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4月,清明时节的杭州,烟雨朦胧中透着春意。此次我与兄弟姐妹一同前来,既是为先人扫墓,也是一次亲近自然、探访人文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文由阿连主笔,海燕借美篇编辑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去杭州,去祭奠我们亲爱的外公外婆。那是一段遥远的记忆,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藏在心底深处。未曾谋面的外公外婆,仿佛就在眼前,而他们的墓地,就是那幅画的落款处。</p> <p class="ql-block"> 4 月 8 日,天气格外晴朗,仿佛连天空都在为我们的祭奠之旅铺上一层温暖的底色。不到五点,我便早早起床,煮上咖啡,和儿子(冯俊瑜)一起静静地品味着那苦涩中带着香气的味道,仿佛也在品味着即将开始的旅程。匆匆喝完咖啡,我们便出了门,赶上了头班地铁。地铁上人不多,空座位不少,鲜有人站着。那些赶早班车的人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或许是为了生活奔波的打工人,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中却有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希望。 </p> <p class="ql-block"> 在车站,我与元海大哥和汪星表弟汇合了。我们一同前往杭州。如今出门真是方便,高铁班次多,速度快,不到一小时,我们便抵达了杭州。杭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仿佛在用它的温柔迎接我们。按照大哥的既定目标,我们乘上杭州地铁,前往武林门广场。那里有一家方传面馆,我们计划在那里与从济南来的表姐表弟汇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行首站是杭州龙井一带。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乡,茶园层叠如浪,远处山峦起伏,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宜人。我们穿行其间,感受着这片土地的静谧与生机。途中经过“杭州雷迪森龙井庄园”,其石质标志牌掩映在绿植中,透露出一份低调的雅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途经方传面馆时,我们品尝了地道的杭式面食。这家人气面馆以炒面和汤面闻名,热气腾腾的面条配上鲜嫩肉片和时蔬,令人倍感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 网红面馆的味道果然不错,面条滑爽,汤汁浓郁,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匆匆吃完,我们便赶往墓地,去完成我们此行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十年前,大哥与表弟曾来过此地,凭着他们那尚且清晰的记忆,我们来到了墓地的第一个坐标点——“雷迪森龙井庄园”。庄园的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我们沿着庄园门左侧的小径缓缓行进,那条小径,像是时光的通道,将我们引向了墓地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走进了山间小径,石板铺路,两侧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枝叶洒落,斑驳陆离。有几处小亭和石碑散落林间,我们在一处古碑前驻足,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旅途中也不乏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景致,如蓝竺陆鼎庄园入口的绿色植物墙、中式庭院与城市远景相映成趣的画面,皆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本是附近小山坡上散落着不多的墓冢,它们静静地守护着本地居民的归宿。然而,此地风水极佳,竟引得不少外乡人士纷纷来此建坟落葬,于是这里逐渐演变成了一处社会墓地。通往墓地的小径旁,设有专人管理的门卫,祭祀者们在此登记留名,以保证祭祀过程的安全,不焚烧明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p> <p class="ql-block">办完必要的手续后,一行人急匆匆地沿着小径直奔而去。</p> <p class="ql-block">凭借着十年前那尚且模糊的记忆,我们沿着一条土路向左拐,走上了一座小山坡。然而,向左拐的土路竟有几条,每条土路都分别通向各自的小山坡。记忆在这岁月的长河中变得愈发模糊,我们已记不起究竟是哪条路、哪个山坡通往方家墓地。再加上这些年新添了不少新坟,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标记忆,如今也变得模糊不清。我们只能努力地一个一个山坡去爬,一个一个墓碑去寻找,可方家墓地却像是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秘密,始终难以被发现。尽管我们已经大致确定了墓地所在的山坡,可依旧没能找到。幸好表弟有坟亲的电话,几经联系后,坟亲的儿子前来带路,这才让我们找到了方家墓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外婆,表姐表弟们的奶奶方怡云,出身于大家闺秀、大户人家。她的父亲方云荪,是一位杭州的旧文学家,满腹经纶,笔下生花。而她的母亲陈姓,乃是陈叔通的本家。我曾见过外婆在二十年代弹钢琴的照片,那优雅的姿态,仿佛穿越了时光,定格在岁月的长河中。1930年,外婆在杭州不幸得病,回到宁波医治,却终究未能挽回生命,带着无尽的遗憾,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安息在这片土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 在方家墓地,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影,洒在墓碑上,显得格外肃穆。