。这些优秀品质都体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其亲家,著名诗人,资深媒体人鲍喜章在他离世后曾作挽联:塞北书坛突折巨椽笔,俊杰不朽;草原文苑常念大好人,宿星永明。这副挽联可以说概括了他的一生,也道出了大家心声,可谓实事求是,一语中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宁广瑞赠送笔者的书法集及赠语</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宁广瑞先生离世前不久,曾委托亲家鲍喜章先生赠送笔者一部他新出版的书法集,因当时笔者客居海南,一时遗憾无法拿到手。后来,鲍喜章先生将整个过程都写在了他的祭奠文章里,读起来既感动又令人难忘,在此,全文引用文章的叙事过程:此前两天,我和夫人去他家代张子军先生取书——去年他出版了一部书法集《乐泽堂墨痕》,他乐呵呵递给我签好名的两本书,一本给张子军,另一本给他夫人乌莹。我说,他们两口子给一本就行了。他说:“我和小乌早就认识,曾在一起工作过。”我还取笑说:“你还给他们分家?”当我把广瑞兄的书法集递到张子军手中时,子军感慨地说:“广瑞兄早就应该出一部书法集。他的书法成就,在赤峰很少有人超越!”</p><p class="ql-block"> 这部书法集是他的绝笔之作,真草隶行四体皆备,可谓弥足珍贵;这份真情谊千金难买,一笔一划都能与本人产生心灵共振,我自然视若珍宝。</p><p class="ql-block"> 安息吧,宁广瑞先生。我知心的年兄,我会永远怀念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