我们遵循着墓地的规则,不使用明火点亮香烛,而是手持香烛,默默地向祖辈们行礼。那一刻,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微风轻轻拂过,仿佛是祖辈们在倾听我们的祈愿。我们低声祈祷,希望祖辈们能保佑我们平安,让这份宁静与祥和延续到我们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礼毕之后,我们用未点火的香烛为祖辈们上香,这是对祖辈们最深沉的怀念。香烛虽未燃起,但那份敬意与思念,却如同袅袅青烟,飘向了天际。</p> <p class="ql-block">离开方家墓地,我们前往坟亲家。他家在进山的路边,门牌号是50-1号。大家打趣说他们家是49号,一时间笑声四起,冲淡了方才的庄重气氛。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困的村民,如今都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在政府的支持下,家家户户翻建了新楼房,个个都成了富裕家庭。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坟亲大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拿出新制的龙井茶招待我们。那茶香在屋内弥漫,仿佛是这片土地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为了报答他们帮我们找到墓地,大家慷慨解囊,买了三斤新龙井茶叶。坟亲的儿子也表达了对我们的谢意,他开车送我们去外公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外公的墓地在吉庆山隧道北口,进门处有管理人员。这里可以烧香,但离开前必须将香火熄灭。我们按照表弟的路书,沿着池塘左拐,走上一条小径。一路上,我们途径俞阿毛墓,绕过董公墓后侧再左拐,终于找到了外公的墓冢。1973年,三位舅舅在此为外公下葬建坟。后来,表弟又为坟地加固修缮,建了一个小平台,方便后人祭祀。</p> <p class="ql-block">汪仁则,这个名字,宛如一叶扁舟,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智慧与记忆。他是我们的外公,是表姐表弟们的爷爷,是一位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显得睿智的长辈。</p><p class="ql-block"> 他出生于清末,那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年代,却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姿态,拥抱了现代文学的光芒。他的文章,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典的雅致,又有现代的灵动。他用笔墨书写着时代的变迁,也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滴,让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温度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他的书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行楷如行云流水,飘逸而流畅,每一笔每一画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那笔锋的起落之间,既有古人的风骨,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堪称一绝。在浙江,他抄录了无数的地方志,那些文字,见证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凭借着这些积累,他为浙江参与编写了浙江志,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p><p class="ql-block"> 他多次坐船进川,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在他的镜头下定格。那些摄影作品,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为这些作品作了大量诗词和散文,那些文字如同珍珠般洒落在时光的沙滩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留下的书画墨迹和古董收藏,如同被狂风卷走的落叶,毁坏殆尽。幸好,他捐给浙江图书馆的书籍,还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他智慧的火种,等待着后人去点燃。</p><p class="ql-block"> 他为我们起了有内涵的名字,那些名字如同他给予我们的祝福,寄托着他对我们的期望。而他那慈祥的容颜,却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模糊。我们年幼时没能记下他的模样,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灯塔,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上香,为外公行礼,祈祷他能保佑晚辈们平安。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所有的思念和感激都化作了深深的鞠躬和默默的祈祷。那一刻,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外公的庇佑,那份温暖与安宁,如同阳光般洒在我们心间。</p> <p class="ql-block">完成了祭奠活动之后,儿子冯俊瑜代表第三代儿孙请我们一行用餐……然后,大家各自踏上返程旅程。</p>